《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用九柑仔店》……不知何時,臺劇又殺回到我們的視線中。
自傳統的偶像劇沒落後,沉積許久的臺劇捲土重來,一部部熱映作品不僅品質優良,有些更直擊社會痛點。在讓人看爽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這不,時值五一小長假,臺劇又給我們帶來了新驚喜——
《誰是被害者》
The Victims’ Game

本劇改編自推理小說家徐瑞良的作品《第四名被害者》。
豆瓣8.1。
這是目前網飛出品的華語劇中,評分最好的一部。
近些年,網飛在亞洲市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華語劇的成績始終不理想。
之前強勢宣發的《罪夢者》,雖然集齊了台灣影視界的半壁江山,最終卻雷聲大雨點小。
時隔多日,《誰是被害者》出現,網飛的華語劇終於可以揚眉吐氣。
這一次,張孝全搭檔許瑋甯,還出現了大家好久不見的林心如。
1
慘案
一打開本劇,片前聲明就已先聲奪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其中包含自殺等暴力場面。
如果您對這些主題感到不安或身心不適,本劇可能不適合您。
建議斟酌觀賞,並尋求專業協助。
不是為了烘托氣氛。
就是直接的勸退。
說實話,這很不常見。
就目前主流的影視作品來說,無一不是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
至於看過後是什麼反應,很少在流量優先的製片方的考慮範圍內。
並且,即使是最差的結果,一片罵聲和指責,也能為劇集增加熱度。
這比沒人觀看、無人問津要強得多。
《誰是被害者》究竟哪來的自信,敢發這種聲明呢?

(劇透提醒)
我們接著看下去。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件慘案。
一件是溶屍案。
過氣歌手蘇可芸被發現死於旅館中,屍體被食人魚酸高度腐蝕,慘不忍睹。
人到中年的刑警隊長,什麼場面沒見過。
但就連他在目睹慘狀後,也瞪大了眼睛,看呆在現場。
其他警員則都踟躕在門口,不忍更不敢進去。
可見這畫面給人的衝擊力和不適感。

被強酸腐蝕而死,想一想就讓人不寒而慄。
而這只是本劇一系列命案的開始。
當你剛從溶解的屍體中緩過神時,本劇又送上來第二個「驚喜」——
焚屍。
一棟尚未完工的大樓頂層發生火災,現場只有一具屍體。
屍體渾身焦黑,殘存的衣物和肉體呈現出炭狀,並且死後保持著古怪的跪姿。
死狀堪稱慘烈。

相信看過這兩具屍體後,無論角色的反應有多驚恐,都不會讓人感到誇張,從而破壞本劇整體的真實感。
這都源自節目組對細節的追求。
為了營造真實感,製作組請教了非常多的專業人士。
而劇中兩具慘死屍體的製作,製作組更是逐層的分析和構建。
最基本的骨頭,要考慮怎樣和故事對應,呈現出屍骸該有的姿態。
然後是肉在屍體上呈現的狀態,為了看起來更可怕,而不只是黏糊糊的一團,需要很多細節上的處理。
最後是屍體的顏色,不只是需要專門方式去呈現出不規則的屍斑,還要斟酌呈現到鏡頭上的效果。
就拿焦屍舉例。
由於重力的因素,在骨頭方面,需要考慮怎樣把身體支撐起來,維持跪姿。
而肉、色方面,因為屍體被幹粉滅火器噴過,就需要在屍體被燒過的焦黑痕跡和乾粉呈現比例上取捨。
要做到既逼真,看起來又不是白花花的一坨。

就這樣。
由骨到肉再到皮,由部分到整體,整具屍體慘得合理、真實。
而正是這種對細節的追求,也使得演員更加投入。
劇中女記者的扮演者許瑋甯在採訪中表示,儘管明知是道具,但看到後還是會感到強烈的不適,覺得反胃。
只看了一張照片,她便不想再看了。
因為她想把後面緊張的反應,留到鏡頭前面真實的呈現。

整部劇有非常多的死者,每一個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觀眾信服。
而觀眾信服後,自然就會被更好地帶入劇情。
發現角色們不動聲色的內心掙扎,以及直面生死時的個人情感。
2
怪人
棋局已經佈下,就差主角登場了。
而本劇的主角也非常獨特,獨特到臺詞可能都沒有配角多。
這不是因為他很酷,不聊天。
——他有病。
他叫方毅任(張孝全 飾),是警隊裡的鑑識人員。

方毅任先天患有亞斯伯格綜合徵。
在外界,這種病一般被認為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
其主要有三個特點——
1、社交困難 ;
2、溝通困難 ;
3、固執或狹窄興趣。
而這些症狀在方毅任身上的具體表現,就是不會和人交流,不懂人的情感,以及固執帶來的最頂尖的鑑識能力。
(簡單的科普一下,鑑識科就是犯罪現場取證,以法醫鑑定技能為主的學科。)
這些特質通過片中很短的一幕,就可以得到全部體現——
方毅任來到火災現場取證,因為他之前不出現場,更因為他不會「做人」,隊長對他有很大怨氣。

一番簡短的爭執後,想發作的隊長被勸住。
理由是方毅任的業務能力對破案可能會有很大幫助。
並且如果方毅任出錯,這正好可以把他弄走。
這段對話就發生在方毅任身邊。
儘管二人在竊竊私語,但通過方毅任的反應我們能看到——
他們其實並不忌諱被方毅任聽到。

這麼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工作狂,有一天居然發現,自己的女兒和命案相關——
方毅任在溶屍案的現場發現了自己女兒的指紋。
和前妻離婚後,女兒被帶走,他們便再沒有聯繫。
沒想到多年後的再次「重逢」,竟然發生在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方,命案現場。

方毅任偷偷隱藏了這條線索,開始一個人尋找女兒的下落。
而在追尋女兒的蹤跡時,方毅任也慢慢領悟到一件事——
他真不是個東西。
前妻生病去世,他不知道。
女兒被送進少輔院,他不知道。
女兒從少輔院逃走,他不知道。
女兒去夜總會坐檯,他還是不知道。
他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工作上,對於女兒多年來的情況漠不關心。
更諷刺的是,關於女兒他唯一能找到的有用信息,來自於一篇新聞報道——
酒店妹狠砸酒瓶,男客險喪命。

通過這條新聞,他找到了當初採訪女兒的記者,徐海茵(許瑋甯 飾)。
徐海茵對這件命案很感興趣,想獲取更多內幕信息,寫進自己的獨家報道。
二人互相利用,開始結伴調查。
之後,不斷髮生於眼前的生與死使二人都發生了改變。
徐海茵還替觀眾問了方毅任一個關鍵的問題——
「如果你女兒真的是殺人凶手,你會怎麼做?」
3
解脫?
最後再回到劇情。
溶屍案、焚屍案。
隨著劇情的不斷展開,隱藏的祕密也漸漸浮現。
在調查檢測中,方毅任發現——
溶屍案的屍體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過氣歌手蘇可芸。
因為蘇可芸曾經做過隆鼻和削骨手術,而這溶屍案屍體的頭部並沒有整形痕跡。
通過骨骼特徵判斷,這具屍體是名男性。
而真正的蘇可芸不知所蹤!

接下來的焚屍案中,通過現場找到的員工卡,警方認定死者為譽品公司的前員工,張聰健。
案件發生的這座大樓就屬於譽品公司。
既然這樣,那勞動糾紛完全可以算作主要的調查方向。
可方毅任的發現推翻了之前的假設——
他從屍體的鼻腔內找到了整形用的填充物。
從骨骼和生物特徵判斷,這具屍體是名女性。
應該就是他們一直尋找的蘇可芸。

如果焚屍案的屍體是蘇可芸的話,那溶屍案的屍體又屬於誰?
而張聰健呢?他此時還未死,可他為什麼行蹤古怪?
他和蘇可芸有什麼祕密?
焚屍案發生不久,有匿名電話舉報,城南倉庫中又有一具屍體。
警方連忙趕到,果不其然,死者為張聰健。

蘇可芸、張聰健,第一具屍體也在後續調查中確定了身份——
方毅任女兒的好友,共同在夜總會上班的「少爺」,遊成皓。
在根據不斷更新的線索中,我們得知了他們三人的故事。
過氣歌手蘇可芸,為了付出,甚至把毒都戒了。
在老朋友的熱情幫助下,她錄製了新唱片。
一切看起來都在變好。
可她無意中聽到老朋友的閒聊後,卻只剩下失落。
「……看起來怪怪的,樣子都變了,不行了……」
「……都老朋友了,幫他最後一次吧……」

都是很正常的談論,也不是取笑的口吻。
但就是這平白的事實,深深地刺痛了蘇可芸的心。
而雜誌為了吸引眼球,更直接對她進行人身攻擊。

而張聰健則曾是譽品公司的銷售冠軍。
同事羨慕,領導器重。
人生得意。
公司還許給了他豐厚的獎金。
「我們公司這一面牆是張聰健拼出來。」
「公司不能沒有他啊。」

可正是因為工作的過度勞累,他得了癌症,胃癌晚期。
打這之後,一切都變了。
公司要求他籤自願離職書。
許下的獎金也遲遲不到位。
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但為了家裡老年痴呆的父親,他決定去和公司討說法。
但以前總是笑面相對的經理卻變了臉——
說實在的
業績獎金都是提供給那些
能夠持續為公司創造利益的人
你現在這個狀況
怎麼為我們創造更多的利益啊?

遊成皓的故事比較簡單。
他是個男人,但他想當一名女人。
父母不理解他,和他斷絕了關係。

他們三人都嘗夠了世間冷暖,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但卻又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的「遺願」。
——遊成皓想像女人一樣活著,不然那就像女人一樣死去。
——蘇可芸在死前看到她的新專輯因為「她」的慘死而大火。
——張聰健的公司也被檢舉、立案調查。
他們在別人幫助下達成自己的遺願後,又用自殺成全了別人的遺願。

講到這。
故事還未進行一半,尚有很多迷題有待揭開。
但帶給我們生死與人性的思考已經足夠多。
一個人的死亡反而成為了另一個人生命結束前的光。
絕望與希望不斷地傳遞、交融。
劇中每個絕望的人看似都為自己的死找到了意義,可這種終究是種自私的選擇,更是一種逃避。
生活於現代社會的喧囂中,我們每個人不容易。
我們可能會被嘲笑、打擊、背叛……可能會感受到人間的種種惡意。
但好好活著,一定比死去更有意義。
但既然活著,就要活得比死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