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吸貓,當代年輕人最熱衷的娛樂活動之一。
研究表明,每天堅持吸貓能有效提升人體內5-羥色胺和多巴胺,進而緩解壓力、助益睡眠,甚至還能預防心臟病和老年痴呆。
畢竟,軟萌可愛又傲嬌的小貓咪們,又有誰能不愛呢?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就是一部頂級製作的「雲吸貓」素材。
它絕對堪稱史上最頂級「貓片」,建議愛貓黨都收藏起來,一次吸到爽——
大貓
Big Cats
導演:Sara Douglas / Nick Easton / Anna Place
主演: 博迪·卡維爾
類型:紀錄片
首播: 2018-01-11
集數: 3
單集片長: 58

這部紀錄片只有三集,很適合下飯觀看。
豆瓣上超過2萬人打分,評分9.5,足以見得觀眾對它的喜愛。

關於貓咪的紀錄片,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了。
比如2018年上映過的《愛貓之城》,帶我們領略伊斯坦布爾的居民和貓咪之間的親密和羈絆。

之前給大家推薦過的《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貓咪自由生長的身影。

還有在央視播過的《萌寵成長記》,從科普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一隻小貓從出生到成長經歷的全過程。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貓片」,和以往拍攝的「貓片」都不一樣。
主創團隊走遍全球各地,深入人跡罕至的極端地區,為我們全景式地呈現自然界中鮮為人知的野生貓科動物。
有速度最快的、跳得最遠的、身材最嬌小的等等……
俗話說得好,家貓沒有野貓香(大霧)。
片中的每一種野生貓科動物,都能讓你在吸貓的同時拓寬對貓科動物的了解,給予你前所未有的「雲吸貓」體驗。

首先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貓咪——鏽斑豹貓。
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貓科動物,雖然有一個霸氣的名字,但是它們的嬌小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一隻成年後的鏽斑豹貓,也僅僅只有人類的手掌大小。
看看和叢林裡樹葉的對比,就能直觀感受到它的迷你程度。

雖然體型不大,但是鏽斑豹貓的膽子卻不小,並且有著極強的好奇心。
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肉食動物,所以每天會穿梭在叢林裡捕獵。
在危機四伏的環境裡,鏽斑豹貓懂得用自己敏銳的感官來探路。
它的視覺比人類強六倍,聽力也比人類強,時刻都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鏽斑豹貓的嗅覺也十分驚人,能分辨出10億種不同的氣味。
它的鬍鬚根部有豐富的神經,能夠感受到空氣中最輕微的流動。
正因如此,它在叢林中探險的每一步都能深深地烙印在記憶中。
只要出行一次,就能在腦海裡建立起叢林的立體地圖,這能幫助它們快速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說鏽斑豹貓是「又小又凶」的代表,那麼接下來的這種貓科動物則和它截然相反。
它們有著魁梧的身軀,但是卻長著一副蠢萌的模樣——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的生活環境比較特殊,它們常年出現在冰雪覆蓋的嚴寒地區。
得益於厚重的皮毛和帶肉墊的大腳,讓它們能在寒冷的積雪中繁衍生存。

在科學家和學者的眼中,加拿大猞猁是冰雪世界的「秘密守護者」 。
他們曾花了幾年時間在自然界尋找加拿大猞猁,但最終卻只能找到了它的腳印。
就算運氣好發現了一隻,它們也會很快溜走,消失在人類的視野。
近年來,得益於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人們才可以觀察到加拿大猞猁的生存狀態。

在極端嚴寒的天氣裡,雪兔是它們唯一的獵物。
每隻加拿大猞猁要保證每天至少捕捉一隻雪兔,才能在冰天雪地的環境裡生存下去。
不僅如此,它們在捕獵時也有技巧——要儘量減少體力消耗。
這是一個十分考驗耐心、爆發力和敏銳度的過程,也是它們在寒冷而枯燥的生活裡唯一的消遣。

可以發現,捕獵是每一種野生貓科動物都必備的技能。
從幼兒期開始,它們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捕獵機巧,並且通常都是和兄弟姐妹一起訓練。
在互相追逐、彼此撲咬的過程中,貓科動物的協調性、敏捷性和力量得到逐步提高。
在南亞,有種貓一生都在圍著水打轉,成為了水中捕獵的小能手——漁貓。

能夠在長滿水草的池塘裡抓到魚,使得它們足以在這片廣袤的溼地上繁衍。
在漁貓長長的外層毛皮下,還有一層短短的隔熱毛,就像一件與生俱來的潛水衣。
此外,漁貓的足部還留有部分的蹼,這些生理特徵使得它們能良好適應水邊生活。

每隻漁貓從出生開始,就要學習如何捕魚。
和大多數貓科動物怕水的天性不同,它們見到水既好奇又興奮。
長長的鬍鬚能幫助它們探測魚在淺水裡的遊動,這有助於判斷精確的攻擊距離。
「捕魚小能手」的稱號,漁貓絕對當之無愧。

從南亞的雨林來到南非的卡魯沙漠,這裡生活著一種特別的貓科動物——黑足貓。
黑足貓是非洲最小的貓科動物,體重只有1千克,幾乎難以被人發現。
除了身材嬌小之外,黑足貓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它們是一種專在夜間捕獵的貓科動物。

一隻黑足貓能一夜行走32公里來尋找食物,這創造了小型貓科動物的最遠記錄。
每當夜晚降臨,就到了黑足貓大顯身手的時候。
藉助超強的夜視能力和敏銳的聽覺能力,任何移動物體都是黑足貓潛在的覓食目標。

它們的捕獵對象十分寬泛,連蚱蜢也不放過,但通常更喜歡沙鼠和鳥。
一旦盯緊了目標,它們的身體可以像彈簧跳躍捕獵。
據科學統計,黑足貓每次捕獵有60%的成功率,所以它們才是整個貓科家族中最致命的獵手。


致命殺手.jpg
貓科動物是一種差異極大的族群,有的像老虎、獅子一樣巨大凶猛,有的像鏽斑豹貓、黑足貓一樣嬌小可愛。
有的喜歡獨自行動,而有的則喜歡群居。
在廣袤無垠的蒙古草原上,就生活著上萬只喜歡群居的貓科動物——兔猻。

草原上裸露的環境,對於兔猻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在空曠的地方,它們無處可藏,唯一能做的就是嘗試融入環境。
有趣的是,兔猻的耳朵在頭部側面,位置低得不同尋常,這能幫助它們保持低調、
在捕獵的時候,它們通常會放低重心來觀察,就像一塊草原上的岩石。
這樣的適應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了。

除了上述幾種「大貓」之外,這部紀錄片中還講述了雪豹、西伯利亞虎、山貓、藪貓等少見的貓科動物。
從生存環境、到體態特徵、再到各自的生活習性,為我們全景式地講述和科普了關於貓科動物的知識。
雖然品種不同、形態各異,但它們卻有著一些共性:天性隱秘、神秘莫測。
在如此難以捉摸的性格之下,卻有著或可愛或呆萌的外表,這或許正是人類對它們痴迷的原因吧。

當然,這部紀錄片絕不僅僅旨在科普貓科動物的知識。
在一個個讓人萌到心顫的畫面之外,它也向觀眾展現了這些貓科動物們愈發惡劣的生存環境。
隨著人類人口不斷增長,對於自然開採和空間競爭的加劇,它們在全世界的數量正在減少。
你可能無法想象,在今天近一半的野生貓科動物都面臨著滅絕的風險。

通過一組資料統計可見一斑:
在過去20年裡,豹的數量減少了40%,獵豹已經在25個國家滅絕。
獅子的數量,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下跌了近一半。
95%的野生老虎在近幾十年裡消失了,它們加起來的數量甚至不及美國動物園裡的老虎總數。
一個世紀前,數千只伊比利亞猞猁還能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古老森林裡漫步。
到到了2002年,它們的數量只剩不到100只 ,也成為了地球上已知最瀕臨滅絕的貓科動物……

喜馬拉雅山上的雪豹
作為自然界中的頂級捕食者,貓科動物幾乎征服了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需要大量的生長空間和不被侵擾的自然環境。
別忘了,這些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大貓」們,可以是被人類豢養起來的寵物。
但更重要的,它們也是這顆星球上獨一無二的地球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