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華語圈的劇集在玩深度這方面,誰都玩不過台灣。
2019年。
《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俗女養成記》,一部說善惡,一部談執念,一部講取捨,三部都轟上豆瓣9分+的成績。
臺劇,封神。
這三部劇集,都值得反覆觀看。
但只有一部,大家真的會反覆觀看——《俗女養成記》。
這個故事的主角很平凡,映見了所有曾經夢想成為歌手、作家、醫生、律師、導演、天文學家、教授等職業,但最終,都無奈成為「俗女」的女孩子們。
映見了無數的,你我他。
等了兩年的時間,這部神劇終於迴歸了。
俗女養成記2

臺劇在2000年之後經歷了輝煌。
那些年,國內風靡一時的偶像劇,幾乎由臺劇包攬。
《流星花園》拉起了華語偶像劇的序幕,然後,《惡作劇之吻》、《鬥魚》、《海豚灣戀人》、《惡魔在身邊》、《王子變青蛙》、《命中註定我愛你》……
10年間,臺劇包攬了無數人的青春。
2011,《我可能不會愛你》,臺劇最後的輝煌上演。
此後,臺劇再少出現在觀眾眼中。
製作資金有限,題材陳舊,創作演藝人員流失…….
直到這幾年,一小批臺劇以紮實的劇作,多元化題材,從偶像劇的窠臼中突圍出來,主角,不再是小年輕,故事,不再是三人戀愛的小九九。
2019年的《俗女養成記》,更是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一個講述40歲大齡失敗女性的劇集,自打播出後,憑著超強口碑,收視率屢飆新高,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僅如此,它還創下了一項紀錄——
華視13年來,自制劇的收視最佳。
豆瓣上,更是被7萬多網友,打上9分的神劇級別評分。
這一次,等了兩年後,《俗女養成記2》播出,口碑比上一季還炸,豆瓣開分直接9.7,這兩天也一直保持在9.6。
今年的華語劇要超越它,難度真的很大。
這是一個關於陳嘉玲的故事。
39歲,在台北打拼接近20年,但,依舊一無所獲。
工作上,做著一份無足輕重的事兒。
特技助理,事實上,就是老闆的貼身下人,照顧老闆日常生活,提醒老闆吃藥,還要掩護老闆出軌。
一邊,受著老闆的氣。
一邊,受著老闆娘的懷疑。
一怒之下,激情辭職。

感情生活上,一團亂麻。
和男友相處4年,感情已經提前進入七年之癢的狀態。
對方是個媽寶男。
婚紗順著母親的主意,房子和母親同住一個小區,裝修也要聽母親的。
於是,婚前臨門一腳,她後悔了。

馬上就要40歲的她,成為這樣一個人——
無房無車無業無男友。
回首二十多年前,不惜引發家庭革命也決心要離開家鄉,如今奮鬥二十載,好像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於是,隻身一人回到曾經的老家。
淳樸的鄉音,熟悉的景緻。
爸爸媽媽的身影,再次出現了自己的面前。
這裡是淳樸的台南鄉下。
沒有馬不停蹄的通勤,沒有煩人的房東太太,沒有讓你煎熬的工作,一套平層大房子才157萬臺幣(36萬人民幣)。

本來,一趟短暫的回鄉之旅,從一天變成了兩天、兩天變成一個月……
很多朋友喜歡這部劇,因為它充斥著《請回答1988》類似的懷舊氣氛。
現在的時間線,和80年代的時間線交替進行。
濃濃鄉愁包裹著的過去,慢慢浸潤了觀眾的內心。
80時代,是大家庭的時代。
祖孫三代生活在一個祖屋裡,全靠阿公開的中藥行維生,生活不富裕卻快樂……過去的生活在陳嘉玲返鄉之路中,越來越清晰。

《俗女養成記》和很多講訴人生轉折期的女性題材劇集不一樣,它落腳在尋鄉。
這一點,是很多人讚歎它的地方。
濃濃鄉情,大家庭的美好回憶,足以撫慰每一個離鄉之人的傷痕。
但也同樣是這一點,讓很多人開始質疑這部劇——
現代大齡女性面臨的普遍問題,大齡不受聘,在婚戀市場上受排擠,這類已經上升到社會層面的問題,劇集給出的答案是回老家買房,和中學同學混?
老家能掩蓋一事無成,中年返貧?
人真的可以隨隨便便龜縮到過去生活裡的幻影裡,一直做夢?
鄉愁是一劑好味精,哪裡差點兒味加一勺?
甚至有網友評論,這劇」畫了一個大餅,落腳一粒芝麻「,」觀念和立意沒有邁過2019年「,」它講訴的是打不過世界的時候,我還可以騙自己「。

因此,在第二季中,我們也看到了故事開始有了新的轉變。
陳嘉玲的弟弟,即將離開家鄉,和同性戀人前往英國生活。
他,走上了和陳嘉玲截然相反的道路。
姐弟兩人,是一個對照組。
一個想走,卻被生活的浪潮撲回了原點。
一個想留,卻不得不被命運衝向新的大陸。

其實,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創作者的初衷——
其實無論是台南,還是英國,它都並不代表一種先進或者落後的生活方式。
而是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接受塵埃落定。
事業,家庭,都要選擇一個駛向目的地的方向。
太陽即將下山,有人在既定的航道前行,努力在天黑之前抵達海岸,有人離終點太遠了,就選擇返航。
海域本來無邊無際,太陽下山後卻只剩下兩條。
就像李安的很多電影裡貫穿的東方哲學——
人生的選擇,其實是別無選擇。

如今,市面上關於類似大齡單身女性題材的劇集,基本分為了三類——
第一類是《BJ單身日記》,《我在他鄉挺好的》。
女主角被帥氣未婚男上司,男總監愛上。
這一路基本進入意淫領域,我們可以忽略不談。

第二類是《東京女子圖鑑》。
女主角綾,是奮發不息的女性精英代表。
一輩子都在為成為東京都市女性而奮鬥,你可以看到她身上洶湧的慾望。
有一個目標,就用不停歇。
職場上,步步為營,一步步從職場小白,做成知名時尚雜誌管理層。
情感上,殺伐果斷,拋棄身世、工作普通的男朋友,和各種好背景的男人交往,包括已婚男士,為了一朝飛昇,願意嫁給經濟條件不錯,但毫無感情的男人。
人到四十,依舊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離婚、失去了工作,偶然回鄉的路上,遇上當年的老師——
你真棒啊,實現了夢想。
然而,聽到這句話,她憋了二十多年的淚水,突然決堤了。

綾沒有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她代表一類人——
永不停歇的都市女性。
不會在結婚後做全職太太,而永遠選擇在留在大都市,永遠願意在一流企業做個骨幹,憑藉自己智慧推動行業發展的女性。
現在的普世價值,也更認同綾在工作部分流露出的女性力量。
但是,像綾這樣在知名企業混到管理層的女性,能有多少呢?
第三類,便是《都市女孩》中的漢娜,《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
工作,做不到很好。
感情,經營的也不行。
她們曾經有夢想,但夢想並不是那麼那麼的堅定,有過堅持,但堅持又沒有持續很久,最終,成為一個泯然眾人的女同學。
這類劇集的女主角,大多轉轉悠悠一圈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那麼問題來了。
《東京女子圖鑑》的綾,《俗女養成記》的陳嘉玲,她們之間真的有高低之分嗎?
拋開外在的客觀標準,她們誰更成功?
似乎,誰都談不上。
但是,她們都在一個合適的位置,找到了一個較為舒適的姿態活著。
她們的選擇來源自個性,個性決定了命運,即使她們朝著一個目標前行,故事也會將她們送到不同的彼岸。
對於陳嘉玲來說,她最關注的是「被接納」的問題。
台南對於她來說,是家庭給予無保留的愛。
喜好,害怕,都被人記得一清二楚。

而台北更多的是,冷漠和湊合。
和男朋友分手的原因,一來是感情已經平淡,二來對方是個媽寶,會把母親的意見放在首位。
女性討厭媽寶男,其本質原因依舊是——
自己不是對方堅定的選擇。
這種畏畏縮縮的愛,不是她所期待。
於是,她的故事,自然走向了她內心隱秘的嚮往,像個孩子一樣被寬容,被原諒,即使做得不夠好。

劇集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物。
鬼屋。
那是村子裡的一處閒置房產,荒草叢生,長年不住人,因此產生了不少鬼怪的傳說。
小時候的陳嘉玲,也和朋友們一樣,嫌棄,害怕這個鬼屋。

但是,誰都沒想到,30年後,自己竟然買下了這個宅子。

鬼屋,也就是俗氣的自己。
小時候,老師們讓小朋友們說出自己的志向。
每個小孩,似乎都有一個他們自己都鬧不清的雄偉目標。
這是一個從台南鄉下為圓心的世界,往後幾十年,這些小孩會走向上海、倫敦、東京、台北、香港、首爾、巴黎、紐約……
沒人想要待在老家,特別是老家的鬼屋。這裡只有落伍的生活方式,凋零的經濟環境。
但時間越過三十年,她慢慢接納了鬼屋,也開始接納這個俗氣的,一事無成的自我,她的羅馬大道,最終鋪回了台南老家。
人生在世,路是越走越窄的。
能找到自己的羅馬,已然不負。
道路往左往右,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