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電影劇情、影評

隨著美軍撤離,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

這個中亞小國的局勢,也再次受到我們的關注,幾乎天天在熱搜可見。

有人瘋狂逃離,有人慌張躲避。

也有人坦然面對,照常過日子。

人們對於阿富汗未來的擔憂,主要還是因為塔利班這個組織多年來臭名昭著。

在各類文學、影視作品中都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其中最為出名的,恐怕還要數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追風箏的孩子》。

2007年,這本小說被搬上了大銀幕,同樣獲得了不俗的口碑。

對於魚叔來說,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前半部分。

它為我們呈現了那個還未爆發戰爭時的阿富汗,一個有些浪漫,有些自由的和平國度。

與現在的面目完全不同,天翻地覆。

今天,魚叔就來帶大家回顧一下這部片。

或許能讓你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多一個不同的視角。

追風箏的孩子

先給大家說個冷知識:

這部影片的拍攝地,其實並不是在阿富汗,而是在中國。

由於連年的戰亂,阿富汗的情況根本無法保證這樣一部電影的正常拍攝。

不得已才在全球尋找和當年的阿富汗街景類似的地方。

最後,確定了中國新疆的喀什老城。

在片尾的致謝上,我們還能看到

在片尾的致謝上,我們還能看到:

影片專門感謝了參與合作的黃建新導演、中國電影局、喀什市等。

雖然拍攝地不「正宗」

雖然拍攝地不「正宗」。

但風貌上,還是很還原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當年的市井風情。

滿足了我們對於這個神秘國度的無限遐想。

故事開始於1978年。

主角阿米爾是喀布爾當地的一個富家少爺。

父親是極有名望的富商,家境殷實。

因此,他可以住著由白牆包圍著的精緻大宅子,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

阿米爾還有著一個只比他小一歲的僕人——

哈桑。

因為年紀相仿,他們自然成了關係非常要好的玩伴。

他們一起讀書,一起玩牌,一起看電影。

以及最重要的——

一起放風箏。

一起放風箏

阿富汗人有著強烈的風箏情結。

對他們來說,放風箏還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放」,而是更傾向於「鬥」

鬥風箏,在阿富汗是非常古老的冬日風俗

一般來說,比賽會從清早開始。

參賽選手會通過控制風箏線的方式,去割斷別的風箏的線。

歷經一番龍爭虎鬥,直到空中只剩下最後一隻風箏在飛翔才會結束。

而對於獲勝者來說,戰敗了的風箏是最好的戰利品。

為了找到那不知飄向了何方的斷了線的風箏,這時就需要「追風箏的人」出動了。

阿米爾雖然年齡不大,但在操縱風箏上頗有心得。

一招「猛升急降」的絕技總能讓看客驚叫連連。

一招「猛升急降」的絕技總能讓看客驚叫連連

而哈桑則是同齡人中最好的「追風箏的人」。

他總是能精準地判斷出風箏下落的地點。

即便是要穿過擁擠的人群或是鬧市,也一定能把風箏給追到。

這份熟練既是源自於他敏銳的觀察力。

也是出於一種忠誠。

為了對得起少爺的信賴,無論如何也要將風箏追到。

……

這樣的段落,難免讓人心馳神往。

我們的這個神秘鄰國居然有這樣一副歡騰、祥和的光景。

湛藍的天空,皚皚的白雪,到處都是自由翱翔的風箏,到處都是熱情奔跑的追風箏的人。

那麼簡單,那麼純粹,那麼幸福。

這是阿富汗被人遺忘的一面。

這是阿富汗被人遺忘的一面

可惜的是。

那般的歲月靜好,已是夢幻泡影。

在《追風箏的人》的後半部,故事急轉直下。

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這份脆弱而短暫的美好時光,迅速地破碎,消逝。

在一次正式的鬥風箏比賽上,阿米爾和哈桑憑藉著親密無間的配合,贏得了最後的比賽。

擁抱慶祝後,哈桑自告奮勇地要去追風箏。

「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

但隨即,意外發生了。

早就看哈桑不爽的三個不良少年堵住了他。

其中一個為了帶給哈桑極致的羞辱,當眾性侵了他。

而另一邊,一路尋來並目睹了一切的阿米爾本可以施以援手。

但驚慌失措之下,他卻選擇了遠遠躲開。

……

……

阿米爾當時的懦弱暫且不論。

哈桑的遭遇其實「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這是阿富汗內部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民族矛盾的尖銳展現。

哈桑雖然在富豪人家做事,但他卻是阿富汗國內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

而阿米爾一家,以及那三個不良少年卻都是擁有最高社會地位的普什圖人

由於信奉的伊斯蘭教派不同。

前者從18世紀以來,就一直遭受著後者的迫害。

前者從18世紀以來,就一直遭受著後者的迫害

而就在哈桑個人遭遇侵害的同時。

阿富汗這個國家,也面臨著一場鉅變。

故事的第二年,即1979年。

蘇聯正式開始了對阿富汗長達十年的入侵。

蘇聯正式開始了對阿富汗長達十年的入侵

為了躲避戰火,阿米爾和父親遠走他鄉,逃亡到了海外。

阿富汗,這個曾經風箏遍佈的國家。

從此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直至今日。

為何阿富汗註定要受此劫難呢?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在歷史上,太多小國的悲劇都是身不由己。

而阿富汗的厄運,便來源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地處亞洲最中心的阿富汗,自古以來都是聯結東亞、西亞、中亞和南亞的樞紐。

也因此,數千年來它一直是各大帝國、各種文明碰撞的第一線。

波斯文明、突厥文明、伊斯蘭文明都曾影響過這裡。

甚至中原文明也曾一度染指。

唐朝鼎盛時期所設立的北庭都護府,就控制過這一區域兩百多年

而近現代以來,情況更甚

而近現代以來,情況更甚。

為了進一步提高在亞洲的影響力。

英國、蘇聯和美國三個超級大國都相繼發兵阿富汗。

但由於阿富汗國內大部分地形都是連綿的山地,非常適合展開游擊戰。

所以這幾個國家都未對這裡形成長期而有效的控制,吃了一個又一個「啞巴虧」。

阿富汗也因此收穫了「帝國墳場」的稱號。

不過,這可絕對不是一個讚譽。

各方勢力為了自身利益在這裡攻伐不斷。

真正深受其害的唯有大量無辜的平民。

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一定不會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擁有此等美名。

僅在蘇軍入侵的十年中,阿富汗就有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流離失所。

而自從美軍2001年在阿富汗展開軍事行動以來,亦造成了超過30萬平民的傷亡。

這便是如今的阿富汗

這便是如今的阿富汗。

與前半段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後半段的殘酷現實。

就如同突然斷了線的風箏,不知歸處。

國家的線雖斷了,但人民卻還得繼續生活。

《追風箏的人》的高潮段落,已是阿米爾離鄉的多年之後。

早已成家立業的他得知了哈桑被塔利班打死的悲傷訊息。

但他也獲得了彌補當年愧疚的機會——

但他也獲得了彌補當年愧疚的機會——

哈桑的兒子還活著,急需幫助。

為了找到他,阿米爾隻身前往‍了喀布爾。

為了找到他,阿米爾隻身前往‍了喀布爾

在喀布爾的街頭,他感嘆著這裡的變化。

並非是通過展示這裡的斷壁殘垣。

而是強調了嗅覺。

由於經常停電要使用發電機,街上現在到處瀰漫著難聞的柴油味。


但在阿米爾的記憶中,這裡從來都只有香噴噴的烤羊肉味。

這個不起眼的閒筆在不經意間指出了一種莫大的悲哀:

人類善於創造,卻也精於毀滅。

在一切的不理性面前,繁榮是那麼容易消逝,文明又是那麼容易倒退。

可這樣的悲哀卻能在同一片土地上三番五次地上演。

在極端保守勢力的治理之下,本就羸弱的文明可能還會進一步的崩潰。

這種擔心絕不是沒有來頭。

比如1999年,塔利班就曾全面禁止過阿富汗人放風箏

比如飾演哈桑的小演員,因為在片中拍攝性侵片段而遭受非議。

甚至受到了死亡威脅,只好搬離阿富汗。

再比如,破壞各種文物古蹟對他們也是常態

再比如,破壞各種文物古蹟對他們也是常態。

另一部電影《佛在恥辱中倒塌》就聚焦了塔利班做的一件極度不可理喻的事——

炸燬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石窟是阿富汗國內僅有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它們曾被西行的玄奘瞻仰。

曾在成吉思汗的鐵騎下倖免於難。

曾歷經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風霜雨露仍屹立不倒。

數字技術還原的大佛

但就在2001 年 2 月 26 日。

塔利班不顧國際呼籲,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先使用高射炮,然後用炸藥將它們炸了個一乾二淨。

如今,我們再也看不到這兩座雄偉、精巧的石窟大佛。

只剩下一個被炸燬的模糊痕跡。

只剩下一個被炸燬的模糊痕跡

而塔利班對於女性和孩童的迫害,更是早就臭名昭著。

也就無怪乎大部分人都對它的歸來感到詫異和驚愕。

但,我們也需知道。

阿富汗這個特殊的國家,雖然在近幾十年來一直戰亂不斷。

卻始終都沒有徹底的分崩離析過。

即便國的線斷了,人民心底的那根弦卻一直緊繃著。

經歷又一次動盪的它,前路如何?

沒有人知道。

但只要根還在,身為阿富汗人的精神還在,就還有希望。

讓我們最後再回到《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歷經波折,終於得知了要找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訊息。

他已經被塔利班帶走。

而且帶走的頭目正是當年那個侵犯哈桑的變態流氓。

只不過,這一次,阿米爾沒有再如同小時候那般膽怯。

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總該有所行動。

於混亂之中,他順利帶走了索拉博。

只是

只是。

同樣受到了侵犯的索拉博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終日沉默寡言。

此時又是阿米爾站了出來

此時又是阿米爾站了出來。

作為已經見證了太多苦難的上一代,不願看到後輩就這樣陰霾下去。

他掏出了已許久沒有出現的,阿富汗風土人情的象徵——

風箏。

風箏

將之傳遞給索拉博的同時,也化身成了為他追風箏的人。

並說出了那句哈桑曾反覆在自己面前承諾過的誓言:

「為你,千千萬萬遍!」

即便相隔了如此漫長的時空,那份牢不可破的信任與忠誠,還是回到阿米爾的心頭。

並繼續向下一代傳遞著。

《追風箏的人》故事就這麼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但現實中的阿富汗,依然前途未卜。

只希望這個歷經磨難的國家,能夠早日拾起那根串連人心的風箏線。

讓人們心中那張自由的風箏,再次放飛天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