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挨的三巴掌,今天忘了嗎?

過去幾個月影視圈含「港」量略高。

《明日戰記》延長上映,《神探大戰》餘味猶在,今天黃子華的《還是覺得你最好》口碑已爆,黑馬姿態強勁。

不得不說,香港演員的號召力還是在的。

不說戲裡,戲外花絮也能掀起一波熱潮。

這個圖,Sir相信大家都見過。

劉青雲現場拍戲,無人認出。大家都以為這是個真的瘋子。甚至很多路人圍觀,看到他衝過來下意識躲避,眼露迷惑。

《神探大戰》拍三個月,劉青雲手裡只有一份劇本,有時等得不耐煩了,連攝像都拿起了手機……

沒人見過劉青雲在片場用手機。

38度天氣,六點半到場,提前8小時化好妝等開工,給搭戲的譚凱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狀態很安靜,一點都不浮躁。」

香港演員,為拍戲豁得出去是出了名的。

六七十歲乃至八十歲的,已在口口相傳中封神成佛——

四哥謝賢80高齡連拍288小時不停歇;成龍打戲永遠不要替身,被保險公司拉入黑名單。

年輕一代四五十歲的,則在年輕人的嘖嘖驚歎中逐漸成為標杆——

張衛健拍戲願被真蛇纏身;楊怡對戲被狂扇耳光嘴角紅腫;王浩信劇中自扇巴掌19下,瘋狂入戲。

用粵語講,這叫「捱得」。

普通話,就是能熬能堅持。

再翻譯翻譯,就是敬業。

國內觀眾每每看見這些片段,一邊羨慕,一邊好奇——這種傳統是怎麼來的?

行。

今天Sir就展開、攤平、用放大鏡讓你們看看。

01

先說一個你們可能陌生的名字。

「蝦叔」關海山。

比他更出名,是他的徒弟,吳孟達。

元老級人物吧。

可他只是個配角——

香港有個說法,主角稱哥或者姐,配角稱呼叔和姨。

「蝦叔」,配角無疑,可最終他還是獲得了TVB頒給他的終身成就獎。

關海山和徒弟吳孟達師徒之間還有這樣一段趣事:

吳孟達人生最慘淡的時候,師傅將書籍《演技六講》送給他。後來,這本書輾轉於吳鎮宇劉青雲周星馳等人手中。

最終,出現在「龍套」尹天仇手中的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就是以此為原型。

兜兜轉轉中,敬業精神被代代傳承,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引起圈圈漣漪。

其徒弟吳孟達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能配合周星馳式的無厘頭表現派,同時還能與體驗派方法派切磋,且絲毫不落下風。

早期為了養家吳孟達什麼戲都接,但從來不敷衍。久而久之,在各種天南海北不盡相同的小角色裡,他具備了快速抓住角色定位,領會人物在劇中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等到表演的時候。

這個人的一生早就被他吃透,濃縮在了鏡頭裡。

為什麼能做到這樣?用他本人的一個習慣解釋——不帶劇本。

在現場不是注意那些劇情和對白,這個是事先功夫全做透了。在現場我就看對手的表演,怎樣能讓對手發揮得更好,或者互相發揮出來,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火花的地方。

不是不看。

而是早就背熟了,吃透了。

周星馳說過一個故事。

他和吳孟達剛合作的時候,吳孟達手裡拿著劇本在看,只有一頁紙。周星馳出去吃飯回來,他手裡還是拿著那一頁紙在看。

上面只有三句臺詞:你好,早晨,拜拜。

周星馳好奇,三句對白需要看這麼久嗎?

吳孟達說有的。

「每個角色我都是當主角演的。」

螺螄殼裡做道場,在有限的表演空間和戲份裡,完成自己專屬人物的弧光構建。

別的配角只希望綠葉襯紅花;而他一定是,萬花叢中一點綠。

02

香港演員敬業的一個很明顯表現是:真。

真打真吃,真刀真槍,不分角色主次和地位高低。

《失孤》被認為是劉德華演技巔峰,裡面那場劉德華被扇巴掌的戲,是真打。

不要替身,一下一下的聲音隔著螢幕都清晰入耳。

導演彭三源站在旁邊,全程捂嘴,眼露不忍。

王晶有一次在公開場合搖著頭說,劉德華那種日子不是人過的,十年沒有吃過米飯。

周潤發在《老虎出更》裡單手打12個雞蛋,再仰脖生吞一飲而盡的名場面想必都看過。

魯豫有一次在訪談裡提到這場戲。

周潤發說,我不管我肚子有多大,可能我吃完以後會吐,就那個時間導演說「camera」,就把它吞掉,就這麼簡單。

《反黑路人甲》裡。

蔣家旻被活埋的場面看得讓人窒息。

她以這樣的狀態在深坑裡躺了將近半個小時。

陳百祥和周星馳拍《唐伯虎點秋香》有一場戲是潑墨。

後來在一檔節目中,陳百祥透露,墨潑直接到了鼻子裡,但是為了不耽誤進度他一直忍著。

演完,他洗墨汁洗了四個多小時。

蕭正楠在《大太監》中,吃的泔水是劇組準備的真泔水。

和乞丐搶吃的,雞腿掉進汙水裡也一把撈起送到嘴中。

因為劇裡的他,正飢寒交迫。

說到真,就不得不提香港的武打演員。

男李小龍、成龍、甄子丹到劉家輝、鄒兆龍、元彪等,女惠英紅、楊紫瓊、胡慧中……

以打戲出道或出名,幾乎把命也當成了道具。

跳樓、直摔、撞車、空中摩托、人肉沙包……

那些激烈刺激甚至危險的場面,一度成為影片最大賣點,為香港武打片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走向世界的重要砝碼。

央視當年的文化紀錄片《第10放映室:華語影史傳奇》專門開闢了功夫篇,講述臺前幕後的故事。

真到什麼地步呢?

用洪金寶的話說,什麼都敢幹。用元武的話說,那是用命換回來的。

沒誇張。

元武在拍攝《奇謀妙計五福星》時,救護車是提前備好的。他那場戲,先摔出玻璃窗,再跌到大馬路上,最後頭部著地。

拍完後,直奔醫院。

拍完後,直奔醫院

連國外的同行來探班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你們也敢做嗎?

武打演員之一錢嘉樂回憶說,喊「咔」不是收工,是救人。

超出常人和一般的範圍,近乎癲狂。

後來,大家對那一批演員的認知終於被徐克這句話說透:

「他們以前做的事情,往後也沒有人會做得到。」

當然,現在我們不需要用拳拳到肉來發洩情緒,匡扶正義懲惡揚善。那個時代,終究也成為過去。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真的有必要嗎?

對有天賦的演員來說,也許有待商榷。但短時間內,真,無疑是最快入戲的辦法,是唯一的捷徑,也是唯一能彌補短板,「騙」過自己「騙」過觀眾的辦法。

《解救吾先生》裡,劉德華一場被勒脖子的戲份,需要窒息、青筋暴起的感覺。

怎麼辦?

來真的。

《Star Talk》專訪裡,導演透露了一個細節:

「那個演員,後來華仔說完了,他還是不敢勒。」

後來是劉德華再三說服,那場戲才順利拍完。

勒到什麼程度?眼睛充血,吐出舌頭。

也就是那場戲,劉德華才知道被勒住脖子的時候,舌頭會自己掉出來。

對演員來說,支配身體和器官是很常見的一種表演手段,本不足為奇。

但在同行襯托下,顯得愈發珍稀和可貴。

還記得被揪出來反覆「鞭屍」的,任嘉倫在《與君初相識》裡滿滿塑膠味的肌肉衣嗎?

要知道,一年前香港演員張振朗為了出演《拳王》中的男主之一海正藍,減重36斤,操練一年,硬生生練出一副搓衣板。

更別提為第一季不到一分鐘的拳臺比賽,56歲的黎耀祥兩個月內減重18斤。

當然,這是當事人看不到的。霍建華有幸親眼見證過一次。

拍《怪俠一枝梅》,快殺青了,有一場戲需要摔倒在地上。廖啟智為了這段戲已經連續拍了快20個小時。

在現場,依然是各種狠摔。

當時霍建華心想,這麼敬業。但角色「死」的時候,廖啟智啪一下摔在地上,因為年齡大了,體力難支。

心裡五味雜陳的同時,霍建華也接受了一堂紮紮實實的敬業課。

TVB訓練班至今還把廖啟智的一場即興發揮當作教材——

1980版的《上海灘》,周潤發飾演的許文強被斬斷手指,有一場斷指吃飯戲。周潤發臨時發揮了一下:斷指傷口疼痛,手中的碗跌落。

對戲的廖啟智馬上給出反應:伸手接碗,唸對白。

化骨綿掌,將危機消於無形。

看似靈光一現的反應,離不開長久紮實的訓練。

王祖藍曾帶TVB一眾藝人上過一個節目《開播!情景喜劇》,他們組成的《無限訓練班》劇組呈現了很多TVB經典,也道出了香港演員背後的艱辛——

頂起港視半邊天的TVB演員,每個人都經過了不堪回首的跑龍套階段。

張振朗在節目中自曝,前一場戲拍到了凌晨4點,結果接到電話,說早上七點有個角色要演。但那個角色,只是個替身。

聽到這話的在場嘉賓英達被驚到張大嘴巴。

然而這在TVB是常態。

劉青雲在成名之前,也跑過近10年的龍套。他說那幾年心情鬱塞到頂,沒時間回家睡覺,沒時間談戀愛,感覺就是出租給電影棚的一個道具。

周潤發日以繼夜跑龍套,甚至睡在片場……張家輝當武替被打哭過,甚至還被取笑叫「龍套之王」。

胡杏兒說在TVB曾一天連續二十幾個小時拍戲。高壓下的不開心,持續了十年。

更心酸的,周星馳《喜劇之王》完全就是龍套的悲壯奮鬥寫實。

幾年前星爺《新喜劇之王》發佈會上,王寶強回憶起自己的成名前龍套的心酸。站在一旁的星爺聽得認真專注入神。最後感慨:反正我們兩個「死跑龍套的」就是心意相通。

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下,演員一開始就是一個祛魅的職業。

和其他職業沒有任何區別,只是養家的生計。每個人都要先從新手開始,跑龍套,演配角,再到萬眾矚目的主角。

就像職場打怪。該吃的苦該犯的錯一個都不會少。

梁家輝給周潤發跑龍套時,自己設計的動作被導演罵「你以為你是誰,拿破崙啊」。

林雪在被提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之前,用了20年時間才摸到演員的門檻。

他甚至說,自己薪資的三分之一是被罵所得的。

TVB訓練班改制後,進入訓練班的人學習的東西不止表演,還有配音、主持、聲樂、形象管理、市場管理、武術,甚至燈光,接人待物,寫劇本。

每三個月有一次考試,不合格就淘汰。臨近畢業,也有考試,通不過就畢不了業。

儘管訓練艱苦,依然競爭激烈。TVB輝煌時期,訓練班報名人數可以高達6000人,而入選的僅40多人。

在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中,職業性早已內化成自律自覺——

守時、專注、極致……

但奇怪的是,幾乎沒有人在離開後抱怨過。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沒有TVB,也沒有觀眾認識他們。

03

職業性,在香港得到了最大體現——

在香港街頭,你能在任何場合遇見影帝。

地鐵上旁若無人的周潤發,菜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周潤發;被採訪的熱心市民劉青雲;騎電瓶車出行的靚仔古天樂;

以及,低調出行被魯豫和周潤發遇上的黃日華。

在香港人眼裡,演員只是一種身份,一個工作。脫離了這個工作,就回到普通人的生活狀態。

比如很多轉行但依然敬業低調的演員。

車保羅,在不少古裝電影中扮演師爺。59歲轉行那年,接到自己憑藉《老人與狗》角逐台北電影節影帝的訊息時,正在菜市場做監工。

日常工作不在片場,而是處理客戶投訴,水電交通抓小偷這些碎事。

接到訊息後高興了只一會兒,就開始為應付場面犯難:怎麼道謝,怎麼見人。最後,不想了。「浪費力氣,睡覺吧,明天早晨四點鐘還要起來開工。」

角逐影帝的訊息傳進菜市場,店主紛紛道賀:「你贏到的話,我給你一條石斑。」

魚,是攤主們對敬業演員最大最真切的褒獎。

張艾嘉的徒弟楊淇,曾提名金馬女配。後來在大學做過保安,甚至兼職賣花幫廚。

但她還在堅持練習演技,為了保證有一天「不會太生疏和太緊張。」

演戲不自視過高,離開聚光燈也不妄自菲薄,擺正心態。

而香港本身也大力推崇這種職業精神。

古明華,千年龍套,1990年入行,因在《旺角馬場》中扮演馬伕獲得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

他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談到這次意料之外的提名——

大家都納悶,怎麼會有人提名。

「因為大家都不認識提名人。」

「因為大家都不認識提名人」

古明華自己都知道,這在別人看來是一部三級片,免不了被戴上有色眼鏡。結果當然落敗了,那次提名獲得者是袁詠儀《亞飛與亞基》。

對手還有《逃學威龍2》的朱茵,《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的鄭秀文。

但提名原因很簡單:

演得好。

2018年,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一個叫做「專業精神獎」的獎項,被一位叫楊蓉蓮的基層員工拿下。

不是明星,沒有背景。

她上臺領獎時,臺下香港影壇翹楚集體起立,所有人熱情鼓掌。

成龍說,她是很重要的人,沒有她會不習慣。

張國榮、鞏俐、周潤發、梁朝偉、古天樂、謝霆鋒……在香港拍過戲的人幾乎都享受過她的細緻服務。

楊蓉蓮不識字,劇組百來號人的吃喝是個大問題。不識字就死記名字的形態,幾乎記下所有人的喜好。

茶水工難嗎?

「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說遞水就只遞水,你要看演員有沒有空,導演他們有沒有空。」

在合適的時間,遞上可口的茶點。蓮姐把茶水工做到了極致。

劇組6點開工,她4點就得起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到晚上才能休息。有一次,拍古天樂版《神鵰俠侶》和劉德華版《龍神太子》。她整整七天七夜沒有回過家。

敬業程度,不輸任何專業演員。

見縫插針細緻入微的服務,這項榮譽當之無愧。

無獨有偶。

2009年香港大學。一位做了44年助理廚師和保潔員的阿姨被評為榮譽院士。

她沒有多麼驚天動地和突出的貢獻,只是一位樸素到不能再樸素的普通工作者。

去世時,香港各界人士悼念她

去世時,香港各界人士悼念她。

媒體刊文悼念;

港大校長馬斐森說,她為港大留下了光輝傳統。

香港大學專門為她製作短片,並且更新官網主頁:永遠懷念您,三嫂。

和蓮姐一樣,這位三嫂袁蘇妹,同樣把敬業做到極致。

為了把西米煮軟,沒有高壓鍋的年代,要足足在灶臺前站2個小時;給生病的孩子專門跑去抓藥;為了讓學生吃上可口的馬豆糕,要用慢火煲一個小時,期間還要不停攪拌……

很多在港大求學的孩子,都得到過三嫂的細心照顧。而她也從來不張揚,勤勉做事。

後來,她被編進大學堂迎新教材,被寫進新生必學的宿舍之歌裡:

大學堂有三寶:旋轉銅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那場完全以英語進行的典禮,因為她使用了中文,還特意用粵語唸了讚詞。

如果說。

演員的敬業是卷出來的。

是不投入就沒有飯吃站不穩腳跟的求生之舉,是被「逼」出來的刻苦勤奮和頑強的求生之力。

那麼,這些基層工作者的敬業,更像是整個香港奮鬥精神的詮釋。

不論職業高低大小,盡力做好本職,刻苦耐勞、開拓進取。

這種敬業精神鑄就了香港曾經騰飛和繁榮,也成為幾代人傳承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寫照。

如今,職業在變,環境在變,人也在變。

唯一沒變的,是兩代人的默契——

有汗出,有糧出。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

古天樂,香港最後一個巨星,也塌房了

古天樂,香港最後一個巨星,也塌房了

古天樂,這次真的豁出去了。 《明日戰記》上映大半個月後,票房居然連連逆跌。 上映四天時,由於口碑不佳,累積票房2.5億,預測總票房僅5億。 ...

心疼香港最後一個天王,古天樂

心疼香港最後一個天王,古天樂

「你看過《黑社會》?」「你可以看《黑社會》?」「很大膽啊!」 奪命三連殺過來,他「不懷好意」地笑了。 彷彿是一種心照,又彷彿,終於有那麼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