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獻給全球電影人的情書。絢爛,瑰麗,令人熱血沸騰…開分9.2,滿屏五星好評,是電影愛好者才懂的專屬浪漫:
光影與魔法:電影奇幻之旅
Light & Magic


1976年,突尼西亞,南部沙漠腹地。
這裡黃沙漫野,寸草不生,條件十分惡劣。
偏偏,有個奇怪的攝影團隊,大老遠從美國飛過來,要在這裡取景拍攝。


盧卡斯,就是那個奇怪的導演。
自從踏上這片荒漠,他和他的團隊,幾乎沒有過上一天順心日子。
先是當地政府下令,撤走沙爬行器,因為他們認定這是「軍用車輛」;
然後就是一場,50年難得一遇的沙塵暴,直接將所有佈景一夜吹垮…
同時被吹垮的,還有盧卡斯的信心…
他拖著疲憊的身軀,收拾殘局。
身後肆虐的風沙,很快就吞噬了他的腳印,不留痕跡…
恍惚間,他想起當年陪他一起拍科幻片的好朋友,科波拉。
當年,兩人拍科幻片將公司搞破產後,科波拉扭頭就去拍了《教父》…
臨走前只留下一句忠告:想掙錢就去拍喜劇,別再拍什麼狗屁不通的鬼科幻!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科幻片就是吃苦不討好的存在。
高投入,低迴收,技術不成熟,拍不出預期效果…
所以,大部分科幻片都是廉價的B級片,靠香豔鏡頭搏出彩…
而盧卡斯想拍的卻是一曲太空史詩…
談何容易?
開拍至今,投出去的錢就像打水漂一樣,激不起半點漣漪…
而此時的他根本不知道,後面還有更大的坑,在等著他…

由於他要拍的作品史無前例,市面上根本沒有人,能做得出他想要的效果…
所以,他專門成立了一家特效公司:工業光魔公司。
整個團隊,從零探索,摸著石頭過河…
但效果,卻不太理想…

拍攝殺青後,盧卡斯馬不停蹄,直奔特效基地。
誰成想,牛逼轟轟的特效團隊,花了一半預算,卻只做了2個鏡頭…
接下來還有400多個鏡頭待完成…
而此時距離上映時間,不到6個月…

盧卡斯當場被氣得心臟抽疼,緊急送去醫院。
醫生檢查過後告訴他:別慌,按時吃藥,記得複查…


但大家都慌了…
因為,如果他被氣死了,剩下的人都不了解電影內容啊…
那電影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
大家只好臨時拼湊所有環節…
剪輯師對著殘次品一樣的素材,很是頭疼。
他終於明白,為什麼前面4個剪輯師,快馬加鞭,頭都不回地一溜煙跑了…
他一邊剪一邊想:我到底造了什麼孽,要剪這樣的東西?

初剪完成後,盧卡斯拉來一眾好友,幫他看片…
來的人都是業內大佬:布萊恩狄帕瑪、馬丁史柯西斯、斯比爾伯格等等…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那個拍《ET》《侏羅紀公園》《頭號玩家》的斯皮爾伯格…
他全程黑人問號臉:我是誰,我在哪,他們在做什麼?大老遠跑過來就給我看這?

不過,作為盧卡斯的好朋友,他還是對盧卡斯的這部片,充滿期待。
因為,他從僅有的特效鏡頭裡,看出了這部片的潛力…
尤其是那一幕,逃生艙擺脫平臺,飛入浩瀚無際的太空…
星空璀璨,如夢如幻…

當時,斯皮爾伯格在籌拍《第三類接觸》,業內一致看好…
他安慰盧卡斯,答應跟他交換雙方影片2.5%的票房分成。
盧卡斯感激涕零…

第二年,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果然票房大爆,高達3億。
出乎意料的是,盧卡斯拍的那部片,逆風翻盤,全球票房竟然將近8億…
啊對了,他拍的那部電影,叫做:《星球大戰》(又名《星球大戰4:新希望》)

就是那部,斬獲7項奧斯卡技術大獎的《星球大戰》…
就是那部,經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幻電影…
這一年,1977年,因此被稱為「星戰元年」。
此後,星戰系列成為影史上最著名的IP之一,風靡全球半個世紀…
斯皮爾伯格成了史上躺贏第一人:這波真的賺麻了…

斯皮爾伯格(左)和盧卡斯(右)

以上關於《星球大戰》的製作史,來自紀錄片《光影與魔法》。
它揭秘了工業光魔公司,從成立到發展,並影響整個電影行業的傳奇歷程。
網友評論:這是電影迷一定要看的紀錄片。工業光魔的發展史,相當於整個電影行業的特效發展史。
還有人說:我告訴自己應該剋制住打五星的慾望,但我無法剋制…

在這裡,先補充一些背景知識。
工業光魔,全球第一特效大廠,承包了好萊塢將近70%的特效工作…
比如,承包一代人童年回憶、青春印記的,《哈利波特》《侏羅紀公園》《變形金剛》《加勒比海盜》等等系列電影,都離不開工業光魔的身影…

最初,盧卡斯成立它,是為了製作自己的《星球大戰》。
後來,盧卡斯趁寫劇本的間隙,將它借給了好朋友們做特效…
再後來,它逐漸承接了好萊塢大部分電影特效…
截止至2006年,它一共獲得16次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22個科學技術獎和20個另外的提名。
還曾獲得美國總統親自授予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其實力、地位,可見一斑…


今天的我們,可能很難想象…
在那個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一切特效,全靠手工和腦洞。
比如,《星戰4》歐比旺關掉牽引光束這一幕,演員距離地面只有1.8米。
但疊加遮幕繪景後,萬丈深淵,遙不可測,場景的張力瞬間就上來了…
而這一幕,是靠繪景師,一筆一劃地畫出來的…
在沒有「一鍵撤回」的年代,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至於打鬥場景的緊迫感,只能靠定格動畫來呈現…
比如,《星戰2》中宏大的霍斯戰役,飛船俯衝穿越步行機的雙腿間,掃射攻擊…
短短几秒的場景,是靠定格動畫師,不斷重複移動模型來實現的。
首先拍下場景,然後動畫師打開暗門,移動模型1毫米,再關閉暗門把自己藏起來…
攝影師拍下場景,動畫師再手腳並用地爬到下一個暗門,再移動,再藏,再拍…

做一趟要20多分鐘,不斷循環往復,拍了整整一天…
銀幕上靈動的形象,是整個劇組嘔心瀝血,一格一格地賦予它們生命…
很多看似尋常的鏡頭,其實都暗藏巧思。
比如,《ET》騎腳踏車太空漫步的經典一幕。
為了省錢,劇組直接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拿繩子拉著單車過鏡頭…

比如,為了作出最逼真的小牛胎兒模型…
要先去屠宰場買一片糅制過的白皮革,刷上一層水溶性白膠,再丟進裝滿蛆蟲的桶裡。
因為蛆蟲只吃生肉,不吃毛囊,經蛆蟲處理過的皮革上面就有許多細小毛囊…
塗上乳膠,再洗去水溶性白膠,就能得到一具可活動的小牛胎兒…
再比如,恐怖片《吵鬧鬼》裡面的「房屋內爆」特效…
光是打造房屋模型,就花了好幾個月…
因為,視覺特效的秘訣,在於細節。只有按比例真實還原,才能讓觀眾身臨其境…
小小的房屋模型,綁了幾百根鋼琴線,再利用霰彈槍將模型吸進隱藏的洞裡…
而且,必須一次過,如果重來就得多花5-6萬美元…
還有,用藻膠製作模具,一格一格拍攝,拍出了「人臉融化」的特效;
利用水槽高低溫度不同,注入蛋彩顏料,打造出自然又蓬鬆的雲朵。
再放入「鬼魂」模型,絲狀卷鬚在水中自然流動,營造出鬼魂虛無縹緲的質感…


在電影時代,特效師取代了魔法師,讓觀眾透過銀幕,看到現實中見不到的奇觀。
每一幀每一幕的視覺盛宴,都是工作人員絞盡腦汁,廢寢忘食的心血凝聚所成…
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在用很悲慘的過程創造魔法…
有時候,剛在模具上貼完成千上萬個窗戶,上級一看,說:窗戶太大了…

有時候,導演丟來一份空拍素材,要求在裡面憑空加入一隻奔跑的「咚咚獸」,還必須要像真實踩在地上一樣…
在沒有AE,沒有PR的年代,只能逐格追蹤咚咚獸的模型,配合空拍背景,在每個新地點重新拍攝再結合…


一部電影,那麼多個片段,成千上萬個素材等待拍攝…
他們每天工作18個小時,從中午待到凌晨,恨不得分身,還是做不完…
有時候攝像機撞到模型,還得抽時間去修理…
一個鏡頭失誤,就得全員大返工…
夏天氣溫超過38度,模具工廠的鐵皮屋裡沒有冷氣…
他們腦洞大開,買了運輸箱,裝滿冷水,熱了就鑽進去泡水,再回去工作…
他們稱之為:苦中作樂。
雖然很苦,但很開心,每天上班就像待在遊樂場一樣,自由快樂…
儘管他們如此熱愛這份工作…
但,傳統特效的弊端,早已暴露無遺…
被時代淘汰,似乎已成定局。
而變故,很快就來了…
斯皮爾伯格拍攝《侏羅紀公園》時。
原本計劃用傳統特效:定格動畫搭配高速微縮模型。
劇組已經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打造了眾多大型模具。

但是,有人提議:採用電腦成像製作。
最初,沒有人願意相信,電腦能夠將生物塑造得活靈活現…
可是試映時,日光下的暴龍氣勢十足,向觀眾緩緩逼近,那視覺效果,瞬間震撼全場。
這是影史上第一個,用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短短一個鏡頭播完後,所有人都跳了起來,如同遭受當頭棒喝。
斯皮爾伯格說:這是我電影生涯最大的一次頓悟,不僅我的影片,全世界都會跟上腳步,我們永遠不會回頭…
有人當場落淚,因為她深刻地意識到:生物工場完了,馬上要被數位特效取代了…
有人得了肺炎,躺在床上兩個星期,他的世界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過去的努力都成了廢品…


年輕的特效師,打敗了經驗豐富的傳統特效師。
就像老槍手對上年輕槍手,無奈又唏噓…
曾經的輝煌,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
一個新的時代,拉開了帷幕…
過去,傳統特效依靠實體道具,要用鋼絲、竿子、手偶,受限於重力…
但數位特效卻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從此,人類的想象力再無束縛,海闊天空,萬物逍遙…

數位世界大爆發,有人轉換賽道,有人黯然離場…
但時代的洪流卻沒有停下步伐。
從真人特效到CG特效,再到最新的環繞屏技術,一次一次的探索和不放棄,不斷刷新特效上限…
驀然回首,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最終都可以回溯到,1975年在凡奈斯那座倉庫製作《星球大戰》的那些人…
他們走了很長很長的路,吃了很多很多的苦,終於將這個魔法世界送到觀眾的面前…
是他們,將所有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在電影業持續低迷,爛片橫行的今天。
在短視訊氾濫,幾十秒的時間裡,拼命塞滿低俗辣眼,擦邊球內容的今天。
這部片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電影…
因為,不管現實多麼操蛋,我們都能通過電影,躲進烏托邦的世界…
不是盲目刺激多巴胺,而換取的廉價快感..
是用短暫的兩個多小時,去度過戲中人漫長、豐富的一生…
是《星球大戰》裡,單純的農家孩子,為了拯救公主,踏上了太空之旅…
是《哈利波特》裡,閣樓下的小男孩,收到了來自世界最高魔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是《鋼鐵俠》裡,死裡逃生的軍火商,成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用眼淚和歡笑,熨帖著電影中的喜怒哀樂、顛沛流離、悲歡離合…
我們在絢爛瑰麗的魔法世界裡,自由穿梭,無拘無束…
我很喜歡這個紀錄片的結尾。
一位特效師的女兒,每天晚上都會躲在房間,擺弄塑膠動物,構思故事。
有一天,她很不捨地告訴爸爸:問題是現在我長大了,不該再玩玩具了…

特效師摸了摸她的腦袋,告訴她:
如果當電影人,就永遠不用長大。
因為,魔法的開關,就在我們的手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