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藝術,大多數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抽象、高端、不懂。
藝術相關紀錄片更是過於專業,催眠效果滿分。
然而最近,卻有一部關於美術館的紀錄片突然人氣飆升。
它非常不一般,甚至還有點奇葩。
簡單來說,就是達文西看了想罵人,梵高看了要報警。
今天就來聊聊——
奇趣美術館
導演: Fabrice Maruca
編劇: Anthony Lemaitre / Fabrice Maruca
主演: Marc Maurille / Yannick Laurent
首播: 2018-01-08(法國)
集數: 30
單集片長: 2分鐘

評分9.2、9.3,目前有有兩季,一共60集。


每集只有短短2分鐘,看起來毫無壓力,既爆笑又能漲知識。
堪稱沙雕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逗逼與高雅的同場競技。

關於它的評價幾乎都是:搞笑、沙雕、漲知識。
感受下此片的畫風——

主題則是近年來流行的「讓名畫動起來」。
各路喜劇演員cos世界名畫中的人物,服裝造型都無比用心,讓人不禁驚呼神還原!

要說片中最神還原,就屬《蒙娜麗莎的微笑》了。

這幅「地球人都知道」的畫,一直是世界名畫界的絕對C位。
每天有2萬人千里迢迢來到羅浮宮,只為一睹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
然而在《奇趣美術館》中,「羅浮宮一姐」蒙娜麗莎絲毫不感到自豪。
因為每天對著2萬人保持微笑,她表示下巴都要笑抽筋了。

蒙娜麗莎受夠了吉祥物似的生活,畢竟從1503年起就這樣了。

而且畫裡就她一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她打電話給館裡負責人,要求調到別的畫裡去。
看著「活的」蒙娜麗莎打電話吐槽的樣子,不得不說,法國人腦洞真是夠大。

蒙娜麗莎表示情願放棄C位,到達文西的另一幅畫《最後的晚餐》中客串。
畢竟一桌子人坐那兒有東西吃,還有13個人陪著聊天。

負責人表示:《最後的晚餐》在米蘭,你在巴黎,所以不能「轉崗」!
順便還調侃了下喜歡罷工的法國人。

電話那頭的負責人只好連蒙帶哄,告訴蒙娜麗莎:
你將是《達·芬奇密碼》的女主角,而男主角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高貴神秘的蒙娜麗莎秒變追星少女,小李子如果知道蒙娜麗莎喜歡他,不知作何感想。

無聊的蒙娜麗莎緊跟潮流玩起了交友軟體,與她勾搭的也都是其它名畫中的人物。
其中還有拿破崙,麗莎姐現場示範如何撩漢。

拿破崙回答得也很符合史實了:喜歡武器、打勝仗、煽動革命、搞政變。
還邀請蒙娜麗莎週末一起建立共和國……

無奈在交友軟體遇到太多名畫裡的奇葩,麗莎姐感嘆還是現實裡的人更好。

下面這幅肖像畫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只是你可能不知道它的名字。
畫中人常被誤認為是夫妻,其實這是一對「父慈女孝」的父女。
名叫《美國哥特式》,繪於1930年。

據說他們是美國大蕭條時期,小鎮上一位沉默寡言的父親,和他極受寵愛的女兒。
女兒看起來安分守己、對父親敬愛有加。」

《奇趣美術館》中,這對父女的關係可沒有官方描述的那麼和諧。
應該改名叫「鬥嘴的父女」。
一上來女兒就對父親各種吐槽:成天拉長個臉好像別人欠他錢一樣、表情僵硬穿著古板、手中乾草叉是父權主義的象徵……


老父親辯解道:嚴肅的表情代表了農村勞動人民的艱辛,1930年的生活很艱苦,經歷了29年的經濟危機,怎麼笑得出來??

在女兒倆幽默的吐槽中,《奇趣美術館》巧妙地將這幅畫背後的諷刺意味傳達給了觀眾。
當我們下次再看到這幅畫時,就會從這乏味正經的肖像背後看到一些更深層的東西。
一頓吐槽後,女兒鬧著要出走,卻不得不找父親要錢坐公交車,被可算逮到機會反擊的老父親斷然拒絕。


下面這幅《在溫室裡》出自大名鼎鼎的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
愛德華·馬奈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梵高、莫內、塞尚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這幅畫的女模特,是19世紀70年代巴黎的時裝大亨。
她的美貌和時尚品位,讓馬奈為之傾倒。
畫中的兩個人都戴著婚戒,顯然是夫妻。
但在《奇趣美術館》中可沒有看上去那麼和諧。

想象一下:在1879年,如果一位妻子的收入和名聲高於她的丈夫。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夫妻關係會發生什麼變化?

男人抱怨腰痠背痛,女人吐槽是他彎腰駝背的姿勢導致的。
男人表示:這還不是為了湊近跟你說話。
《奇趣美術館》又在不經意間點出二人的姿態象徵了地位高地,這樣的構圖也是畫家的刻意為之。


男女主人公還在一來一往的鬥嘴中,點出了畫家愛德華·馬奈的作風:
「說吧,笑吧,搖擺吧,你們活著的時候才是真實的。」
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馬奈的風格,在當時,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將繪畫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此外,還向觀眾科普了印象派繪畫的風格特點:
印象派就是捕捉瞬間,捕捉表情、動作,就像照片一樣。

接下來出場的,是野獸畫派代表作《哈勒昆和皮埃羅》,作者安德烈·德蘭。
畫中兩個人都是16世紀義大利喜劇中的固定角色。
左邊穿花格的哈勒昆負責搞笑滑稽,右邊穿白色長袍的皮埃羅是遠離他人的孤獨丑角 。

看到現在,對《奇趣美術館》的套路比較熟悉了。
凡是兩個主角的畫一定是鬥嘴,互懟模式,這兩個人也不例外。
皮埃羅抱怨哈勒昆不洗澡身上太臭,哈勒昆則辯解:這是為了致敬野獸派。


於是白袍的皮埃羅就為觀眾科普了一把:
野獸派只是一種作畫流派,不是聞起來像個野獸!
而且這幅畫的作者安德烈·德蘭就是野獸派先驅之一。

兩個好基友在互懟中,也為我們科普了野獸派的特點——
法語中「野獸」和「黃褐色」為同一個詞,黃褐色這個詞也指野獸,所以是野獸派。
就是用鮮豔而分明的顏色作畫,顏色之間互不混合、沒有漸變、沒有交錯。

其實這兩個形象是西方繪畫裡的經典題材,很多畫家都畫過。
下次再看到其他的哈勒昆和皮埃羅,就知道畫的是誰啦!

《紅衣主教黎塞留的三肖像》,創作於1642年左右。
畫中人名叫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樞機,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
他被譽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齊名。

然而,就算是身份顯赫的歷史人物,在《奇趣美術館》中也肯定是畫風不對勁。
同一個紅衣主教的三個角度被畫框一起,日久天長就分裂了。
三個人不僅相互嫌棄對方有口氣,還各種比美,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看的角度。

中間那個實在聽不下去了說:
你看不出我們是同一個人嗎??這樣畫是為了給義大利雕塑家當模板。
這就向我們科普了,畫家在一幅畫中畫上同一個人的三個角度的原因。

左右繼續各種花式互懟,中間那個只好岔開話題問:
所以半身像最後做好了嗎?

原來紅衣主教的半身像做是做好了,但最終毀於法國大革命。
這時右邊的角色,又不失時機地拋出了金句。

當然,《奇趣美術館》也不完全是科普藝術小常識,有些劇集也會穿越到畫中,直面嚴肅的社會問題。
洛克威爾的經典名作《我們共識的難題》,就帶觀眾回到了那個黑人還在爭取平權的時代。
這幅畫繪於1964年,表現了第一個上白人學校的黑人小女孩Ruby Bridges,路上被美國法警護送的一幕。

曾經的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實行黑人種族隔離政策。
黑人不能和白人居住在同一條街,不能和白人共用廁所、澡堂、食堂,不能和黑人同坐一節車廂。
黑人有專門的黑人學校,不能和白人共處一室。

1960.11.14 Ruby Bridges 第一個上白人學校的黑人
而這幅畫所表達的就是,本該自由上學的黑人女孩,卻需要在4個聯邦警察的護衛下才能安然走過上學路。
畫家對當時美國社會種族不平等進行抨擊,對黑人小女孩報之同情。

不過在《奇趣美術館》中,再嚴肅的主題畫風也不會太正經。
護送小女孩的警察抱怨,畫家沒把他們的臉畫出來,使他們不能像小女孩一樣成為世界名人。

小女孩則展現了一把什麼叫情商——
她表示自己也不過是個象徵,重要的是這幅畫傳達的象徵意義,而不是人物自身,我們一起才完成了這個作品。

《奇趣美術館》最特別之處在於,打破了藝術類紀錄片枯燥專業的傳統,讓人耳目一新。
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充滿了親切的幽默。
喜劇演員賦予了畫中人生命,讓一幅幅單調的肖像畫生動起來。
在插科打諢中,讓觀眾不知不覺了解藝術小常識和很多歷史小故事。
這部紀錄片就是如此「潤物細無聲」,可幽默可嚴肅,既娛樂又深刻。
雖然只是一部小短劇,一□氣看完所有劇集只需要2個小時,但這種「漲姿勢」的喜劇小品誰不愛呢?
最後聽羅浮宮一姐的,趕快去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