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火遍全網的那位「離家出走的阿姨」嗎?
兩年前,50多歲的蘇敏「拋夫棄女」,從家「出逃」。自駕遊歷了200多個城市。拍影片分享所見所感,成為百萬播主。
而最近,她回家了。

不少人嘲她回家照顧老公,「人設」翻車。
但沒想到——
最新的影片中,她堅定地表明了離婚意願。
原因是,夫妻之間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她時隔兩年回家,得到的還是丈夫的挖苦、奚落,甚至摔碗。
「你還知道回來嘞?」
「混不下去了是不是?」
不甘於繼續隱忍、犧牲的她,終於決定離開婚姻,追尋自我。
這樣的故事,堪稱絕佳的電影素材。這不,一部印度片就拍出來了。
評分8分+,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隱痛。內容過於真實,有短評說:
「看了一半就氣得半死緩口氣再看」

The Great Indian Kitchen
偉大的印度廚房


蘇敏阿姨打算離婚的訊息一出,就衝上了熱搜 。
因為對普通人而言,她的婚姻太容易代入了。
很多人的家庭都是這樣,沒有出軌之類的狗血情節。
最大問題只是難以溝通,無法理解。

對此,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妥協、認命。
尤其是上了年紀後,很少有人再去折騰。
但58歲的蘇敏卻敢於因「沒有共同語言」而選擇離婚。
這魄力令人佩服。

影片中的夫妻關係也是如此。
旁人眼裡,這段婚姻沒什麼問題。
丈夫是一個老師,沒有偷腥等不良惡習。
對妻子也較為和善。
除了偶爾的分歧,兩人並無深仇大恨。

但女主慢慢才意識到,這段感情有多委屈。
影片以「廚房」為切口,挑開了女性在婚姻中的真實感受。
片名「偉大的印度廚房」,其實是反諷的說辭。
它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
很多女性踏入婚姻後,幾乎就被困在了柴米油鹽的無盡循環中。
片中,女主嫁入了一個傳統的大家庭。
兩代人同處一室。
婚後,她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婆婆手中接過繁重的廚房工作。
一日三餐,四張嘴,全靠女主一人進出忙活。
眾所周知,印度餐的特徵是多糊狀、重香料、味濃郁。
因而,準備流程是出了名的繁瑣。
僅僅一頓飯,配菜達幾十種。
洗菜、切丁、翻炒。
還要反反覆覆地熬湯、燉煮。
更麻煩的,是飯後收拾殘局。
丈夫、公公只顧大快朵頤,菜葉湯汁濺得到處都是。
吃完就抬屁股走人。
默認收碗、清理餐桌都是女主的活。
廚房更是不忍直視。
巴掌大的檯面,擁擠、凌亂、滿是汙漬。
粘連著殘羹的油汪汪的碗碟,已經堆到了池子裡。
等清理好碗碟、鍋臺,將物品歸置原處。
再掃地、拖地,清潔廚房地板後。
常常已經累到直不起身。
比起體力勞動,更難忍受的是精神折磨。
女主再怎麼任勞任怨,也還是會被挑刺、指責。
做什麼,吃什麼,全憑男人一張嘴。
明明午飯剩了很多米飯。
丈夫卻一定要女主做薄餅。

甚至「怎麼做」都由不得自己。
每天都要被「教育」。
「別用電飯煲煮飯,要用柴火。」
「做辣椒汁別用榨汁機,要手動榨。」

串門的遠親來了,也對她指手畫腳。
喝了女主沏的熱茶後,還嘲笑她不會煮茶。
一旁的老婆都聽不下去。

廚房,說是女人的主場,卻還是常常身不由己。
這也讓人聯想到蘇敏阿姨。
一次視訊中,她提到,離家後終於實現了「辣椒自由」。
因為她從小跟著援藏的父母在西藏長大,很能吃辣。
但婚後,丈夫卻提出了口味清淡的要求。
為此,蘇敏在30多年來的婚姻中都很少放辣椒。

妻子總是擅長隱忍,丈夫總是容不得一點委屈。
片中,丈夫不習慣學校食堂的飯。
妻子就必須每天為他準備合口味的盒飯。

有次,夫妻一起在外用餐。
妻子發現他居然表現得彬彬有禮,不像在家一樣邋里邋遢。
便打趣道,沒想到你在外面還挺遵守餐桌禮數。
沒想到,丈夫聽後直接無能狂怒。

類似情況在蘇敏的婚姻中也多次發生。
她提到,丈夫曾沉迷打麻將。
有一次,到了飯點,她好意去催了催。
對方就覺得讓他丟了面子,不僅大發雷霆,還大打出手。
可見,傳統觀念裡,一個好妻子,無異於聽候差遣的廚子。


廚房,被隱喻為糟糕婚姻的表徵。
蘇敏阿姨多次提到不願回家,就是因為不想天天給別人做飯。
如今難得回家。
進門第一件事,還是進廚房給一家人做飯。
與做飯這類家庭瑣事相對的,是外部的社會責任。
被困在廚房裡的女主,也意味著被隔絕於社會。
其實,片中的女主無意成為家庭主婦。
她原本是一個活潑好動,痴迷舞蹈的大學生。
畢業後,受父母之命才匆匆結婚。
婚後,有次廚房水管破裂。
因為沒有收入,她拜託丈夫叫水管工。
丈夫完全不放在心上,讓她的廚房工作難上加難。

這讓她意識到,有經濟收入才能有話語權。
她主動提出想找一份工作。

蘇敏阿姨也是這樣。
她與丈夫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一手操辦的。
兩人見了幾次面就匆匆結婚。
婚後做過一段時間的家庭主婦。
但丈夫對錢斤斤計較,讓她完全失了家庭地位和做人的尊嚴。

傳統家庭中的主婦想進入職場,總免不了受阻。
大多並非直截了當的駁回,而是委婉的拒絕,綿裡藏刀的傷害。
包裹在「孝順」「本分」「規矩」等冠冕堂皇的詞語裡。
片中,女主提出找工作的想法。
丈夫聽後並沒說話,而是看向父親。
老人立馬嚴詞拒絕,認為現在工作不適合。

這讓女主一時難過落淚。
但等公公走後,丈夫卻表現得善解人意,安慰她會再想辦法。

女主又向媽媽打電話求助。
媽媽說,可以先偷偷申請,選中了再作打算。
女主照做了,並且順利通過了筆試。

打算繼續面試時,被公公發現了。
結果可想而知。
公公指責她不該如此任性。
還拿出族譜舉例子。
說他老婆是研究生,都放棄工作了。
還說,家裡有主婦,家才能變好。

女主沒轍,又去找丈夫理論。
沒想到,丈夫的態度來了個大轉彎。
他指責女主不該瞞著他們去申請工作。
這讓他很沒有面子。

女主再去求助母親。
母親也不替她說話了。
她說,你既然都嫁出去了,你還是要聽人家的話。
而且這家人都是老實本分的好人,對你也挺好的……

這種「和稀泥」的家庭環境在中國也很典型。
就像蘇敏,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自媒體人。
接了不少廣告,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順帶解決女兒、女婿的工作。
但她仍舊無法得到母親的全部支持。
母親一會說希望她快樂、健康就好。
一會又擺擺頭,說這麼大年齡的人,漂在外面總歸不好。
她也一直認為,蘇敏的丈夫不是偷腥、不歸家的惡棍,沒必要這麼撕破臉皮。

真正擺脫糟糕的婚姻,還是要靠自己。
蘇敏阿姨走紅後,很多人都誇讚她能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但她並不認同。
她說自己並不是勇敢,而是被生活逼到了這樣的境地。

她的話也很好地詮釋了電影中女主的處境。
女主並沒有因為找工作的分歧就離家。
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犧牲中,在傳統文化的強壓下,慢慢被逼到了那一步。
印度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態度十分矛盾。
一邊讚頌母親偉大,信奉女神。

但同時又輕視女性,認為她們比男性低卑,只配待在廚房裡。
女性的經血都被認為是骯髒、不潔的。
當地有說法稱,朝聖時被經期的女性碰觸,要吞食牛糞去汙。
在他們眼裡,女性比牛糞還骯髒。

一次,女主在朝聖的時候,正好來了月經。
她不能和其他人一樣進寺廟。
不被允許睡在家裡的床上。
洗過的內褲也被禁止晾晒在外面。

更離譜的是。
女主碰一下門口的樹葉都是「玷汙」。
她看到丈夫不小心摔倒,好心扶了一把。
丈夫也破口大罵,狠狠推開她。
然而,經期結束後,人們就像無事發生一樣。
她又被拉進廚房,為一家人泡茶、做飯。
沒有人在意她的感受。
女主痛苦無比,萌生了出逃的念頭。

恰好有天,她在手機上刷出了女權相關的視訊。
看到很多人在抗議「經血不潔」等腐朽觀念。
她看完無比認同,馬上轉發了。

這一舉動讓她的家庭遭了殃。
附近的男人都順著網線找到家。
一把火燒了丈夫的摩托車。

家裡人也都將她看作異類,認為她不守婦道,是全家的恥辱。
受女權啟蒙後,女主不再繼續忍氣吞聲。
她所幸撕破臉皮,一走了之。
離了婚,重新參加考試,成了一名舞蹈老師。

相比之下,女主更早看清了事實,早早退出了糟糕的婚姻關係。
不像蘇敏阿姨一直忍到女兒出生、出嫁,自己退休後才離開。
但她們有一點很像,即都借了資訊時代的力。
走投無路時,從網上陌生人那裡汲取了一股力量。
蘇敏阿姨起初只有一個模糊的出走念頭。
她在手機上看到許多人自駕出遊,過著理想生活後,才真正有了動力。

她們也都不是隻會空喊口號的人,而是真正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片中,長期逆來順受的女主,說過最叛逆的一句話只是——
「你為什麼不自己去倒水?」
蘇敏阿姨也不願做獨立女性的代言人。
她一直說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
反而經常祝福別人享受美好的婚姻。

但又不可否認。
她們的確從性別壓迫的受害者,成了能真正激勵到他人的女性楷模。
蘇敏的人生故事給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勇氣。
同樣,影片結尾,女主也編排了彰顯女性力量的舞蹈。
用優雅嫵媚的舞姿,詮釋了女性所擁有的柔軟與力量。
讓那些被捆綁、囚禁的女性。
踏過苦難的荊棘。
掙脫了束縛,活出了新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