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上,陳可辛導演宣佈自己成立了一家名叫Changin’ Pictures的泛亞洲製片公司。
簡單來說。就是由陳可辛導演籌集資金,然後和韓,日,泰,台灣和香港等亞洲各地的導演們合作拍攝電影或者電視劇,然後賣給流平臺發行,上映。

在電影節上,陳可辛導演官宣了 ChanginsPictures 第一批要推出的5部作品作品:
一部是改編自韓國漫畫,聚焦校園欺凌題材的《ONE:高校英雄》,一部是BL劇《2班李喜舒》,還有甄子丹主演的奇幻動作劇劇《敗北之人,隱藏大師》。
陳可辛導演2002年監製的影片《見鬼》也要推出續作,來自泰國的三位導演執導:班莊·比辛達拿剛(《靈媒》《鬼夫》)、納塔吾·彭皮里亞(《天才槍手》)和柏德潘·王般(《借來的100天》)。
當然,最令人矚目和期待的是——
陳可辛自己導演,和章子怡主演的《醬園弄殺夫案》,五集懸疑驚悚短劇。預計明年開拍。
該劇改編自蔣峰小說《翻案》,取材於真實的案件。
1944年的深夜,居住在上海新昌路醬園內的詹周氏持刀殺死並分屍多年虐待自己的丈夫詹雲影。
此後,層出不窮的嫌犯和證人陸續揭開詹周氏苦難的人生,卻使案情陷入層層迷霧。詹周氏的命運也被時局的變遷一再改寫。

一聽這劇情簡介,就是別人能看,但我們看不了的電視劇。高情商的說法是環大陸上映,低情商的說法是,我們不能看。
其實,早在2016年陳可辛就透露想把這個真實的案件影視化。他曾在採訪中說「這是任何一個導演都不可能拒絕的劇本。」。
電影在2016年就備案過一次,2017年這個項目又重新修改梗概內容,再次備案,但後續沒有了聲音。
根據他本人透露原因說:
要把這個案件改編成電影劇本,如果完成呈現要4個多小時,但因為這樣的時長在電影院上映時會變得很困難。因為「現在的電影院不適合大成本的文藝片」。
其次是因為這樣的劇本,如果要上映就要經過層層妥協,一是電影時長上的妥協,如果要在電影院上映,按照觀眾對商業片觀影習慣,最終一般都要剪成90-120分鐘,基本只能保留一條主線,剩下精彩的枝節都要被剪去。
更重要的是,劇情內容上的妥協。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敏感,就要經過審查,刪減,修改。這種閹割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極大的痛苦。
後來,他在疫情期間經過長時期的深思熟慮,他選擇擁抱現在主流的流媒體平臺,自己掌握創作的主動權。
在一次採訪中,陳可辛這麼說:
韓劇已經證明了,全世界都能看,那為什麼不看中文劇呢?
這一次,他要拍一些全世界都愛看的中文劇!
這是他的出發點,也是他未來的期望。

陳可辛導演,是華語電影的金字招牌。
29歲他執導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電影《雙城故事》,譚詠麟、張曼玉和曾志偉主演。
憑藉《雙城故事》,曾志偉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1994年的《金枝玉葉》。
袁詠儀繼《新不了情》後蟬聯金像獎影后,張國榮演唱的電影主題曲《追》也獲得最佳電影歌曲獎。

1996年的《甜蜜蜜》,讓他在亞洲聲名大噪。
這部電影不僅是黎明和張曼玉的銀幕經典,更被《時代》週刊評選為年度世界十大電影。

2005年,和大多香港導演一樣,陳可辛選擇北上拍片。
先拍了愛情歌舞片《如果·愛》,金城武、周迅和張學友主演。
那個時代在內地市場做歌舞片還是有風險的,但陳可辛偏偏就是搞定了,想想真是實力和勇氣並存。

然後,2007年年底他的《投名狀》上映。
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杰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2013年《中國合夥人》,更得心應手了。
票房直接飆到5.4億,陳可辛成為第一個拿到金雞獎最佳導演的香港導演。

2014年《親愛的》緊接上映。
一部以兒童拐賣話題為題材的影片,能講好故事拿捏好審查分寸,還能做到感情表達到位保留商業性,拍出8.4分真的算很高分了。

再到了2020年《中國女排》,其實就已經漸漸釋放出了信號。
電影幾經波折才定檔,上映前改名《奪冠》,成片質量也沒達到預期,不過主旋律講得倒是很好。
影片據說經過了大刪大改,陳可辛真正拍的是什麼,我們都未可知。

還有一部《獨自·上場》。
2015年的時候,媒體就放出訊息陳可辛要拍一部網球傳記電影。他邀請李本人擔任顧問,拍攝現場照片也早就流出。
但最終,這部片子沒有了訊息。
值得一提的是:
2020年11月28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奪冠》斬獲最佳故事片、最佳攝影、最佳編劇三個項大獎。
29日,陳可辛導演在朋友圈中發文回應獲獎,表示感恩,並說了一些感想。
他坦誠說到:
這部電影的拍攝,等待和上映的過程,我充滿了希望、失望、滿足感和失落感。

獲獎當天,正值陳可辛導演的58歲生日,他未能到場領獎。
陳可辛導演的經歷很豐富,他在香港出生,12歲隨家人去泰國生活,18歲到美國讀書,21歲又回到香港從影。
而從陳可辛導演的從影經歷可以看出,他也是不斷遷移的。
1983年吳宇森導演拍《英雄無淚》在泰國取景,需要一名泰語翻譯,當時年僅21歲的陳可辛經人介紹,得以參與編劇及統籌。
後來他去香港,任製片,學習監製,之後他當副導演,終於在1991年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導演處女作。

這段不斷遷移的人生經歷,也折射在他的電影中。漂泊和遷移,這兩個詞彙也是他很多部電影的潛在主題之一。
他的處女作《雙城故事》故事背景就在香港和美國兩地,志偉小時候因父親避債移居美國,長大後他在美國重遇兒時夥伴阿倫……
讓他名聲大噪的愛情片《甜蜜蜜》,張曼玉和黎明從中國內地去香港打拼,兩人相遇,相愛,分離,最後又在美國紐約的街頭意外重逢。

從泰國,到香港,到內地,再到現在的泛亞洲計劃。
他不斷拍片又不停遷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也是在堅持自己作為電影人的熱愛和尊嚴。

如田壯壯導演談及自己《鳥鳴嚶嚶》所說的:
不能拍就不拍,但要拍就要拍自己想拍的。
如此看來,陳可辛導演也是一樣——
如果這個地方不能拍的開心,那就去能拍的地方拍吧。
對於熱愛電影的導演來說,拍電影本身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
但為了追求這份快樂,還要付出很多想象之外的代價。
作為電影人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步履維艱,戴鏈跳舞,但又蠻無奈。


2018年,陳可辛導演拍了一部七分鐘的廣告片叫《做自己》。
短片的別名又叫《做自己就會漂亮》。這個片名,我覺得就是現在陳導內心的寫照。
做自己,去拍自己想拍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