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HK電視臺,有很多中國的粉絲。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年紀最大的電視臺之一,也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日本傳媒界的大哥大。它被中國觀眾喜歡很大程度是因為兩個,一個是優秀的節目,比如,每年的跨年盛事——紅白歌會,NHK會請來最大牌的歌手,陣仗跟春晚有得一拼。

日本國民組合嵐在紅白歌會
同時呢,它出品很多溫暖的紀錄片。除了英國BBC,NHK 的紀錄片出品量幾乎是全世界最多的,堪稱,人間記錄儀。看它家的節目,你可以看到很多種不同人生的過法。
《七位單身太太共同生活的十年》
七名70多歲的單身女性搬到同一棟樓,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這些,也不耽誤它是新聞播報的一把手。
在新冠疫情爆發的初期,今年二月頭,全球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就搶先製作播出了節目——《緊急報告,新冠肺炎疫情會擴散到何種程度》。
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等資訊進行了詳盡的講解。

NHK除了優秀的節目製作之外,最令人稱道的,大概是因為它公立的態度。
作為一家公共放送電視臺,它沒有任何廣告。
在保持新聞獨立的同時,又能製作出不那麼商業化、有意思、講道理的節目。
在這家電視臺,你能聽到相當公允的聲音。

NHK 揭露日本731部隊曾在中國東北進行人體活體實驗
小聲說一句,因為沒有廣告收入,所以,它會跑去收觀眾的錢,一年大概一千人民幣,會有 NHK 專員上門敲門收費。
日本友人常吐槽,世界上最恐怖的鈴,不是貞子的鈴,而是 NHK 催收員的(門)鈴。
網上,也有各種逃避NHK催收員的方法合集——比如裝作是外國人。

當然,鋪子認識這家電視臺,主要還是因為它製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從黃土高原上,18歲少女的迷茫青春。

《黃土高原 漂泊的十八歲》
再到陝西省紫陽縣深山裡的學校裡,代課老師和孩子們的故事。

《深山分校,中國代課教師和孩子們》
甚至,他們還關注起了彝族青年的終身大事。

NHK 的節目,有一種國際視野。
它從不同國度的人群身上,推匯出一種普世皆宜的道理。
就像一杯冬日的熱奶茶一樣,散發著溫暖的治癒氣息。
今天,鋪子要說的,就是NHK拍攝的一部中國紀錄片——
《登天之路:西藏開山大運輸》

這部紀錄片很短,只有40多分鐘。
但它相當有名,幾乎是NHK出品的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中,最知名的那幾部之一。
很多網友因為看了這片,去西藏徒步。

在豆瓣上,有2千多人為它打分。
最終分數9.4,算得上相當生猛了。

西藏開山大運輸。
這七個字,看上去非常沉重,有種愚公移山的感覺。
是成百上千的人的開山故事嗎?
是運用現代化技術的運輸故事嗎?
其實,都不是,它只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運輸事件,和四通一達,和某鳥裹裹的運輸力根本不在一個水準線上。
甚至,它在很多人眼裡根本不是一件事——
深山村民組成小分隊,下山買貨運貨的故事。

加熱薩村,坐落在西藏墨脫縣喜馬拉雅深谷。
這個村子,只有五百多人。
這裡生活的多數是古樸的藏民,還有一個漢族駐藏解放軍退伍士兵。

這裡一年四季都很寒冷。
只有夏天來臨,山峰的冰雪融化,山間的小道才會顯現,那是連接村落和位於青藏高原城市波密鎮的道路。
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進城,運輸回一年四季需要的物資。
但是,進城之路,並不容易。
村民們想要進城,先要登頂海拔4650米的隋拉山頂,然後,再下到波密鎮。
這就是所謂運輸的「登天之路」。
先登山頂,再下小鎮。
整個行程,即使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也要花上三天。

但是,登山的路從來不存在一帆風順。
山路並不直來直往,降雨之後,更是異常曲折泥濘。
泥坑加上老樹根,整個登山過程就是一個詞:酸爽。

超過4000千米海拔之後的登頂路,是最為艱難的。
懸崖陡壁和萬丈懸崖之間,只有不足一米的走道。
而這條險道,有十公里長。

如果上面這張圖,不能顯現山路難走。
那麼這張跟拍的鏡頭,你大概就能感受出登山之難了。
坡道陡峭,路況糟糕。
負重前行,行馬艱難。

馬匹體力消耗的問題,在上山的途中越發明顯。
勒繩常常將馬腿、馬肚子磨掉一塊皮,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露出內臟。
一受傷,馬就走不動了。

另外,還要及時檢查馬匹烙鐵的情況。
如果烙鐵鬆了,馬匹輕則受傷,重則墜崖,甚至可能滑坡式地將整隊拉下懸崖。
檢查烙鐵不是輕鬆活,幾個大男人弄完後常常累得說不出話。

活再髒再累,他們也不得不做。
喜馬拉雅的山谷裡有著太多失敗和死亡,這些無時不刻地提醒著運輸隊。
要不前進,要不死亡。

《登天之路:西藏開山大運輸》裡,有不少關於登山艱難的場景,但它並沒有將重心轉移到讚頌運輸隊上。
它和很多日本紀錄片一樣,選取了更「小」的視角。
一個男人,一個愛妻子的男人——吉格。

他此行下山,除了要帶回村裡一年的米,最重要的,還是要揹回妻子想要的洗衣機。
喜馬拉雅山谷,一年中10個月都陰冷潮溼。
到了冬天,洗衣服就是一件難事。
這一次,他想讓妻子不再受凍。
在鎮子上的商店挑選洗衣機時,他最看重的就是洗衣機的重量。
然而,隨隨便便的一臺雙筒洗衣機,都要30公斤。
也就是說,這個男人要揹著30公斤的洗衣機,登喜馬拉雅山。

洗衣機的體積太大,找不到著力點的他,只有把捆帶繫到頭上。

剛上山那會的路還好走,他能跟得上隊伍。
但是,海拔越高,特別是到了4000米海拔之上的「登頂路」。
他的身體明顯支撐不住了。
兩隻腿,不自覺地晃悠。
喉頭裡,發出嘶嘶的聲響,彷彿他也變成了一頭力竭的老馬。

洗衣機的紙殼板上,全是留下的汗水。

喜馬拉雅山間,有著巨大的溫度差。
谷底,溫度在20,30度。
頂峰,溫度零下。
吉格的衣服已經全溼了,到達山頂後,他整個又溼又冷。
到達營地後,飯都沒有力氣吃,直接倒下了。

這片山谷,有著很多死亡的回憶。
無數凍死、累死、還有遭遇山體滑坡而死的人。
就在去年,村子有7個人就在運輸途中去世了。
吉格的哥哥,也是因登山運輸而死。
在登頂峰的時候,運輸隊隊員都會念經轉佛珠祈禱,希望登頂之路順利。
他們會給馬匹吃白米飯,他們相信這樣做,馬匹的精力會更旺盛。

死亡並沒有阻止這群人,也沒有逼走這群人。
虔誠的祈福,讓他們堅持在艱苦的運輸路上。
每年夏天,他們不知疲倦地運回全村人需要的物資。
從鋁合金窗戶。

再到結婚用的漆花衣櫃。

一趟趟上山,一趟趟下山,他們運回了自家的幸福。
吉格在結婚的時候,也像這群人一樣,揹著沉重的衣櫃回家。
妻子生了孩子之後,他揹回了學步車和奶粉。
村裡通了電之後,他揹回了電視機。
之後,他還打算背個冰箱回家。

吉格一回家,就給妻子演示洗衣機的使用方法
對於為什麼不搬出去的問題,吉格沒有表露太多,他只是淡淡地說,我很喜歡這樣的日子。
有鹽,有茶,就能活命。

這群樸素的藏民身上,鋪子看到了一種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匱乏的品質——珍重。
他們對事對人,都相當珍視。
就像小時候,我們爺爺奶奶輩一樣,因為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所以,衣服鞋子都要好好對待,認真清洗,疊放整齊。
現在的我們,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品質。
豐富物質生活下的我們,學會了「迭代」、「更新」、「升級」。
現在的我們,再也沒有用一塊手帕包裹一塊糖的珍重。
而這群生活在深山,物質極度貧乏的村民教會我們,如果珍視生活,就去建設它。
他們不僅一趟趟運回米油糧食、傢俱電器。
他們甚至搬回了一座學校——
村子裡小學校園校舍的磚塊、水泥,還有教室裡的桌椅,都是運輸隊一趟趟運回來的。

這個小學,還並不小。
喜馬拉雅山上的小學,看上去很普通,但它簡直是人類奇蹟。

現在,你應該懂了為什麼這麼多人看了這片之後,想去加熱薩村朝聖。
不僅僅是因為舉世聞名的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脈。
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有著各種珍禽野獸、異色草木花卉。
而是,去體驗這種為家庭為生活,死磕的勇氣,去喚醒內心深處對萬物的珍視。
這種情感很簡單,且很稀罕。
保持珍重萬物的心理,才能獲得生活裡最真切的幸福。
也許,這也是運輸隊在登山苦旅中,教會我們芸芸眾生最重要的一課。
電影鋪子
微信 | movpu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