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一個女孩站在中央戲劇學院的考場外,臉上掛著猶豫,渾身都透著緊張,她盯著面前的考場遲遲沒有走上去。
眼看著招考結束了,恰逢招生老師出來,看她白白淨淨,有幾分可愛,便叫她進來試試。
這時候准考證已經發放完了,老師隨手拿了片白紙,寫上5001,遞給她參加補考。
就是這張連名字都沒有的准考證,成就了一位22歲的金馬、金像、金荊三料影后。
當然這只是秦海璐茫茫獎項中的一個起點。

1
1978年,秦海璐出生於遼寧營口,一家子都是文藝工作者。
母親是文工團演員,父親經營一家當地電影院,打小她便在黑暗的影廳四處亂竄,哪怕在幕布前鑽來鑽去,也沒人敢說什麼。
電影院,與秦海璐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緊緊綁在一起,也在她心裡播下一顆文藝的種子。
後來爸爸媽媽工作太忙,把她送回姥姥家,直到姥姥去世後,秦海璐又進入寄宿制戲曲學校就讀,那年9歲。
傳統的戲曲學校講究童子功,練功辛苦,秦海璐對此從不吱聲,似乎專門卯著一股勁跟自己過不去。
早上六點準時集合,她4點半就站到練功房開始踢腿。老師要求一個動作做200下,她咬著牙也要做250下。

她主攻刀馬旦,更是免不了磕磕碰碰,雙腿常年淤青,痛得穿衣服都不敢碰。
爸爸媽媽也不來看她,她在戲校跟關在監獄沒什麼區別。寂寞的時光裡,她在紙上寫正字,哪周沒人探視就添上一筆,最長的一次給媽媽記了11筆,爸爸記了14筆。
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在最需要父母的年紀,硬生生被仍在無人關注的角落,她把委屈都發洩在練功上,好像痛苦也就不那麼多了。
好在努力會有回報,14歲,秦海璐跟隨中國文化友好訪問團造訪日本,在26個城市巡護演出。

她甩著14米的長綢,一連演了40多場《天女散花》,每一次都讓臺下發出不可思議的驚歎,全場起立,掌聲雷動。
名利擁戴都留不住秦海璐,她似乎沒什麼大夢想。可能因為打小沒有享受過家的溫暖,她特別渴望結婚,起碼能過上夫妻恩愛的好日子。
2
但有些人註定不會潦草此生,秦海璐見同齡人都去中央戲曲學校進修了,她也報了中戲表演系,還真被錄取了。
有幸進入1996年中戲表演班,班裡除了秦海璐,還有章子怡、梅婷、胡靜、袁泉、秦昊和劉燁等等,這注定成為中戲史上最傳奇的一屆。

外人看來這是一場風雲際會,影帝、影后們的校園時光卻十分苦悶。
袁泉形容那段時光說:連天空都是灰色的。
劉燁甚至給他爸打電話,商量退學。

要強的章子怡也被作業逼到想退學。

一群孩子過得苦兮兮,這都有賴於他們的班主任常莉老師,她對學生們的學業要求嚴格,校外拍戲也只能接好導演的作品。

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似不近人情的老師,在關鍵時刻給了秦海璐莫大的幫助,她讓秦海璐演一位妓女。
大四臨近畢業,陳果導演來學校選角,挑中了秦海璐,請她出演《榴蓮飄飄》,角色是一位妓女。
秦海璐還沒畢業,更沒準備好接一個挑戰自我的角色。

常莉把她帶到一邊開導:」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好的演員的話,可能有一天你會演比這個更底層的角色。其實不在於你演什麼,而是在於你能不能夠去演。」
在她眼裡,秦海璐是一位難得會演戲又懂戲的好苗子,如果思想上跨不出來,終究要流於平庸。
聽了老師一席話,秦海璐接拍了《榴蓮飄飄》,巧合的是拍攝地正是老家營口。

那個闊別多年的故鄉,那個埋葬著少年時代孤獨和渴望的故鄉,竟然在藝術上成就了她。
電影上映時,秦海璐22歲,斬獲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金荊獎三料影后。

巨大的關注也湧來了質疑的聲音,不少人說她是史上最醜影后。
班上男同學開玩笑,也說過她是班裡最不好看的女同學;
後來跑劇組,她前腳留下的照片,出來就看到照片已經被人撕碎,丟在垃圾桶。

這些小事串聯起來,秦海璐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長得不好看,還能演戲嗎?
她思來想去,還是邁不過自己這道坎,於是抑鬱了,乾脆退圈。
3
被人關注究竟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煩惱,如果過普通生活會不會更適合自己?
秦海璐要過普通的生活,第一關就是找工作,面試了幾家,最終她去做了祕書。
起初不會操作電腦,不會用列印機,後來咖啡機和碎紙機也被她用壞了,時不時還被人認出來這不是影后嗎,堅持半年後秦海璐愧而辭職。
這次失敗並沒有打消她遠離演藝圈的念頭,她又開了一家理髮店,專門從香港請來一位高級美髮師,因剪髮定價過高而生意慘淡,造成倒閉。
後來,秦海璐還跟一家四星級酒店合作,投資了火鍋店,也沒逃過關門的命運。

事不過三,最後一次她要嘗試跟自己老本行有關的行業,注資成立一家文化公司,這一次依舊沒有起色。
秦海璐也認命了,天生就是拍戲這塊料,別的什麼都幹不了。老天賞了這碗飯,不管別人說都該接著。
2002年,秦海璐參演《像雞毛一樣飛》,獲得了瑞士洛伽諾電影節特別嘉許獎。

那年她24歲,拍了三部電影,拿了六項含金量很高的大獎,實力與運氣俱佳,事業扶搖直上。
在得到這些眷顧後,她非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清醒,提醒自己要做最壞的打算。
「有時候我在想,雖然我這麼年輕,老天爺就給我這種成就,所以我心裡要隨時做好準備,也許我將失去一樣特別重要的東西,或者發生一件對我影響很大的事情,而且一定是壞事情。」
隨後,她主演的兩部電影《冬至》和《父子》都在國際上反響熱烈,其中《冬至》入圍了東京國際電影節和韓國釜山電影節。
可以看出秦海璐的拍戲節奏很慢,但每一部戲都必然是獲獎熱門。這時候說她醜的流言蜚語漸漸平息了,演得好是她身上最亮的標籤。

4
多年辛苦熬到一線,秦海璐卻悄無聲息地迴歸了話劇舞臺。
2007年,她接演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紅玫瑰」王嬌蕊一角。
為了找到性感柔媚的感覺,秦海璐在家天天翻書查資料,把張愛玲的原著讀了一遍又一遍。
最終她以熱情魅力的紅玫瑰,掀起了話劇票房新紀錄,也打破了自己不能演性感角色的詛咒。
後來秦海璐又挑戰了經典角色「青蛇」,搖擺起身時姿態婀娜,柔弱無骨。

另一部有名的話劇作品《四世同堂》,秦海璐扮演「大赤包」,一舉奪得話劇屆最高獎項金獅獎。
上臺時,被人問到:「影視劇的價效比較話劇更高,為什麼還堅守在話劇舞臺上?」
秦海璐一貫坦率地說:「有錢難買我願意。」
她的歸屬最終還是舞臺。
有一回秦海璐在排練中,聚光燈打在臉上,腦海中的臺詞忽然被抽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莫大幸福感,那個短暫的片刻讓她篤定自己的選擇。
2011年,是秦海璐的高光時刻。
她和劉德華、葉德嫻合演《桃姐》,不僅入圍威尼斯電影,還被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與此同時,她進組拍《鋼的琴》,拍攝途中劇組沒錢了。這麼好的戲可不能擱淺,她仗義地掏光自己的積蓄給導演。
後來這部電影在豆瓣吸引了27萬人打分,在40多個國家展映,拿了57項大獎。

另外,她還編劇並主演了《到阜陽600裡》。
這三部影片同時入圍當年台灣金馬獎,秦海璐拿到人生第一個演戲之外的大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六年後,她還受邀成為金馬獎評審,對送審影片給出專業建議。
在金馬獎得獎的大陸演員悉數不過十幾位,最近一位受邀做評審團主席的更是鞏俐。
可見,秦海璐在專業電影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5
「對於成名早的年輕演員來講,到了50歲,人家還說你是一個好演員,那麼機遇就不是很重要了,完完全全變成一個實力問題。」
如果說秦海璐頭幾部作品運氣居多,但如今42歲,仍舊保持不變的高水準口碑,這就是不容爭辯的實力。
拍《白鹿原》時,她剛生完孩子,急速減肥幾十斤,在進組前就把《白鹿原》話劇、電影和舞劇都分析了一遍。
還開著錄音筆把劇本讀了好幾遍,再反覆聽,扣自己的語氣和發音,力求跟仙草這個角色合二為一。甚至她把其他角色都事先排演了一遍,這個過程花了整整兩個月。

到了現場後年輕演員們都對她敬佩有加,不懂的戲份紛紛來找她做指導,秦海璐提前做了功課,基本上有求必應。
最有看點還是她和張嘉益的對手戲,兩人合作的戲份基本上是一遍過,第二遍還能再換一種形式表演,給導演留足素材,堪稱神仙打架。


仙草染病,跟白嘉軒告別這場戲兩人都沒有對戲,也不對臺詞,為了捕捉第一遍最真實的反應。
攝像老師架著三臺機器跟著他們拍,不敢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後來這場戲播出時,張嘉益說:生平第一次,看自己演的戲,看哭了。

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棋逢對手,你來我往,才能碰撞出激烈的藝術火花。張嘉益遇上秦海璐,一場好戲自然水到渠成。
為了作品質量,她素來以率直敢說行走演藝圈。
拍戲時遇上不認真準備的演員,便毫不留情地說:「你耽誤大家時間了。」
因此很多人都不敢跟秦海璐合作,生怕接不住她的戲,光芒全被搶走了。
就連不好好拍戲的導演,秦海璐也敢當場叫板。「會不會拍啊,拍的什麼玩意這是?」
主持人問她,如果碰到跟你搭戲,不背臺詞的演員會怎麼辦?
秦海璐的做法更加簡單粗暴。

也有人說她低情商,不會說話,但我反倒認為她會直指問題,並不意味著她恃才傲物。
相反,對於同組的積極努力的年輕演員,在演戲方面她幾乎有求必應,保姆式教學,帶後輩們進入角色,拿捏感覺。
在演藝圈沉浮這麼多年,秦海璐已經不用證明自己,她可以選擇做好好小姐,只演好自己的戲份。
但是她沒有放任壞風氣爛到自己腳邊,。
6
剛剛落幕的白玉蘭頒獎晚會,被提名的演員多數是60、70後。
最佳女配角花落陶虹,最佳男主角獎被陳寶國收入囊中,而最佳女主角獎是閆妮。其他影視大獎獲獎演員的情況也基本如此。

青年演員斷層如此嚴重,果真是市場不給機會嗎?
導演沈嚴說了一句話,道出真相:「這不是我們的錯,不是我們戴有色眼鏡,是他們沒有做到。」
這些「他們」,十分耐人尋味。
是他們動輒拿走了半個劇組的片酬,卻貢獻出形神俱毀的面癱演技;
是他們應接不暇的接戲,卻只用撇嘴、皺眉、咆哮的肌肉記憶應付了事;
也是他們嚷嚷著要向前輩學習,卻轉身奔向下一個綜藝現場,振臂高呼「演員是種高危行業」。
所以我們太需要秦海璐,一個背靠著十幾項大獎提名、履歷沉甸甸又這麼敢說的影后,來給他們醒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