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痛的死法》劇情、影評:禁忌話題,刷新三觀

前陣子,北大三女生對談上野千鶴子被罵上熱搜,不少人喊話戴錦華老師出馬!

其實,兩位學術界大咖早先就交流過,而且聊的話題很有份量。

關於生死,戴錦華老師說:老到治不了我想「安樂死」…

上野聽了非常震驚:姐們,安樂死太糟糕了,死法也是可以選擇!

正如上野所說,在日本有一種死法,叫做《不痛的死法》

這不,有位日本導演還專門把這事拍了出來…

不痛的死法

不痛的死法

評分:8.4 / 10

導演:高橋伴明 Banmei Takahashi

上映:2020 年 7 月 25 日

片長:1 小時 51 分鍾

演員陣容

柄本佑 Tasuku Emoto坂井真紀 Maki Sakai餘貴美子 Kimiko Yo大谷直子 Naoko Ôtani宇崎龍童 Ryûdô Uzaki奧田瑛二 Eiji Okuda大西信滿 SHIMA OHNISHI大西禮芳 Ayaka Onishi

文章目錄

電影《不痛的死法》劇情看點

河田仁是一位居家醫生,經常半夜接到電話。

他所服務的,大多是命不久矣,治療無望的老人。

這份工作最麻煩的,還不是半夜被吵醒,而是你對死亡看得越多,就越麻木。

比起醫生這個頭銜,河田仁更像個打工人,開藥看診幫病人穩定病情,一切逐漸流程化…

這天,河田仁接到了一個委託

這天,河田仁接到了一個委託。

智美的父親得了肺癌晚期,什麼化療核磁共振都試過了,沒用。

為了讓父親能過得舒服點,智美帶他回家悉心照料,還請了居家醫生上門服務。

但有時身體上的痛苦無法控制,父親就會突然狂燥起來,絲毫不聽勸。

每次,智美只能打電話求助河田仁,但他給的指導意見也是含糊不明。

見父親痛苦得不行,智美不得不喂藥

見父親痛苦得不行,智美不得不喂藥。

然而沒過多久,父親的狀況急轉直下,時不時發出粗重的喘息聲…

智美束手無策,而河田接到電話趕過來的時候,智美的父親在痛苦中離世了…

她非常自責,要不是自己帶父親回家,要不是自己找了這麼個不靠譜的居家醫生,父親就不會死得這麼慘了…

站在一旁的河田仁面露愧色,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故事片段,出自電影《不痛的死法》,該片是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周特邀作品,豆瓣開分8.3。

影片由高橋伴明執導,柄本佑主演,全片節奏緩慢,沉重的氛圍之中包裹著治癒溫暖的核心,前半段猶如紀錄片般真實慘烈,後半段才逐漸令人如釋重負。

故事主線講述的是一位年輕居家醫生的職業成長軌跡,副線則向觀眾展現了居家安寧療護的必要性和遇到的困境。

「死亡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我們如此畏懼死亡?我們看待死亡的方法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以上這些問題,或許這部片沒辦法給予全部的解答,但你卻能夠從中被觸動,引發更多的思考。

電影《不痛的死法》影評總結

有網友評價:一個生而為人得重視的題材。畢竟家人呼吸的質量有一天會落在自己肩上。到後面已經感覺不是在看電影了,像是在翻閱一本臨終關懷指南。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常常和痛苦捆綁在一起。

而在本片中,當醫院對一個人宣判「死刑」的時候,病人還有一段時日存活,醫生會建議選擇「居家安寧療護」。

這項服務在日本是真實存在的,導演拍這部片就是根據一位醫生的親身經歷,本片的大部分情節改編自長尾和宏醫生所著的《不痛的死法》和《痛的在家醫生》。

居家安寧療護是為了讓病人有尊嚴且舒適地走完最後一程,所以居家醫生比普通醫生要承擔更多的重任。

片中,河田仁在病人猝然離世後,內心苦悶,陷入低潮,不得已約見前輩。

在前輩的仔細詢問下,河田仁發現了自己先入為主,以醫院的判斷去給病人開藥,卻忽視了病人的具體情況。

前輩告訴河田:你要適時地懷疑醫院的診斷,不能只靠病歷,而要觀察病患,不能放棄任何一點可能性。

河田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

如果他能早點發現這個誤區,那智美的父親即使無法延長壽命,至少不必在痛苦中死去…

河田仁感到深深的自責,是自己對生命的怠慢和對這份工作的輕視,才會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河田仁去到智美家祭拜,向她坦誠病人真正的死因,鞠躬道歉。

在此之後,他開始跟著前輩進修學習,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學會看「病歷」。

醫院只是片面地開出診斷結果,而居家醫生是在實施臨終關懷服務,你不僅需要了解患者的人生故事,性格愛好,甚至連他的孫子在上學還是上班,每一個細節都要把握到。

醫生不只是醫生,而是患者生命末期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河田仁曾問過一位在急診室呆過的醫生:為什麼會從急救轉來做居家醫生?

她說:「大部分醫生都認為讓病人死亡就是失敗,因此首要任務是如何延長患者生命,這是深入骨髓,身為醫生的本能。

我永遠忘不了那名患者,她和我一樣大,我跨坐在已經停止呼吸的她身上,控制不住像要把肋骨按斷一樣,不停地進行急救…

當下我才了解,讓患者在最後一刻那麼痛苦的兇手,是我。」

其實不只是醫生,就連病人家屬也是如此,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就不能放棄。

我們對死亡的看法是消極負面的,甚至連怎麼死都要顧及活著的人,不由自己決定。

河田仁的前輩曾說過:若你問我什麼是自然的死法,我會說像植物枯萎般慢慢死去。

而居家安寧療護,是讓人在熟悉安全的環境中慢慢「枯萎」,將死亡看成是正常過程,不促進也不延遲死亡,通過減輕疼痛和心理輔導來提高病患的生活質量,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片中,有位放蕩不羈的大爺,在醫院宣佈他沒有治療的必要之後,選擇了居家安寧療護。

他說:我的好兄弟去世的時候全身插滿管子,我可不想像他一樣。

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空前緊張的少子化和老齡化危機,開始探討如何更有尊嚴地死。

有網友說:好希望這部電影能在國內公映,不是只有電影節特展,有更多人關注和通過電影感受到臨終護理的現狀,就會對現實有更多的認識、準備和突破的路徑。

在中國,死亡仍是諱莫如深的禁忌話題

在國內,死亡仍是諱莫如深的禁忌話題。在老齡化不斷加劇的今天,養老焦慮和「尊嚴死」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

我們現在還沒法像日本一樣,能夠擁有居家安寧療護的服務,但這些年來,社會上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努力推行「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相近,只是沒有居家服務)。

事實上,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至今已經實踐了近30年,卻仍未普及化,導致許多身處困境的人無法被服務到。

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有約700萬人走向生命終點,但社會上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卻只能滿足約15%的需求。

成立於1987年的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是中國首家臨終關懷醫院。

但在過去29年被迫搬了7次家,幾乎都是因為周圍小區居民的反對,「他們總覺得臨終醫院每天都有死亡,晦氣、不吉利。」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除了固化滯後的生死觀,臨終關懷產業本身還面臨著不小的困難,比如臨終病床數量嚴重匱乏,機構資源配置不足,臨終關懷服務覆蓋率低等等。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秘書長羅冀蘭認為,臨終關懷服務還未能在中國紮根,除了因為公眾的認識度不高,更大程度上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放力度不夠。

羅冀蘭說:「從1992年到現在,衛計委對臨終關懷機構的設置、服務、審核等都沒有定下明確標準。目前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都是民營醫院,這個領域還沒有規範化。」

許多醫院因為臨終關懷服務不掙錢,根本不會想要開設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康寧科」。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而隨著中國社會的迅速老齡化,公眾對臨終關懷服務的需求只會與日俱增。

親歷母親死亡的戴錦華老師提到:「我認識到老齡化是世界性的問題,相關議題卻諱莫如深,很少被人提及、被社會掩蓋。此時階級的差異就會非常突出,你會發現能幫你解決問題的機構全都以價格的形式呈現,只有支付得起才能享受服務。」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部的報告認為,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供給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根據《經濟學人》資訊部的2015年「死亡素質指數」,中國在80個國家當中排名倒數第10。

那些醫院認為「已失去醫療價值」、正處於生命末期的人,社會要如何呵護他們的尊嚴?

北京松堂關懷醫院的創辦人兼院長李偉:「當一個人生命衰老了、行為不能自理了、思維減退了,我們都叫他老小孩。這個老小孩不能再回到媽媽的子宮裡。社會應該給他們提供一個‘子宮’,讓他們感受到最後的呵護和關愛。」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甚至連養老這個話題都還無法深入觸及,談臨終關懷是不是為時過早?

其實一點都不,我們不能因為社會還跟不上,就放棄討論這個話題,因為它非常重要且值得被好好重視。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老齡化血淋淋的現實困境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電影裡呈現出來的情況和出路的探索是那麼艱難且必須堅持走下去的荊棘之路,至少有人在關注並試圖向大眾展現這些困境,那也是我們心懷希望的開始。

總有一天,我們都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到來

電影《不痛的死法》評價心得

總有一天,我們都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到來。

而臨終關懷至少讓即將面對死亡和活著的人都有了一個抓手,不至於時刻擔心自己往前一步就踏空,墜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拍出一部屬於我們的片子,讓更多人了解臨終關懷。

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跟上發達國家的腳步,能夠享受到居家安寧療護,實現保留尊嚴的平穩道別…

本文部分資料引用自

本文部分資料引用自:

《觀察 | 外媒看臨終關懷在中國:傳統文化畏懼 現代發展不足》參考訊息網

《醫生創辦臨終關懷醫院 呵護死亡的尊嚴》工人日報

《晚期癌症患者被勸退出院 生命最後為何難留尊嚴》半月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