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一支名不見經傳的樂隊擊敗王菲,拿下了當年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這支樂隊名叫「睏熊霸」,可能有很多人沒聽說過。
樂隊成員是六位在當年平均年齡超過52歲的老爸們,他們都不是職業樂手,沒什麼音樂基礎和才華,成員們也調侃自己是「世界上最破的樂隊」。

這樣一群幾乎沒玩過樂器的超齡大叔,用短短一年的時間組團練習,要去和專業樂手競爭音樂節的席位,他們的歌竟然還得了金馬獎,聽起來熱血又勵志。
但在看完幾位老爸的故事後才發現,比起音樂,他們的人生才是真的搖滾。
一首搖滾上月球
Rock Me to the Moon

評分:8.7 / 10
導演:黃嘉俊 Chia-chun Huang
上映:2013 年 7 月 6 日
片長:1 小時 55 分鍾
《一首搖滾上月球》劇情看點
這是一部很溫柔卻又能給予觀眾滿滿勇氣的紀錄片,勇氣的源頭就是這幾位看起來很平凡的中年男人。
睏熊霸樂隊的成員都做著普通的工作,英語老師,計程車司機,捏麵人師傅……
他們的生活本沒有交集,之所以會聚到一起,是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罕爸,他們的孩子都患有無法治癒的罕見疾病。

「當我太太告訴我她懷孕了,我好高興,終於要當爸爸了!」影片的開始,巫爸這樣對著鏡頭講道。
在得知妻子懷孕的訊息後,巫爸就開始向上帝祈禱,希望小孩的鼻子、嘴巴像自己,眼睛像媽媽……
女兒以欣和他所期待的一樣,長得白淨可愛,人見人愛。

然而這份快樂還沒有持續多久,不幸就降落到了這個家庭。
小學二年級時,以欣開始出現一些奇怪的症狀,喝水容易嗆到,時不時會跌倒,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女兒患有尼曼匹克症。

這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病後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狀況會逐漸下降,生活無法自理。這種病沒有根治的方法,患者大多活不過30歲。
更讓他心碎的是,不久後弟弟以諾也被診斷出了同樣的病症。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把你打到起不來時,還要再補一腳。
「不曉得上帝為什麼要我過這種日子」巫爸無奈地講到,「有時候真的想哭啊。」
照顧罕病小孩要比平常人付出多幾倍的精力。
弟弟以諾還伴隨有神經焦慮的症狀,會莫名地喊叫,有時隔十幾分鍾就要洗一次澡,不洗的話會一直哭鬧。
對巫爸他們來說,多睡一會也是奢求。
一頭白髮的潘爸是樂隊中最年長的成員。
他和妻子大齡得女,生下了映竹。因為知道高齡產婦的危險,妻子一直認真做好各種產檢,明明一路綠燈,女兒出生後還是被診斷出罕見病。
映竹患有平腦症,沒有語言、吞嚥、行走能力,一般活不過兒童期。
因為沒法吞嚥,只能靠腹部打孔插管進食。
喂女兒吃飯是個艱鉅的任務,潘爸小心翼翼地用針筒把營養液打進管裡,嘴裡還要不停叮囑女兒不可以咳嗽,小小的嗆咳也可能會威脅映竹的生命。
對潘爸來說,最難的是無論再怎麼悉心照料,女兒還是常常徘徊在生死線上。
練團期間,映竹病情惡化住進了ICU。

潘爸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守在病房門口,即便進不去,他也希望女兒能感受到爸爸一直在身邊,這是他唯一能做的。
害怕女兒離開,更怕各種搶救都是無用功,讓她身體承受更多痛苦。
欣慰的是,映竹最終挺了過來。


貝斯手鄭爸是樂隊的搞笑擔當,常常逗大家開心,然而他的處境比其他爸爸們還要更難。
鄭爸有三個小孩,全都患有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
大兒子博仁無法動彈,是近乎植物人的狀態,而小兒子已經在數年前過世了。
大兒子剛確診 ,小兒子又骨髓移植失敗的時候,鄭爸一度絕望到想要帶著孩子一起自殺。

老婆的一句「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把他罵醒了,在這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不能先倒下。
每年的聖誕節,鄭爸都會帶著禮物,還有一家人親手製作的賀卡,去看望去世的小兒子。


說說家裡的近況,或者就靜靜地坐在那裡,一直看著小孩的照片。
小孩的離開是他一輩子都不可能放下的事,為人父母實在有太多遺憾。
鄭爸說如果時間可以重來,知道小孩是罕見病的話,要用一千萬倍父親的愛來愛他們。
孩子生病後離不開人,鄭爸就辭掉了原來的工作,自學捏麵人的手藝,在街頭擺攤。上午出來,下午可以在家裡照顧小孩。
靠捏麵人謀生很難,有時候一連幾天沒有收入。
除了和病魔鬥爭,罕病家庭還要面對很多難題,經濟壓力就是其中之一。
沒有辦法正常工作,再加上高額的醫藥支出,讓他們苦不堪言。
紀錄片中有一幕,電視台播放到這樣一條新聞:除夕當晚,一位罕病兒童的爸爸因為無力償還債務,在毒死女兒後,跳橋自殺。

不能工作掙不到錢,沒錢又無法看病,成了一個死循環,越過越難,最終可能做出一些迫於無奈的極端行為。
罕病家庭時常還要面對他人的歧視和區別對待。
患有結節性硬化症的宜瑄因為臉上的紅點被同學排斥,問媽媽可不可以換一張臉,李媽媽聽到女兒這樣講心疼地落淚。

患有小胖威利症的智勇,曾經因為在便利店偷吃東西,被警察帶走。
勇爸說,智勇很多行為會讓人家生氣,但其實是生病導致的,並不是他的本意。家人可以遷就,但不可能去要求別人。
他常說像智勇這樣的小孩就是邊緣人,隨時都會被社會踢出去。

更讓他們心酸的是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巫媽的婆家一直以來都不接受小孩生病的事。
有一次她想帶孩子回去參加親戚的婚禮,婆婆卻說,如果帶小孩回來就待在房間不要出來。

這些歧視和不滿常常讓罕病父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渴望一些外界的支持,這也是樂團成立的初衷。
「生活的苦痛是無盡的,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起碼知道世界上還有人和我們一樣,可以互相扶持。」
壓力疲憊需要一個發洩口,對罕爸們來說音樂給了他們力量,那麼也可以用自己的歌聲把這些力量傳遞給別人。

50多歲的新手去做搖滾,聽起來確實像登上月球一樣困難,但還有什麼比現在的生活更難的嗎?
第一次接觸鋼琴,薩克斯吹不出聲,根本沒聽過貝斯這個詞……沒關係,「睏熊霸」就是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幫他們練習的四分衛樂隊主唱阿山說:老爸們比我們更像不折不扣的rocker。

這種絕對不認輸的搖滾精神早已經滲透到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中。
對這些不逃避、不放棄的父母來說,愛與堅持不再是為了改變結果,他們期待奇蹟發生,但如果沒有,也要珍惜好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也許無法戰勝病魔,但不能停止戰鬥。

他們深陷苦難,卻也最容易滿足。
不能說話,無法動彈的映竹,有時會用臉輕輕蹭一下父母撒嬌,說這些的時候,潘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被媽媽拋棄的阿勇,在母親節那天突然對爸爸說了句:爸爸母親節快樂!勇爸害羞地回了句謝謝。

孩子一點小小的回應,就能支撐著他們渡過無數個漫長的黑夜。
《一首搖滾上月球》評價心得
《一首搖滾上月球》由導演黃嘉俊花費六年時間跟拍製作完成,其實坦誠講,作為紀錄片,它在敘事和表達上並沒有特別出色,但豐沛、真實的情感遠勝於一切技巧。
影片中,我們看到幾個家庭各自生活的不易,感受到這些罕病父母的無奈和苦澀,也被他們治癒、激勵和打動。
在拿到金馬獎後,李爸說:我以為我這一生,拿的永遠是一張爛牌,可是沒想到拿爛牌的人,最後也是可以創造奇蹟的人。

因為行過黑暗,也想為別人點一盞燈。
如今,他們依然活躍在罕見病的宣傳和公益活動上,「當我伸手去拉別人的時候,也是拉了自己一把。」
紀錄片的結尾,伴隨著爸爸們有力的歌聲,一張張全家福閃過。


這些家庭中,有些依舊在和病魔鬥爭,有些孩子已經離開去了天堂,不變的是,絕不向生活認輸的態度。
他們獲獎的那首歌的歌詞就是最好的詮釋:
我和生活不停地戰鬥,終於了解堅強其實最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