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路》:後勁太大,看完久久不能平靜

距離今年高考已經過去兩個月了,大部分考生已經走完了查分報志願,拿到錄取通知書等待開學的流程。

但是。

結合這幾天社交平臺刷屏的新聞來看,還有一部分高考生處於非常迷茫的狀態。

幾個殘酷的數字——

今年河南省高考滑檔考生人數有20萬以上。其中,過一批分數線滑檔的人數有2.4萬,二批6.9萬,大專13.8萬。

苦讀十年,一朝高考,結果滑檔。這之後這些學生的路將會走向哪裡?

今天,我想再次借十年前的一部紀錄片《出路》,來說說這件事。

,來說說這件事

這集紀錄片只有短短59分鐘,但內容卻相當讓人震撼。

片子以老師、高考生以及畢業生為拍攝對象,記錄了當時國內的某些令人絕望的教育現況。

直到十年後的現在來看,這部片子也不過時,其中提到的問題依舊困擾著整個社會,早成了沉痾。

也是因為一針見血,針砭時弊,這部片子的單獨詞條早已經消失了。

在豆瓣,陳為軍導演(代表作《生門》《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個人作品列表中,也已經看不到它存在過的痕跡。

不過,只要有心還是有機會能看到它

不過,只要有心還是有機會能看到它。

這部片子被收錄在由國際非營利組織 STEPS INTERNATIONAL 推出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中,這部紀錄片一共八集,由不同國家導演拍攝後組合在一起,探討21世紀世界各地發生的貧窮問題。

《出路》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集,也是看下來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一集。

01

2012年,老師王振祥穿著短袖揹著書包坐上了前往縣城的大巴。

應學校要求,他下鄉開講座

應學校要求,他下鄉開講座。

所謂的講座,有個好聽的名字:高招說明會。

在說明會上,他會引經據典聲情並茂告訴臺下的學生和家長——

只有繼續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只有繼續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看起來非常真誠,彷彿比學生的家長更為學生的未來著想。

可實際上他的心裡卻在想,這場講下來能有幾個人交錢,因為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所在的私立學校,本質不過是一個公司。他也不是什麼老師,只是一個為公司打工的員工。

學校裡沒有良好的師資,沒有優質的教學環境,更沒有給學生留好所謂的出路,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搞錢。

把學生弄進來——交了錢——再把他弄走。

這麼一套流程搞下來,光是一年就可以有數千萬收益進賬。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上當?

因為學校早就狠狠地拿捏了當下的教育現狀。

1997年,國內開始推行教育產業化。大部分好的教育資源都向發達城市傾斜,不發達的城市次之,縣城和鄉村更是次次之。

這造成了很多農村出身的考生根本不具備競爭力和城裡的考生比拼。

這時候,只要交錢哪怕分數不夠也能拿到文憑的商業性質學院,就成為了他們最終的選擇。

學校會專門到鄉下去開講座,就是因為這裡的人好忽悠。

開講座的時候,王振祥‍穿上襯衫打上領帶,搖身一變成了城裡來的優秀老師,得到家長和學生們的尊重。

他用PPT演示學校有多好,用畢業生經歷來展示畢業後工作機會多多。

實際上,PPT裡的圖全是網上搜來的,畢業生是隨便找人演的,所謂的畢業機會,也只不過是學校會在臨近畢業時把學生強制安排到外地,隨他們自生自滅。

但是學生和家長並不知情

但是學生和家長並不知情。

他們還是覺得無論如何都要繼續讀書,好像上了這個學校,學生就真的能有出路。

先交註冊費100元,再交每年學費12500元,還有生活費住宿費等等……

對於農村的家庭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可是為了讓小孩上學,很多家庭賣豬賣羊賣房子都願意。

拍攝這部片子的時候,王振祥已經想好了自己要離職了。

在鏡頭裡,他毫不掩飾說自己的領導屬於是良心被狗吃了,幹這種事傷天害理。

作為局內人,他已經看清了這個局

作為局內人,他已經看清了這個局。

但是那些才入局的家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花錢進了這些學校後會面對怎樣的未來。

可能只有小孩畢業了,他們才會發覺這個學上的沒什麼用,這個錢是不是打水漂了。

02

高考生王盼,來自湖北省的一個農村家庭。

2012年,她參加高考。

出成績當天,王盼得知自己考了388分,忍不住和姐妹抱頭痛哭起來。

她一邊哭,一邊呢喃著:

我怎麼辦呢?

不理想的成績,讓王盼的家庭氛圍變得非常尷尬。

爸爸在飯桌上掃興甩鍋,把責任甩到媽媽身上。

爸爸在飯桌上掃興甩鍋,把責任甩到媽媽身上
爸爸在飯桌上掃興甩鍋,把責任甩到媽媽身上

好在媽媽是一個非常堅強能幹的女性,心態也很平穩,一直支持王盼。但即便如此,經濟問題還是讓媽媽非常發愁。

王盼的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好。

父母在磚廠上班,那時候一上午搬17000塊磚能掙34塊,收入算是微薄。

如果分數達標可以上國家財政扶持的重點學校,學費只需幾千塊錢。可是如果不達標,要上三本和專科以及民辦學校,學費大概率會翻上幾倍。

讀高價學費的學校,無疑會讓王盼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現實是,她沒有選擇。

幾個月後,王盼上了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幾個月後,王盼上了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一年學費12500元,要讀三年。

第一年的學費,是靠親友的接濟籌來的。

無論付出多少都一定要上學,是這個家庭的執念。

王盼說,她好好學習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她自己。

如果她能考一個好一點的大學,讀完書再工作,應該會讓爸媽的生活過得更好一點。

而對於王盼的媽媽來說,讓女兒上學是她的一個願望。

她從小殘疾沒上過學,受了半輩子苦。關於她的經歷,都盛在了一首歌裡:

一歲半犯了煞星,豬兒咬人就真殘忍,十個指頭就留下一根;

看到別人把學門進,我看了心中是羨慕得很,也想背上書包上學門;

媽媽聽了眼淚直滾,說我怎麼什麼都不懂,怎麼連個事情也看不清;

你連一隻鉛筆都拿不穩,如何可以去讀書文?

於是她希望自己的女兒能讀書,不要過和自己一樣的生活,去找出路。

但是文憑就等於出路嗎?讀完書就有未來嗎?

一切都未可知。

03

大學生萬超,已經畢業。

他像大多數同學一樣,懷著衝勁進入社會,以為自己讀完大學就走過了獨木橋,準備到社會上施展一腔抱負。

結果,現實用一把尖銳的刀戳破了他的幻想

結果,現實用一把尖銳的刀戳破了他的幻想。

一連串糟糕的事情接連發生在他身上——

在擁擠的人才市場四處投遞簡歷,頻頻被拒

在擁擠的人才市場四處投遞簡歷,頻頻被拒。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一份工作,看著公司附近的高額房租陷入沉思。

租完房子身上只剩幾塊錢,還要靠家裡接濟才能活下去。

剛以為自己可以穩定下來,工作幹了幾天就被辭退。

當生存都成了難題,萬超崩潰了

當生存都成了難題,萬超崩潰了。

更諷刺的是,他真的是一個很能忍的人。

某次面試中HR問他:

你對加班是怎麼理解的?

萬超毫不猶豫地回答:

加班是正常的,我實習時經常為了完成老闆的任務加班到兩三點。

如此自我壓榨,卻依舊沒有得到機會。

難以想象,在這種殘局中還有多少個萬超們?

難以想象,在這種殘局中還有多少個萬超們?

這種狀況,會不會也是像王盼那樣的孩子們即將面臨的未來呢?

我想大部分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會聽見這樣的說法——

高考是決定一生的命運轉折點。

但放眼現實,看看王盼和萬超,看看河南滑檔的二十多萬學生,這句話的意義又在哪裡?

人人都在尋找出路,但真正通過努力找到出路的人少之又少。

河南人口基數巨大,高考人數和滑檔人數的數字每年都令人吃驚。

另一方面,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的經濟發展不起來,人均GDP長期全國倒數,教育資源也相應匱乏,全省甚至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高校。

在這種學生競爭極端激烈,手頭資源稀缺又非常渴望通過上學來改變命運的情況下,太多學生努力成了小鎮做題家最後也得不到回報。

考過線沒學上,然後花著難以負擔的學費進入商業性質的學校,只為拿到一紙文憑,畢業之後依然迷茫。

這是數十萬名河南考生面對的現實。

然後。

他們離開學校,開始庸庸碌碌的一生,無論是打工或者種地,大多數人都會循環著貧窮的命運。

那誰來向他們解釋?

他們為什麼貧窮?

十年前,導演陳為軍說了這句話——

如果一個人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還是不能改變命運,是否就該抬起頭來看看,是不是我們所處的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十年後再看,這句話竟依然受用。

這是時代的悲哀,還是教育制度的無奈?

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永遠不應該忽視和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相關文章

紀錄片《二毛》:被嫌棄的二毛的一生

紀錄片《二毛》:被嫌棄的二毛的一生

二毛,1980年生人。 九歲時,他父親被判刑槍斃,他跟隨表哥去重慶撿垃圾。十七歲時,他用自己撿垃圾賺到的路費去了深圳,幹過流水線,做過服務員...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BBC最「恐怖」紀錄片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BBC最「恐怖」紀錄片

從19年到現在,澳洲大火、北美流感、新冠……種種天災人禍似乎都在提醒我們。 有時候不禁感慨:人類還能堅持多久? 很難想象多年以後,地球徹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