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編自羅伯特·哈里斯的間諜小說的《慕尼黑:戰爭邊緣》儘管是網飛的流媒體新片,曾拍攝《德語課》的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導演對服化道攝影都把握絕佳,波雲詭譎政治旋渦驚險刺激,對「慕尼黑協定」的利弊也有理智的分析,耐人尋味。

38年正處於戰爭的邊緣時期,休·萊格特和保羅·馮·哈特曼兩位英德好友都想阻止張伯倫簽訂「慕尼黑協定」,還有人想去刺殺希特勒,卻發現事情遠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兩位好友瞬間落入了政治詭計佈下的巨網,危機四伏!

從開場的畢業晚會,展現了哈特曼、休、麗娜三人曾經深厚的友情,後面他們因為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勾畫了人物的身份與背景。而英國首相張伯倫前往德國簽約「慕尼黑協定」,學過歷史誰都知曉結局,故事則按照諜戰方式拍出驚喜奇效。

休·萊格特和保羅·馮·哈特曼,兩位昔日好友雖然國籍與政治立場不同,一個主動狂熱,一個含蓄內斂,同樣是冒著自身的風險,希望用一己之力阻止二戰的爆發,身上濃縮著亂世中各類熱血青年的縮影。

32年,一場德國酒吧聚會,馮·哈特曼對著他來自大英帝國的朋友義憤填膺,周圍群眾高呼:「希特勒讓德國有了未來」,向他的猶太裔女友辱罵「去你的」,瞬間勾畫了當地民眾對納粹主義的狂熱情緒,也為六年後人物開始反對希特勒埋下伏筆!

哈特曼偷出重要的機密紀要,深夜告誡英國首相不要去簽約,透露只要沒簽約就有秘密反抗軍拿下希特勒,張伯倫卻不屑一顧地指出反抗軍想拿下希特勒,根本不必等他,並感覺「此人無理」。雙方唇槍舌劍,卻各懷鬼胎,熱血青年輸得非常鬱悶!

萊格特曾不理解哈特曼為什麼非要如此冒險和激進,直到他目睹病床上的猶太女孩,曾遭受法西斯酷刑變成植物人,開始動搖和寒心。哈特曼更是透露自己有一把手槍,想要去刺殺希特勒,更是冒天下之大不祥的風險。

哈特曼曾慷慨激昂高喊:「我們不能選擇生活在的時代,我們唯一選擇的就是如何回應」「希望是等著別人去行動,我們不抱希望反而會更好」,這段車內的對話,哈特曼言辭犀利辛辣,傑尼斯·紐沃納演得激情四射,令人驚豔。

影片中還有一位Franz,一個正統納粹混蛋,他毆打了萊格特,也對哈特曼虎視眈眈,這讓那場「刺殺」戲更有懸念感。使人沒想到是Franz僱傭去監視女孩,居然把機密檔案還給了萊格特,足見納粹團體內並不都是愚忠的壞人!

看慣了抗日神劇之類的觀眾那裡,哈特曼最後膽怯地放棄刺殺希特勒,這可真是令人扼腕之事。後者在紅顏知己面前喃喃說出「我沒有權力那樣做!」,頗令人回味。如果那一槍打響,戰爭同樣不可避免,而且來到更快,或許更加糟糕!

有趣的是張伯倫在飛機上一席肺腑之言,他透露跟流氓打牌永遠要留一手,就算希特勒反悔,頂多是犧牲自己,並預測全球都會知道他卑鄙嘴臉,美國也會假如戰爭,羅特特·哈里斯作家這樣畫龍點睛,證明了英國政客的深謀遠慮。

儘管哈特曼的言辭足夠有感染力與說服力,他拿到的檔案記錄簡直就是希特勒的靈魂寫真,張伯倫依然不會採信他,而是選用政治家自己方式方法,為英國爭取一年備戰時間,這或許就是《慕尼黑》帶來的沉思。

主題曲很好聽,結尾含蓄雋永,攝影、服裝、美術、佈景都很精緻,這樣的佳作令人讚歎!該片告訴你很多事情並非歷史教材描述得那麼臉譜化和忠奸化,經過一戰血雨腥風洗禮,熱血青年仍會莽撞和無知,老謀深算的張伯倫也絕非缺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