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衣架套頭」的視訊在微博上火了。一群人,在腦袋上套了個衣架之後,頭就被一種神祕力量牽引著朝一個方向轉了過去。不明真相的壹讀君剛開始以為這又是一個什麼來自網際網路深處的神祕力量,萬萬沒想到這其實還是個科學梗。

早在1991年,就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日本電氣通訊大學的一個課題組Kajimoto Laboratory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多次調查研究,他們還給這種現象命名為「衣架反射」。
在2008年的時候,他們正式開始了對這個現象的研究,還發表了數篇論文說明了這個反射。有趣的是,他們研究發現衣架反射不僅能作用於腦袋,據說夾在手腕、腳腕和腰上都會發生類似的偏轉。真·屁大點事都能發paper。

很多人不禁想問,這研究到底有什麼用啊?kajimoto團隊還真把這個發現往「實用化「方向發展了。一個是作為導航,把設備戴在頭上,然後就可以實現右轉無腦化了。真的是太有用……個屁啊!誰需要那麼大的頭套輔助右轉啊!所以這個實用方向基本沒辦法運用到生活當中。

另一個是治療頸部肌肉障礙。如果患者的脖子沒辦法左轉,他們就對患者的左前額施壓誘發衣架反射,持續三個月就可以轉了。如果你睡落枕了,也可以試試,三個月的時間你就能治好了。(老中醫微微一笑)
這個神奇的反射也在2003年的時候被帶上了一檔綜藝節目,嘉賓們不禁大呼神奇。

說起日本綜藝,我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汙或無底線,但看過之後才發現,他們真的很愛「科學」,節目裡面經常出現各種神奇但沒用的科學知識。
日本綜藝中奇葩又無用的「科學梗「
日本綜藝會經常請一些專家,當然跟我們電視廣告裡的老中醫不一樣,他們請了一些正兒八經的專家學者或評論員。比如在綜藝《真的假的?!TV》裡,他們就請了腦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評論員、形體老師等各個領域的學者,對節目當中嘉賓的煩惱或者一些不知真假的傳聞進行分析。
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風靡許久的科學梗。如果有人忽然讓你伸手,別激動,他們可能不是想牽你的手,而是想看看你的無名指和食指哪個更長。如果你是女性,你的無名指比食指長,就意味著你是男性腦,性格更加男性化一些。

這個梗就出現在《真的假的?!TV》,在一期節目中,腦科學家澤口俊之提出了這個概念。
關於手指長度,確實有人進行過研究,食指跟無名指的比例也被稱為2D:4D,這一比例跟人類發育中手指對激素效果的敏感性有關,食指長度對增加的雌激素產生應答,而無名指長度對增加的雄激素產生應答。研究資料表明,男性確實普遍無名指長於食指,而女性的無名指短於食指。受激素影響,2D:4D比較低的女性,會表現出一些男性特徵,也就是所謂的男性腦。
不過,後來這個結論在網際網路的傳播中還產生了變形,演化成了:男生的無名指比食指短或者女生的無名指比食指長,就是同性戀。Exm?那這麼說壹讀君堅信了自己快30年的性取向原來錯了?
還有一個在我國網際網路上傳播甚廣的科學梗也來自日本綜藝,不管給打電話的人什麼東西,他都會接著。
不管是女性內衣,

巨大的獎盃,

還是一隻狗,

甚至是很重的流星錘。

壹讀君還做過實驗,給了合租的室友一隻貓,他充滿迷茫但是還是接下來了。
這個梗其實是一個心理現象,由於人在打電話的時候,一般都處於精神集中的狀態,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沒有多餘的精力思考「為什麼給我東西這件事」,往往下意識就接下了被人給的東西。
出現在綜藝裡的類似的科學知識還有很多,比如女性一直穿同樣的內衣會內分泌失調;外出次數更多的人更容易脫單(宅男本宅壹讀君應該是沒機會了);跟人談話的時候,對方結束一句話時不要停頓超過1.5秒以上再接話,不然會讓人覺得不想聊了……
這些奇奇怪怪的科學知識,每一個壹讀君都想拿來寫篇稿子。
日本科學家都在研究些啥啊?
看了這些日本綜藝裡的科學梗之後,忍不住想問,日本的科學家都在研究些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啊。
可別誤會了,日本其實是個科學大國。截至2019年,日本共有27人獲得諾貝爾獎,且這些獲獎者多數獲得的都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醫學這些自然科學領域。
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還有在頂級科學期刊《自然》制定的指標:自然指數,指在82家一流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數。2017年的自然指數國家排名中,日本排第四位,在亞洲國家中名列第一。
不過,科學水平並不耽誤日本人的沙雕屬性。從2007年至2019年的13年裡,日本科學家每年都會獲得搞笑諾貝爾獎。2019年獲的是化學獎,透過研究30名5歲兒童的唾液樣本調查其一天的唾液分泌量。研究結果是一天分泌500毫升,差不多一瓶礦泉水那麼多。壹讀君看著桌子上的礦泉水,陷入了深思。

即使是搞笑諾貝爾獎也是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具有科學研究的嚴謹,這就讓我們不得不羨慕日本的科研水平了。當然日本的科學大國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20餘年戰後低靡期的日本政府制定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還制定了與此目標相呼應的「振興科學技術的綜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爭將國民收入的2%用於科研。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仍保持增長態勢。1971年,日本提出目標將國民收入的3%用於科研教育改革的作用。
這些經費的付出為日本的科技水平墊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5年,日本國會透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目標,並且將其作為基本國策。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在2001年,日本明確提出在21世紀前50年裡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到現在,日本已經完成了當時目標的一半。
日系科學真的都靠譜嗎?
日本的科技發達深入人心,我們也對這個科學大國的各種產品充滿熱情,在不少人的概念裡,日本製造就等於黑科技。
然而,我們迷信的日本製造當中,也有不少偽科學的存在。日本明治大學科學交流曾列出6類33種偽科學,曾經風靡一時的星座血型說、色彩心理學、「水知道答案」都是偽科學。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偽科學不但浪費了我們的時間,還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掏了錢。
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網路群嘲的「量子波動速度」最初就來自於日本,它的發明者叫飛谷由美子。

還有一個讓不少國人交了智商稅的偽科學產品就是酵素,現在很多人已經知道了,酵素的另外一個名字其實就是「酶」。雖然日本人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研究,但眾所周知,人體的酶是不能透過口服來補充的。你吃下去的酵素,最多隻會到胃裡被分解成氨基酸,還不如多吃點肉或蔬菜。
同樣膠原蛋白也不能透過口服被補充,吃下去也會變成氨基酸,想要補充膠原蛋白,只有注射這一個手段。

看起來特別黑科技的「負離子」產品也是個大坑。「負離子」這個概念火起來也要感謝日本綜藝,這個概念在2002年的一檔綜藝節目《發掘!真有其事大百科》中被神乎其神的宣傳了一下。不過,很快就打臉了,2003年的時候,日本就修訂了《反不正當表示法》,各種負離子產品的神奇功效因違法被刪去,當時在節目中宣傳的「負離子專家」之一也不實宣傳被處罰。然而,到現在我們還在痴迷負離子概念的產品。
有時候,看上去沙雕的卻是真東西,看上去神乎其神的反而是假的。
參考文獻:
1. 衣架套頭頭會不自覺轉動是真的嗎,為什麼?知乎,作者:畢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762793/answer/1319291456
2. 日本科學家再次獲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2019,公眾號:知識分子,作者周程、秦皖梅
3. 這些坑慘中國人的智商稅,都來自日本,2019.12,公眾號:浪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