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好好拍電影》:許鞍華,沒那麼簡單

在眾多華語導演中有一位十分特別的存在,很難將她的電影劃到哪個特定類型裡。

因為她幾乎什麼題材都拍過,文藝、武俠、驚悚、黑幫、犯罪、恐怖……均有涉獵。

雖然獲獎無數,卻被媒體稱為最不會賺錢的導演,然而大牌演員們卻都願意自降片酬甚至零收入出演她的電影。

她就是香港電影女導演的「一姐」,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特立獨行的女導演——

許鞍華

許鞍華

紀錄片《好好拍電影》記錄了許鞍華四十載的電影生涯,將這位導演最私密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

同時也是對香港電影歷史的一次回顧,是影迷不容錯過的紀錄佳片。

截至目前評分8.9,超過一半的觀眾給出五星好評。

電影圈裡有一個共識:女性導演都同男人一樣強悍。

許鞍華有多厲害?

在幾乎被男性壟斷的導演圈,她獲得了三次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六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是中國電影史上獲得三金導演獎最多的華人導演。

在香港影壇史,她與王家衛,徐克等齊名,被稱為七、八十年代新浪潮導演。

2020年,她又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是全球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導演。

她拍攝過90多部電影,其中為大眾熟知的有《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黃金時代》《半生緣》《玉觀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可謂是拿獎到手軟。

當然許鞍華也有「翻車」的時候,1984年的《傾城之戀》就被指是失敗之作,上映後口碑平平。

巧的是,這一部也是改編自張愛玲小說,正如前不久爭議到上熱搜的《第一爐香》

許鞍華似乎對張愛玲的小說情有獨鍾,先後拍攝了三部:《傾城之戀》《半生緣》《第一爐香》。

其中只有《半生緣》算是成功,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無論是選角還是劇情都沒有太大的爭議。

半生緣劇照

《半生緣》劇照

《第一爐香》是許鞍華第三次改編張愛玲的作品。

該片上映後飽受爭議,口碑全網翻車,豆瓣評分直線下滑,票房不佳。

爭議點主要來自選角,不少網友認為影片女主角與張愛玲筆下的葛薇龍形象相去甚遠,彭于晏黝黑健朗的外形,與混血兒喬琪喬陰鬱蒼白的氣質不符。

《第一爐香》劇照

雖然獲得讚譽無數,許鞍華卻也是圈裡出了名的不懂賺錢的導演。

如今70多歲的她出行會擠地鐵,仍買不起房,與年過百歲的母親生活在租來的房子裡。

你想象中一線大導演的家會是什麼樣?許鞍華的家絕對稱得上接地氣了,看上去與很多蝸居於大城市的普通人沒什麼不同。

有網友調侃許鞍華家裡放得下她的獎盃嗎?許鞍華說得不得獎無所謂,只要拍戲就很開心,只要不讓老闆虧錢就好。

許鞍華還養了一隻叫Figaro的貓,是個妥妥的貓奴。

平日裡總是煙不離手,穿著匡威帆布鞋健步如飛,我行我素,完全不同於一般70歲的人,當然也不像一個功成名就的大導演。

同時她也有非常像小女生的一面,比如一時興起要健身塑型:「找一個教練「,教自己「練出手臂「,「練到腰有線條穿吊帶」,然後轉頭就吃起最愛的鳳梨包。

70歲單身未婚的標籤,經常被媒體拿來當噱頭,而她的感情經歷也確實很簡單。

用許鞍華自己的話說,年輕時對外貌不自信,沒勇氣去戀愛。

就像很多女孩都有的困擾一樣,直到現在她還會對著鏡頭大大咧咧地揚言要整形,率真得可愛。

許鞍華笑稱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兩個老女人互相支持」。

她說:「我媽媽年紀愈來愈大,我也是。早幾年有段時間很親近,因為都是老女人。現在她反而返老還童,我變成照顧她那個人。」

其實,許鞍華的多部電影靈感都來自母親

其實,許鞍華的多部電影靈感都來自母親。

1990年的電影《客途秋恨》中,張曼玉扮演的女主角與日本母親之間的隔閡與羈絆,就是許鞍華與日本母親的現實寫照。

客途秋恨劇照

《客途秋恨》劇照

關於這部電影還有個小八卦,許鞍華拍《客途秋恨》時,導演王晶評論:「誰要看一個胖女人和她媽的故事。」

許鞍華生氣回懟:「憑什麼,他自己也很胖啊!」

許鞍華生氣回懟:「憑什麼,他自己也很胖啊!」

之後許鞍華連拍了兩部電影都賠錢,擅長商業片的王晶表示:導演不應該讓老闆沒錢賺。

香港媒體煽風點火,看熱鬧不嫌事大,甚至用了標題:開戰!許鞍華放話要揍王晶!

之後王晶表示:許鞍華是自己最佩服的導演,她對自己的批評都接受。二人這才冰釋前嫌。

2007年許鞍華拍《天水圍的日與夜》,王晶還給她投了120萬。

雖然票房只有10萬,但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導演、編劇、女主角、女配角四項獎。

許鞍華直率敢言的性格,可能來自東北人的基因。

生活事業都在香港的她其實不是地道的香港人。1947年,許鞍華出生於遼寧鞍山,名字中的「鞍」就源於此。

父親是國民黨文書,母親是一名日本人。兩個月大時,她隨父母移居澳門。

1949年,父親前往香港工作,許鞍華則和祖父母、母親等生活在澳門。

她在一個中國舊式大家庭中長大,因祖父和父親都愛好古典文學,所以許鞍華背誦了很多古詩詞。

5歲時,因祖父母回廣州定居,許鞍華來到香港生活。

許鞍華與父母

許鞍華與父母

大學時,許鞍華在學生劇團管道具、跑龍套,並設計海報。

當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她便會跑到電影院看電影。1972年,她從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系獲文學碩士,隨後前往英國倫敦電影學院攻讀電影專業。

1975年,學成回到香港的許鞍華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胡金銓導演,之後就在他的工作室做過3個月的助理。

負責起草文書以及做一些端茶倒水的雜事。這期間,她幫忙校對了電影《俠女》的英文字幕。

年輕時的許鞍華就是圈裡出了名的文藝青年,總是隨身帶著書,吳君如形容她是「電影圈裡的知識分子」

1979年,許鞍華拍攝了電影處女作《瘋劫》 ,該片獲得了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許鞍華則憑藉該片獲得了最佳導演提名,她的電影人生就此展開。

許鞍華與瘋劫主角趙雅芝

許鞍華與《瘋劫》主角趙雅芝

1982年,許鞍華憑藉講述越南難民的《投奔怒海》,獲得第2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5個獎項,並取得1547萬的票房成績,自此確立了在香港影壇的地位。

這部電影也是劉德華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讓初出茅廬的他獲得了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提名,開啟了巨星之路。

投奔怒海劇照

《投奔怒海》劇照

24年後,許鞍華還是窮得沒錢拍電影的導演,而劉德華已經是圈中天王級的巨星。

許鞍華不願揹著不賺錢文藝片的標籤,畢竟香港電影是非常講市場的。

她總是笑著說:「我不信賺不到錢!」

她總是笑著說:「我不信賺不到錢!」

當許鞍華找到劉德華說想拍一部商業片,劉德華爽快地接受了邀請。然而他哭笑不得地發現這仍然不算是一部標準的商業片。

這就是那部拿獎拿到手軟的《桃姐》。

這就是那部拿獎拿到手軟的桃姐

也許是念及知遇之恩,劉德華不僅擔任《桃姐》的男主角,並且為電影投資了2000萬。

他說:「導演說了一句話,我蠻痛的。她說,我好久沒有足夠的錢來拍戲了。」

2011年,電影《桃姐》在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劉德華二封金馬獎和金像獎影帝,許鞍華也第二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第四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許鞍華的電影表現得最多的就是底層人民的現狀,尤其是老年的孤寡女人。

其中似乎流露出一絲她對於自身晚年孤老境況的憂慮。

曾經看到同齡的朋友們都結婚有了小孩,她也會羨慕地說:「哎呀,我好慘,老了我該怎麼辦?」

但是拍完桃姐後,她反而釋然了

但是拍完《桃姐》後,她反而釋然了。

跟別人調侃暮年生活時,她說:「白天在外面拍戲,晚上回老人院,好好笑……」

有人曾經問許鞍華:「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終其一生獻身電影?」

許鞍華幽默地回答:「早死不就可以了!」

許鞍華幽默地回答:「早死不就可以了!」

從40多歲起,就常有媒體問她什麼時候退休。「這個問題是歧視女性的,倒沒聽說有人問跟我差不多年紀的男導演什麼時候退休,例如徐克。」

對於未來,許鞍華表示只要身體允許,有喜歡的劇本,就會繼續拍下去,從沒想過退休的事。

74歲的她接受採訪時說,過幾年還想到國外唸書學寫劇本。

師承胡金銓,開闢香港電影新浪潮。在商業與藝術、 類型與文藝之間遊走,六奪金像 三斬金馬,仍要為投資犯難發愁。

獲獎無數,也曾跌入谷底,從不放棄忠於創作的機會。

晚年孑然一身的許鞍華把人生獻給了電影事業,她喜歡把鏡頭聚焦到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身上,通過電影來讓人們關注社會問題。

她或許不是一個很會賺錢的導演,但她肯定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導演。

她為香港電影創造了奇蹟,她就是與人生長河一起細水長流的導演:許鞍華。

*本文作者:RAMA

相關文章

一出道就得罪所有天王,30年只有他

一出道就得罪所有天王,30年只有他

30年前。 很多人被一首粵語歌迷住。 於是大街小巷卡拉ok,它被無數次傳唱。 轉眼30年過去。 這首歌老歸老,但有個神奇之處—— 只要前奏一...

七人樂隊,他走了,我不可惜

七人樂隊,他走了,我不可惜

Sir萬萬沒料到。 約朋友看一場算得上眾星雲集的電影,全程像去幹什麼見不得光的事。 首日排片不到2%。 千挑萬選,場次不是早場就是夜裡10點...

楊凡,只拍每個時代最美的人

楊凡,只拍每個時代最美的人

9月16日,楊凡導演13年前的電影《淚王子》在台灣影視聽中心上映膠片版,拉開了楊凡「芳華虛度」影展的帷幕。該片男女主角張孝全和關穎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