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每位拍電影的導演,都會對電影本身有著自己的詮釋和表達。
影史上能排在我心目中前十的佳作,其中就有《天堂電影院》,一位對電影和人生的遺憾的美好。

每隔幾年,都會有導演都藉著故事夾雜自己私人的情感,抒發對於電影的鐘情和浪漫。
昆汀的《好萊塢往事》,詹姆斯·弗蘭科的《災難藝術家》,大衛芬奇的《曼克》,還有史匹柏的《造夢之家》等等。



其中達米恩·查澤雷繼《愛樂之城》後,再次把導筒轉向更為直接瞄準好萊塢電影戲裡戲外的《巴比倫》,這位在《爆裂鼓手》一敲而紅的達米恩,不僅痴迷於爵士樂,還樂忠於在作品中呈現角色為了追求夢想所傾注的所有。

《巴比倫》這次的故事時間背景,直接退回到了1920-30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時代」!
接下來我們就趁著過年的熱鬧氣氛,穿越回同樣熱鬧非凡的二三十年代洛杉磯,看看那個特殊極盡奢華紙醉金迷的社會,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坦白講,在《巴比倫》出預告時我還是很期待的,達米恩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還有那麼十來分鐘拿了最佳影片不過是個烏龍。
《巴比倫》2022在聖誕檔北美上映,結果票房口碑都直接崩盤,讓我對電影期待度下滑然後將至無感。
因為這種夾雜著自我表達作者向的電影,是真的很容易搞砸的。

不過等到電影在我這邊上映時,我還是決定去一看究竟,順便也幫大夥伴們驗驗貨。原本決定這長達3小時的電影,如果開頭半小時不吸引我就直接走人了。
BUT,《巴比倫》不得不說3小時的電影時長,卻在我這顯得如此短暫,如同好萊塢黃金時代那些虛幻浮華的泡影轉瞬即逝。

那麼《巴比倫》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呢?
《巴比倫》從1926年某個炙熱的夏天聊起,那時也正是無聲電影的統治時代,影片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助理曼尼開始,他正在為一家電影公司舉辦的私下狂歡派對拉一頭大象過去。

能有大象作為派對嘉賓,可想而知這樣的派對比《了不起的蓋茲比》那要更為限制級太多。
果然那裡的派對畫面基本都得打碼,當時美國正在執行禁酒令,能在派對肆無忌憚的喝酒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就連各色的D品能像麵粉一樣隨便享用,才是最猖狂的。

曼尼顯然對這樣隔三差五的放蕩不羈,真·娛樂至死的派對見怪不怪,出門透氣時,遇到了自稱天賦型演員卻根本沒拍過片的內莉,由小丑女瑪格特·羅比飾演。
曼尼對內莉一見鍾情,並幫助內莉混進派對,機緣巧合明天開拍的一名女演員在派對神志不清進醫院,自信爆棚好玩成性的內莉在狂歡派對舞池C位癲狂舞蹈,正好被製片人一眼相中臨時安排去頂替那女演員,就這樣內莉的夢想成名之路被開啟。

她在片場不僅一條過,要眼淚有眼淚,奪眶而出還是眼眶打轉導演你說了算,眼淚落下一滴還是兩滴都能控制,用內莉自己的話說,這不是演技,她天生就是演員。

在派對最矚目的焦點明星,是布萊德·彼特飾演的傑克·康拉德,只要是他主演的電影,都會成為當時的熱門大製作電影。

巧的是,另一部給好萊塢的情書《好萊塢往事》也有皮特和羅比。
另外還有李麗君飾演的歌唱家朱小姐。

以及珍·斯瑪特飾演的尖銳影評家艾莉諾。

黑人爵士樂小號演奏家西德尼。

影片就是在這些角色在好萊塢拍片時兜兜轉轉戲裡戲外的人生,由小助理曼尼串起所有的故事脈絡,曼尼愛上了內莉,而內莉因為演技大爆發被導演和製片人看中,迅速躍升為影壇新秀紅極一時,而曼尼在派對偶然的機會能送大腕傑克回家,做起了傑克的貼身助理,然後通過自己努力摸爬滾打在好萊塢,慢慢躍升為執行製片人,製片人,導演,行政總管等。


隨著電影技術工業進程的推移,默片時代開始走向衰落,有聲電影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正如現在流媒體時代一樣,那時的部分電影人喊著「電影已死」,電影的黃金時代要結束了。
曾經那些默片時代的高片酬炙手可熱的演員被打得措手不及,比如片中的傑克和內莉,對於表演時外加的收音,臺詞的功底等知識都基本為零。

更慘的是他們的自身的音色,被熟知他們的觀眾不認可,這是最無法改變的事實。
這就像我做了那麼久的視訊,突然有一天我在視訊裡露出相貌時,大家都無法接受這個聲音怎麼能配張這樣的臉失望至極。
在一個時代的洪流中,那些被淘汰的不僅僅只是片中的主角,還有一整套系統,但從電影生命來看,電影也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迭代和轉折。

有聲電影時代,有人成為了新的傑克·康拉德和內莉,一些輝煌的往事,也跟隨默片埋藏進無聲的土壤裡,不過浪漫的是,當某一天如果哪怕有一位觀眾回想起來,拿出那些塵封多年的默片,依然能看到銀幕前有趣的靈魂鮮活的跳動。
《巴比倫》雖然角色和劇情都是虛構的,但其實《巴比倫》並非完全捏造了那段歷史,而是有跡可循,首先《巴比倫》的靈感藍本來自一本叫《好萊塢巴比倫》的獵奇書,這本書記錄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花邊新聞。

很多人覺得為何叫1930年代為好萊塢黃金時代,因為那個時期確實是電影發展的鼎盛時期,成名的明星非富即貴,最重要的是受到的約束很小,雖然今天我們能看到大牌明星也有錢,但相比較於那個黃金時代,明星更可以為所欲為。

影片中描繪的浮華絢爛荒誕且限制級的派對,也在那個時候比比皆是,尤其是1920年移民大量湧進美國,所以對於暴力和生命,並沒有今天那麼得到重視,在影片中那些在派對和片場死去的人,都顯得有些不值一提。

瑪格特·羅比飾演的內莉,在現實中參照了克拉拉·鮑,她的母親患有精神病,曾經差點殺了克拉拉,父親則是一個酒鬼。

克拉拉成名後,不止一次說自己有表演天賦,但有聲電影來臨後,克拉拉也就凋謝了。
布萊德·彼特飾演的傑克·康拉德,原型是約翰·吉爾伯特,他曾經娶過四個女演員為妻,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片中形象和現實中給的都很接近。

現實中約翰同樣也被拋棄在了有聲電影迭代的洪流中。
影片中那位朱小姐,在現實中對應的可能就是黃宗霑的堂妹黃柳霜,黃宗霑是偉大的攝影師之一,曾經拿過10次奧斯卡提名和2次奧斯卡最佳攝影。

而黃柳霜在好萊塢曾經參與過60多部電影作品,最著名的是那部《上海快車》。
其中有一次差點可以擔任女主,出演賽珍珠的著作《大地》,但遺憾的是米高梅拒絕了由華人來擔任主角。
這部1937年的《大地》,最後男女主角是由保羅·茂尼和露易絲·蕾娜兩個西方人來演中國人,而這部電影還拿到了次年奧斯卡最佳女主和最佳攝影。

影片沒有直接提到朱小姐被職業歧視對待,只是提及這是默片時代的結束,而現實中黃柳霜因為被歧視回祖籍中國,然後跟隨梅蘭芳學習京劇,在二戰時還淡出影視圈,專注於支援中國的抗戰,戰後開始才漸漸恢復演藝事業。
這些好萊塢當年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交織成了達米恩導筒下的《巴比倫》,或許也正因為有了這些真實人物的對照,從而讓影片和那個真實的歷史有了不少對比,然後加深了一些觀眾覺得影片過度浪漫化的處理。

不過可以感受到,達米恩·查澤雷真的,真的好愛電影,能感受到他把對電影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了《巴比倫》。
如果《巴比倫》能早15年問世,或許能收穫更多讚譽,這是一部需要你願意付出3小時「把心交給電影」的電影。 最後結尾那段對電影表白的剪輯,大愛。 我在懷疑達米恩是不是也是EVA的粉絲。
誠然我是真的挺喜歡這部電影,達米恩近期的電影帶給我很多的浪漫情懷,不過這些較為作者向的情節,也讓他在《巴比倫》徹底放飛,喜歡的人自然會愛到不行,而相信如果你看了半小時無法進入,那麼這部電影對於你來說,可能會讓你看到支離破碎。

《巴比倫》在北美票房口碑的不如意,最大的討論點在於對那段歷史還原的混亂,角色過多,劇情的線頭過碎,導致整部電影毫無章法打哪說哪而且一說就是半天,要是你碰到一場不感興趣的戲份,可能就得忍受相當長的時間讓那場戲結束。
從商業片角度來看,《巴比倫》確實沒有太想討好觀眾的意思,如果真的有,那麼就是影片的整體影調都是以喜劇風格來表達,張揚且喧鬧。

影片劇情的走線並不清晰,需要你自行調整觀影情境,但如果你把預期調整為我是要看導演表達那個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眼淚,那相信你會很享受。
從文藝片視角來看,《巴比倫》似乎又比《曼克》,甚至《八號半》這樣的電影更通俗易懂,角色細膩塑造比《曼克》要弱,思想深度又上升不到《八號半》的維度。
不管怎樣,影片為我們展現了那段曾經巴比倫般傳奇的好萊塢往事,投射了榮光和輝煌,虛榮和沉浮,野心和夢想,愛情和荒誕,羞恥和不堪,令人忘返但又致人反胃,最終留下的,是大銀幕上的流光溢彩。一個時代的結束,不需要理由,也沒有為什麼。

好~喜歡懷舊浪漫復古以及幽默精緻的影迷,不要錯過這部達米恩·查澤雷的《巴比倫》,影片應該能入圍2023奧斯卡一些獎項,起碼入圍最佳電影原聲是沒問題的吧,影片作曲家依然是擔任過《爆裂鼓手》《愛樂之城》《登月第一人》的賈斯汀·赫維茲。
那《巴比倫》今天就先聊到這裡!
兔年春節到了!在這裡大聰祝大家兔年吉祥,前「兔」無量,大展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