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易·馬勒,法國新浪潮的開山人物。
也是我最愛的導演之一,當然,他的電影生涯可不是“新浪潮”三個字能夠囊括的。
想當年,自己因為海默小天使《家庭作業》中電影院播放的十幾秒電影片段,找到了馬勒的《扎齊坐地鐵》,彷彿發現了新天地。

《扎齊坐地鐵》劇照,1960年
原來,電影還能這樣荒誕得讓人興奮。
那時便記住了這位導演的名字,後來抱著獵奇心態看了他的《烈火情人》,便徹底愛上了。
那部《好奇心》更是震碎了我狹隘的三觀。

《好奇心》劇照,1971年
阿倫·雷乃,左岸派首當其衝的旗手。
那兩部讓他聲名大噪的代表作《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相信大家都聽過。
施隆多夫,世界電影四大獎項的常客。
他1979年導演的《鐵皮鼓》,帶給我的那種壓抑的心理陰影,至今想起,感受依舊還在。

《鐵皮鼓》劇照,1979年
還有科斯塔·加華斯、安哲羅普洛斯、亨利·柯比、克勞德·米勒、安德烈·祖拉斯基…..
說起這些電影大佬,並非要強調他們有多牛逼,而是因為他們都出自同一所電影學校:
法國國立電影學院(FEMIS),亦或是其前身:法國高等電影研究學院(IDHEC)。
世界數一數二的頂尖電影學府。

而這所著名學院,是由一位法國作曲家和一位法國導演馬塞爾·萊皮埃共同創建於1943年。
馬塞爾·萊皮埃,在那裡做了25年校長。
除了致力於電影教育,電影製作也是一把好手,他被認為是最能代表法國印象派的導演。
馬塞爾·萊皮埃生於1888年,1979年逝世。
顯然,他是一個電影生涯經歷了默片時代、有聲時代和彩色時代的法國導演。

馬塞爾·萊皮埃(Marcel L’Herbier)
馬塞爾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己,從小到大受到的也基本上是法國最好的學校教育。
而馬塞爾也很對得起這樣的成長環境。
體育、舞蹈、辯論和藝術,皆是他所擅長的,多才多藝,堪稱體智美全面發展的男青年。
上過萊卡伏爾泰商學院,在巴黎高等學府深造文學,獲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業餘研究音樂作曲,政治野心想要加入外交部門。
這波履歷可謂豐富而充實。
瞭解他的人生很簡單,看他的偶像就明瞭:奧斯卡·王爾德、保羅·克勞德、克勞德·德彪西。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人們常說,多而不精,但他似乎能融會貫通,每一項都給自己都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曾是法國作家和詩人,寫過電影劇本,成為職業導演和製片人,創辦和管理學校。
雖沒成為作曲家,卻認識了一大波作曲大師,雖沒實現外交野心,卻是文化部成員。
當然,真正成就他的還是電影這種東西。
一戰爆發時,陸軍電影局的編劇工作,讓馬塞爾這位講究詞藻的詩人打開了電影的大門。

《法蘭西的玫瑰》劇照
Rose-France,1919年
1919年,馬塞爾導演的《法蘭西的玫瑰》充滿了象徵性的詩意,它被人們稱譽為“一首搬上銀幕的馬塞爾創作的情歌”。
1920年,他的《海男》認為是一部“海洋電影”,海洋的氣氛籠罩在整部影片中。
這是一場父子衝突在神聖大海面前的審判,宗教贖罪和神祕主義意味在影片中有所表現。

《海男》劇照
L’Homme du large,1920年
馬塞爾努力使影片產生像協奏曲般具有輕快活潑、平和和行緩的各種變化,但這種描寫似乎被兩位主角不真實的表演所破壞了。
而貧民窟場面的“平民”風格是值得稱讚的。
1921年,馬塞爾導演了《普羅米修斯變成了銀行家》,一部關於金融家的諷刺電影。
將銀行家比喻成被宙斯懲罰綁在岩石上的普羅米修斯,因為他也被捆在辦公室裡,生怕錯過一筆交易,吃飯像狗般快速扒吃。

《普羅米修斯變成了銀行家》劇照
Prométhée… banquier,1921年
馬塞爾用一個巧妙的構圖,從門窗外面拍攝銀行家的特寫鏡頭,儼然是牢房欄杆的輪廓。
赤裸裸一個金錢的奴隸。
上面所述不過是馬塞爾的電影鋪墊。
他真正為人所知的傑出作品是1921年導演的《黃金國》,也是印象派的經典代表作。

《黃金國 》海報
多數印象派追求的是一種電影技巧的創新與改革,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次視覺實驗。
注重通過主觀性的畫面造型和節奏剪輯,來表現某種極具張力的心理狀態。
有一定的敘事性,但常常是斷裂或停滯的。
也因此,看慣了連貫的商業敘事電影,大部分觀眾對於欣賞印象派電影是不適應的。
某些頻繁的快速蒙太奇甚至有點折磨人。
而馬塞爾的《黃金國》似乎在電影的商業敘事性和印象主義實驗性中,找到了平衡。
印象派特有的表現手段在影片中並不顯得突兀,甚至許多地方還能讓人頗有感觸。

《黃金國》劇照
El Dorado,1921年
這是關於一個西班牙舞女的悲劇故事。
《黃金國》扮演女主的是我之前提過的演員:夏娃·弗朗西斯,即路易·德呂克的妻子。
所謂黃金國,事實上是人們的消遣歡愉之室酒吧,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今天的夜總會。
片名取得也著實巧妙,富庶的黃金國度讓人趨之若鷺,正如夜總會總能引誘無數人前往。
它們都是慾望的象徵之地。
只是,一個為取財,另一個則為求歡。

同時片名還有另一層含義,女主作為一名舞女,那個地方的確是她的“黃金國”。
對她而言,那是她工作的收入來源。
《黃金國》第一個鏡頭便是標註著“黃金國”(EI Dorado)店名的顯著特寫。

拉出全景,門口蜷縮坐著乞討的老人,門旁掛著“SIBILLA”招牌,那是女主西比拉的名字,幾位穿著得體的男人陸續走入店門。

門的這一邊,馬塞爾用了帶些淒冷氛圍的藍色調銀幕,鏡頭的黑色遮罩一拉開,門的另一邊,則是人群擁擠的黃色調銀幕。
儼然兩個不同的世界氣氛。

酒吧裡演奏的音樂響起,喧鬧聲開始,屋子被人填滿,空氣中到處瀰漫著菸草和酒的氣息。
雖然是沒有聲音的默片,但觀眾很容易就能夠感受到這種吆喝起鬨夾雜的酒吧環境。
看手相的老太婆,倒酒的服務員,拄著柺杖的盲人,被驅趕的女販子,歡呼吵鬧的客人,陪酒的女人,直接哺乳餵奶的婦女….

各式各樣的角色在這裡似乎都擺脫了自己人生的軌道,沉浸在歡快而無煩惱的狂歡中。
渴望得到一種情緒和慾望的宣洩。
馬塞爾插入了一個稍微拉伸變性的搖晃鏡頭,來恰到好處地描繪著這個醉生夢死的世界。
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正在酒精的作用下暈眩欲倒;一個老姑娘正沉溺於酒煙癮中;一個躺著飄飄欲仙的女人正被人解開衣服帶…

這是個讓人縱慾的地方。
舞女們在一旁賣力歡笑地打著音樂節拍,維持著活躍的氛圍,唯有中間的西比拉心不在焉。
輪到西比拉上臺表演了。
風韻飽滿的西比拉跳著帶西班牙異國情調的舞蹈,全場的目光都被她的身姿圈住了。
幾乎所有男人都對她露出了慾望的微笑,即便是小丑若奧,也在用貪婪的眼神看著她。

當西比拉從胸口掏出的花扔向人群時,男人們頓時亂成一片陷入爭搶,甚至大打出手。
女人們則在臺下嫉妒得大嚼舌頭。
此時,銀幕出現了一行旁白字幕:這個西比拉,這個地方簡直容不下她的美。
而在這個歡鬧酒吧的樓上,有一個破陋無比的房間,裡面躺著一位病入膏肓的孩子。

他是西比拉的孩子。
退場後,西比拉迫不及待上樓奔向孩子。
樓下,西比拉是盡情陪歡的舞女;樓上,西比拉是為孩子病情憂愁焦慮的母親。
通亮的酒吧與這個陰暗潮溼的房間形成強烈的環境氛圍對比。
樓下是喧鬧狂歡,樓上則是死氣沉沉。
馬塞爾將樓下樓上的鏡頭以蒙太奇的方式交替切換,更是加深了這種對比,似乎要進一步將這種生命的悲劇與苦難渲染出來。

冷風透過破碎的窗戶玻璃猛地灌進來。
生病的孩子呢喃著,他很冷。
正如安達盧西亞的諺語所說,山脈之風不會吹滅蠟燭,但卻能讓生命熄滅。
她努力用衣服塞住窗的裂口,燒著報紙為孩子取暖,無意間卻翻出了過去的一張信件。
上面寫著要娶她為妻的甜言蜜語,然而西比拉冷笑一聲,腦海浮現的卻是一個社會上層的男人充滿惡意驅趕她的回憶畫面。

顯然,她是被一個上流男人騙情騙身的女子。
但還來不及沉浸在往事的悲傷,樓下已傳來客人的呼喊聲“Sibilla!Sibilla!”
西比拉重新上場之際,收到了一封信。
這是一封她迫不得已向負心人埃斯蒂里亞乞求醫藥費用的信,然而信上多了大大的“X”號。

足以說明那個男人堅決的拒絕態度。
即便帶著這樣絕望的心情,西比拉依舊需要滿臉歡笑地響應人群的歡呼,開始她的舞步。
馬塞爾在西比拉失了魂的神情特寫中,時而插入了孩子在痛苦喊著媽媽的鏡頭,以此表現著她的魂早已到了生病的孩子那裡。
鏡頭畫面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
她的這首吉普賽舞蹈曲,彷彿就像她的靈魂那般,越來越悲傷,越來越遙遠。

這一頭,西比拉的孩子連醫生都請不起。
城市的另一頭,埃斯蒂里亞正在為她的女兒伊莉亞娜舉辦一場無比盛大、轟動全城的婚禮。
埃斯蒂里亞不僅是個品行卑劣的男人,也是全然不顧女兒意願的父親,他強迫她嫁給有一個年逾古稀卻是貴族階層的老頭。
但伊莉亞娜早已心有所屬。
她和年輕的畫家赫德維克彼此相愛,即便在婚禮當日,也忍不住偷偷出來與愛人見面。

巧的是,西比拉剛好是赫德維克的兼職模特,她發現了他們的祕密約會。
婚禮當天,為了救她的孩子,西比拉不得不把上門求埃斯蒂里亞,但被狠心強行拖出門外。
為了復仇讓婚禮泡湯,她把赫德維克和伊莉亞娜關在了密會的阿爾罕布拉宮教堂裡。
當然,第二天她就把門打開了,事情說清後,逃婚的伊莉亞娜決定暫時躲在黃金國裡。

婚禮成為泡影,埃斯蒂里亞顏面掃地,得知女兒在西比拉那裡,更是一氣之下生了大病。
彷彿冥冥之中註定自己要得到這樣的報應。
那對戀人決心私奔到赫德維克的老家別墅裡生活,西比拉深知黃金國那種環境並不利於孩子養病和成長,她把孩子交託給了他們。
沒有了孩子,她彷彿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抱著孩子曾用過的被子衣服哭泣。
晚上,酒吧的狂歡照常進行著。

小丑若奧趁機進來強姦西比拉,在床上幾番激烈掙扎後西比拉才終於擺脫。
下一刻,她依舊帶著笑容上場,在眾人的起鬨聲和歡呼聲中,跳起了往日歡快的舞。

舞蹈結束,退到後臺,在幕布那頭的狂歡旋律中,西比拉用一把匕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只留下一封遺信,寫著:
“求求你,請你成為他的母親,我已經不能再為他做什麼了,如果他問起,就告訴他我在旅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跳著舞…”
這算不上一個創新的故事。
上流社會男人無情拋棄一時貪歡惹上的底層女人,似乎在很多文學作品和戲劇中都出現過。

從劇情上來說,《黃金國》這部電影並沒有擺脫大多數老式情節劇的套路。
舞女或妓女在道德上被認為是有罪的,有著病態的孩子常常是這類角色的標配,以一種潛在的價值觀在表示對她們行為的懲罰。
即便她們證明自己是勇敢和善良的。
她們的結局註定了要以悲劇收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抵消掉她們在觀眾心中的所謂道德缺陷感,從而引起他們的同情之心。

但馬塞爾的敘事卻是成功的。
供人歡愉的酒吧舞所;病勢嚴重的私生子;冷酷無情的上層人士;強姦未遂的凌辱糟蹋;父親之命的婚姻;反抗婚禮的私奔….
馬塞爾將這些觀眾熱衷的敘事成分集在同一部電影中,但卻不顯得投機或生搬硬湊。
當然,作為先鋒運動的初期階段代表作,這部電影難免還帶有傳統的戲劇化敘事影子。

但這種過渡形態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將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
因為先鋒派後期的抽象主義、達達主義等,基本上就只能是藝術家們孤芳自賞了。
而馬塞爾的《黃金國》是能通過敘事帶給觀眾某種情感的共鳴和現實意義的思考的。

影片中精煉而完美的攝影技巧,使西班牙的戶外風景和室內佈景形成協調一致的風格氛圍。
充滿著西班牙獨有的異國風味。
如婚禮當天,慶祝氛圍包裹了整座城市,從彎曲的街道,到吉普賽人居住的山的側面。
西班牙的各種大型慶祝活動、習俗景象和城市風光,都在婚禮段落中展現在觀眾面前。

又如馬塞爾將西比拉為赫德維克做模特的繪畫地點,設為西班牙的著名景點阿爾罕布拉宮。
沒錯,就是那部玄彬男神主演的韓劇《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的主要取景地。
馬塞爾借那對戀人在阿爾罕布拉宮相見相會的過程,好好展現了一波這所宮殿的景觀。

而西比拉跟蹤他們密會的段落,馬塞爾熟練地運用了許多景深鏡頭,縱深感滿是詩意。
除了場面調度,連字幕他也處理得頗有藝術感,不僅僅是解釋的工具,更像是一首詩。
摘抄幾句,大家感受一下:
“承諾……謊言/竟已有十二年之久!”
“在阿爾罕布拉宮/赫德維克遇到了一位女子/她驕傲又甜美/正與這座宮殿相稱/他愛上了她/她卻是另一個人的未婚妻。”
“古老的傳說之門無聲無息地打開了。”
“生命已然逝去……為了這個可憐的悲痛的靈魂/人們繼續著他們的狂歡。”
劇情的發展從不依靠字幕的說明,而是靠著馬塞爾的敘事語言和鏡頭調度來推動著劇情。

如關於西比拉和她的孩子並沒有過多的介紹,而只是用一封偶然翻到的過去情信和一個簡短的回憶鏡頭作為交代。
但她過去的人生遭遇卻清晰顯現出來。
同時,馬塞爾善於使用畫面對比的敘事技巧,來使兩者矛盾形成一種強烈的情感張力。
尤其是最後的尾聲段落。
西比拉將匕首刺入了自己的心臟,她痛苦地掙扎著,而小丑若奧在前臺盡情地賣笑表演著。
幕布後,西比拉掙扎搖晃的身影,和幕布前,小丑舞蹈扭動的身影,都映在同一張幕布上,甚至兩者還融合在了一起。
完美地將悲劇意味拉到了高潮。
在馬塞爾的鏡頭裡,電影的藝術技巧不僅僅是視覺實驗,更是一種抒發激情的方式。
他憑藉著這部電影的成就而聲名鵲起,被認為是一個前衛的理論家和富有想象力的實踐者。

《無情的女人》劇照
L’inhumaine,1924年
當然,1927年的《無情的女人》和1928年的《金錢》,同樣是他印象派電影的代表作。
影片《無情的女人》的攝製,曾動員了幾乎所有先鋒派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來共同完成。
如此強大陣容下,藝術自然也達到了極致。
但電影太藝術,就難免有種“高處不勝寒”感,讓普通觀眾根本無法靠近。

影片遭到了失敗,據說,傾心於《黃金國》的觀眾,在看了這部影片後感到極大的失望。
果然,沒有商業性的敘事吸引元素,純靠藝術家們的高端審美,觀眾是不會買單的。
不過,不得不承認,影片的銀幕造型、光影和構圖,的確藝術得讓人有點歎為觀止。
只是藝術的蒙太奇實在讓人望而卻步。

至於《金錢》,馬塞爾重新加入帶商業性的敘事成分,而印象派風格在其中也是傑出的。
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說一下。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