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阿凡達:水之道》正式上映了,大家有沒有去電影院一睹為快呢?
先簡單聊下鋪子的觀感。這一次的故事場景從叢林奇觀,搬到了海底世界。畫面依舊震撼,特別是進入水之道的正式劇情後。
水底光影浮動,波紋暗湧。一大群奇異的海洋生物,水中巨龍,深海水母,巨獸圖鯤,綺麗夢幻。
呼吸聲與環境音疊加入耳,讓觀眾如同被暗流湧動的海水包裹,沉浸感十足。在密閉的N95和逼真的海底效果雙重buff下,讓人不自覺地屏住呼吸。
當然,畫面還是要為故事服務的。
《水之道》的故事核心沿襲了導演卡梅隆的創作母題——生命與生態保護,殖民與反殖民,也加諸了「家人是我們的軟肋和鎧甲」的傳統價值觀。
故事並不新鮮,發展走向也基本可以猜到。
不過想追求極致試聽與沉浸感的朋友,還是很值得去影院感受的。
(不過疫情當前,想看的朋友可能還是得權衡一下。)

從海報烏龍,到引進定檔,再到高昂票價,《阿凡達》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在影視行業因為種種原因步入凜冬的今天,甚至有許多觀眾與從業者寄望於靠它的一己之力「救活電影院」。
距離2009年《阿凡達》第一部上映,已經過去了13個年頭。
不管你是否喜歡這個奇幻中帶點傳統的故事,都很難忽視它給當代電影,特別是院線電影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2009年《阿凡達》上映,全球29億美元票房,登頂影史第一。
極(燒)致(錢)的3D 技術,讓我們第一次在巨大的銀幕上,身臨其境地感受瑰麗多彩的潘多拉星球,絢爛的熱帶雨林,奇異的外星生物……讓人應接不暇,大受震撼。

自此開始,3D技術不僅成為電影產業的重要一環。
更完全革新了觀眾的觀影方式。
可以說,《阿凡達》開啟了3D電影元年。
像這樣讓人難忘的里程碑式的影片,還有很多。
下面鋪子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下,那些或從文化藝術、或從視聽技術層面上,為世界電影發展史上帶來重要轉變的經典作品——
第一部票房過10億美元的電影:《鐵達尼號》

時至今日,票房過十億美元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1997年,這個數字簡直是天方夜譚。
誰也沒料到卡梅隆這部全球最貴的電影能夠成為當年的最高票房製造者。
(是的,又是卡梅隆。)
影片在當年創下全球票房18億美元,這一紀錄保持了長達10年的時間。斬獲了11項奧斯卡大獎,成為奧斯卡史上獎項最多的電影之一。
無論是劇情、畫面、配樂,還是演員表演,該片都可以用震撼形容。
依託真實災難的改編,加上燃燒的經費,為該片奠定了宏大的基調。
災難發生時,輪船上的眾生百態,也讓這部愛情電影增添了幾分值得品味的深度與厚度。

Jack與Rose之間浪漫而悲壯的愛情更為我們留下了諸多經典名場面——
巨輪甲板上,張開雙手迎向海風的浪漫;
為愛人作畫寫生時,美而不淫的氛圍;
老爺車裡含蓄唯美又引人遐想的掌印;
海浪聲聲中,you jump, i jump的義無反顧;
以及最後冰海永別前,一眼萬年的對視……
25年過去,Jack與Rose早已成為愛情的代名詞。
全新的電影敘事方式:《公民凱恩》

公認的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沒有之一。
誰能想到這居然是鬼才奧遜·威爾斯在26歲時編導演制的銀幕處女作。
整個故事由「玫瑰花蕾」引出。「玫瑰花蕾」是主角凱恩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記者湯普森走訪了與凱恩有關的所有人,從而拼湊出凱恩的一生,試圖尋找「玫瑰花蕾」的含義。
導演巧妙運用深焦攝影、長鏡頭、帶天花板的仰角鏡頭、閃回的敘事、多線敘事等等等等,來講述故事,開創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語言。
你一定看過下面這兩個被無數作品致敬過的鏡頭:


窗外玩雪的童年凱恩,看似自由,卻被牢牢約束在斷頭閘般的窗框之中,景別暗合了他日後的命運。
結尾通過眾人之口拼湊出凱恩的一生,鏡子中照映出無數個凱恩,暗示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畫像。
《公民凱恩》的影響之深遠,可以這麼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所有影視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

電影是視聽的藝術,在近百年來的影片中,聲音這一元素,幾乎佔據著與畫面同等重要的地位。
20世紀的前二十年,隨著電影語言和拍攝剪輯技巧的不斷成熟,默片使電影成為一種真正的藝術形式,正當大部分人們默認了電影是一種無聲藝術時,標誌著重大變革的創新發生了——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時,主角的一句:「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標誌著有聲電影的誕生。
這句含義雙關的臺詞也被稱為是電影史上第一句有聲臺詞。

作為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中只有很少幾段對白,卻已足以讓當時的觀眾大受震撼,甚至起立鼓掌。
儘管在有聲片誕生初期,曾遭到了默片時代藝術家們的極力反對,但觀眾們空前熱烈的反響卻說明了一切。
最終,「有聲」被證明是未來電影發展不可逆轉的方向。整個電影行業的軌跡就此徹底改變。
蒙太奇技術的開拓者:《火車大劫案》

根據1900年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搶劫事件改編,用14個場面鏡頭講述了強盜搶劫火車上旅客的錢財,最終被警察追擊而受到懲罰的故事。
《火車大劫案》創造了無數個「影史第一次」,地位和歷史意義毋庸置疑。它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警匪片,還是美國西部片的開山之作,有些觀眾將它視為「一切美國商業片的鼻祖」。
在技術層面,它更是最早利用蒙太奇來組接鏡頭來達到流暢敘事的影視作品——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長中,平行剪輯,運動鏡頭,一場一鏡,全景與特寫輪番上陣,鏡頭語言變幻莫測。
影片最後一幕,一個劫匪直接衝著鏡頭朝銀幕前的觀眾開了一槍,「第四堵牆」就此被打破。
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

對於大多數朋友這部電影應該比較陌生。評分不算高,存在感也不強,雖然它的確為電影史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彩色電影時代。
本片導演魯本·馬莫利安,曾在在一篇發表於1935年的文章中說過:「色彩的過渡、戲劇故事的過渡——它們都是一樣的,色彩本身就能擊中你的內心、讓你興奮起來。」
雖然也是由黑白電影導演轉職成為彩色電影導演,但從一開始他就明白色彩對於電影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對現實的還原,還兼具「情緒表達」的功能。
而從這部影片開始,色彩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便一直延續至今。
好萊塢「大片」的開端:《亂世佳人》

在1939誕生的一系列經典作品中,最具劃時代意義。
電影改編自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期,千金小姐斯嘉麗與商人白瑞德之間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
製作規模之巨大,戰爭場面之逼真,堪稱前無古人。它是大蕭條之後美國投資最大的電影,也是八項奧斯卡大獎的得主,它的成功,標誌著好萊塢進入「恢弘鉅製」時期。
「作者電影」的代表:《筋疲力盡》

1950年代末的歐洲,從《電影手冊》編輯部中,走出一批新銳導演,推動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先聲。
「新浪潮」導演們反對傳統電影工業體系,奉行電影應表達個人世界觀的「作者論」。其中,讓-呂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便是這場電影運動中最廣為人知的開山之作。
影片講述了混混米歇爾在偷了一輛汽車之後受到警察盤問,為脫身將對方殺害後,逃往巴黎。他一面躲避通緝,一面設法賺錢,同時糾結於與女友帕特里夏的感情之中。最終遭到女友背叛,被警方擊殺的故事。

《筋疲力盡》改寫了電影史,創造了不按常理出牌的「跳接」剪輯(打破切換畫面時的時空與動作的連續性的剪輯手法)。戈達爾先鋒的藝術姿態與顛覆性的美學風格,引得無數影迷與影評人爭相解讀。
比如影片開頭米歇爾槍殺警察的戲份中,戈達爾採用了極簡的拍攝方法,以至於觀眾可能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畫面已經切到米歇爾倉皇逃走了。
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米歇爾和帕特麗夏在旅館中交談的25分鐘,導演卻出奇地耐心地沒有進行任何跳接。
對比之下,導演的用意似乎呼之欲出——通過跳接進行敘事取捨,電影旨在展現的主題實為米歇爾和帕特麗夏之間的愛情。

但在《筋疲力盡》的幕後花絮中,我們才得知了令人莞爾的真相——
據戈達爾解釋,之所以採用這種剪輯方式,竟然是因為製作預算與發行片長的限制,而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東剪一點西剪一點。
可見,影史的許多發展與革新,常常來自於偶然。
心理驚悚類型片的奠基:《驚魂記》

「黑色電影」大潮之後,好萊塢最重要的類型——驚悚片,由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延伸並完成。
他在1960年執導的驚悚片《驚魂記》,更是標誌著心理驚悚片作為恐怖電影重要分支的誕生。
該片講述了年輕女性瑪莉蓮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後,她的姐姐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最終揭露殺手行凶真相的故事。

本片不僅是希區考克技巧最為純熟的作品之一,更使得精神病犯罪從此成為後世無數影片競相書寫的主題。相較於一般的jump scare,《驚魂記》精妙的鏡頭語言,與對人類心理狀態的精準剖析,至今仍然令人叫絕。
無論是精神分裂患者殺人的設定,還是最廣流傳的浴室一幕,都早已成為影迷心中毋庸置疑的經典。
電影特效的鼻祖:《星球大戰》

這部科幻鉅作超出了人們對於電影的想象。
導演喬治·盧卡斯通過特效製作,將人類對於太空的無限遐想完美展現。
光怪陸離的外星世界,千奇百怪的外星生物,高科技的先進武器,天馬行空的未來生活,飛船追逐、光速旅行、死星摧毀星球……搭建出一個宏大的星戰世界。

出色的想象力與視覺表現力,在四十餘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歎為觀止,可想而知1977年的人們看到這部電影時是多麼震撼。
後來無數太空片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科幻鉅製,大導史丹利·庫布里克與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則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藝術的里程碑」,它的偉大之處,在於通過宇宙、時空、生命等概念,帶來了超越科幻片範疇的,宏大而深邃的精神哲思。
中國電影藝術的旗幟:《霸王別姬》

說起在世界影史上最具地位的中國電影,永遠繞不開這部《霸王別姬》。
影片透過程蝶衣和段小樓兩位京劇名伶的悲歡離合,將大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跌宕納入故事之中,同時包含對於傳統文化、國人生存狀態,以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1993年,該片成為首部榮獲戛納金棕櫚大獎的中國影片,此外,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在2005年入選《時代週刊》「影視百佳」。
因此常有人說「因為《霸王別姬》,我們可以一次次原諒陳凱歌。」
影片兼具豐滿深廣的史詩格局與濃烈細膩的動人情感,美學技巧精湛,演員表現堪稱完美。從各個維度來看,都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一次巔峰級突破。
鋪子只希望,這「巔峰」不是絕唱。

縱觀1895至今,影史百餘年,那些值得銘記的重大節點總是讓人心潮澎湃。
我們為什麼熱愛電影?
也許是因為「電影藝術在不期然間,改變了人類觀察世界、想象世界的方式」;
也許是它拓展了認知的邊界,讓我們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
又或許是,我們關於時光、關於情感、關於夢想的種種遺憾,一次次的在那方充滿魔力的銀幕中得到圓滿。
祝福電影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