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電影,魚叔看得多了。情色也好,暴力也罷,沒什麼能擊破我的防線。然而,萬萬沒想到,最近一部新片《人體的構造》(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卻讓我狠狠打臉。
畫面之赤裸奇特,前所未見,看得我全程瞳孔地震。不誇張地說,每一幕都需要高!能!預!警!
而且,它還不止有尺度。開分8分+,登上豆瓣口碑榜。
「神奇又極端」
「原來電影還能這麼拍」
如果你能看完,恭喜你,喜提「勇士」稱號,並獲得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以及對自己身體的全新認知。
人體的構造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評分:7.7 / 10
導演: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Lucien Castaing-Taylor、維瑞娜·帕拉韋爾 Verena Paravel
上映:2022 年 5 月 23 日
片長:1 小時 55 分鍾
文章目錄
紀錄片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人體的構造)介紹

醫療題材,大家都不陌生。
每年都有幾部行業劇、紀錄片、真人秀面世。

但魚叔敢說,沒有一部能做到這麼大膽。它拍出了真實的手術畫面,高畫質,無碼。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不敢拍的。
紀錄片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人體的構造)劇情看點
**高能預警:以下包含各種人體圖片**
比如開顱手術。
頭頂鑽孔,擰上螺絲,伸入探頭。
同時,病人還清醒地和醫生聊著天。
這場面有點魔幻。
剖腹產。
絕不像很多人腦補的那樣,劃一刀,把孩子取出來就完事了。
要先剖開一道橫跨小腹的口子,翻出白色的油脂,鮮紅的血液……
再由兩個醫護人員,像拔河一樣,往不同方向使勁,將肚皮扒開。
整整21分鐘,讓人不敢喘一口大氣。
用偉大來形容母親都已不足夠。

脊柱側彎的矯正手術。
這毛病,很多打工人都有。
看過手術畫面後,誰都不敢再不注意自己的體態。
背部豎直切開長長的口子,翻出瘮人的肌肉層,露出骨骼的原貌。
醫生彷彿裝修隊,叮呤咣啷敲打施工。
給脊柱打入釘子、固定金屬。

還有看著生疼的眼部手術。
最敏感的眼球周圍,用膠布和支撐物固定。
一根注射器直戳瞳孔,像吸蛋黃一樣把眼部組織吸走……

影片不僅近距離記錄了各種大型手術。
還藉助了內窺鏡等醫學成像技術,將特殊的微型攝像機深入人體內部。
讓觀眾跟隨鏡頭,穿透皮囊、鑽入身體內部。
進行腦室造口術時,我們變成了細長的器械,直搗大腦深處。
穿過層層叫不出名字的組織,眼見醫療器械一點點揪出棉花糖一樣的膜狀物。
露出紅色的腦垂體,劇烈跳動的腦內結構。

我們像乘車遊覽一樣,繼續深入皮質隧道。
鏡頭像道路檢修一般,一點點移動著,檢查出血情況。
直至皮質隧道關閉,腦內漫遊終止,手術結束。
下一個「景點」,是腸道。
滑溜溜的通道,像水上樂園的滑梯。
小腸則是詭異的迷宮,猝不及防地,帶我們來到密恐地獄。

眼球背面的世界是什麼樣?
像荒蕪的星球表層,被侵蝕得凹凸不平的地表。
器械一點點刮擦著表面的病體組織,像在清理垃圾。
居然莫名有種解壓感。
又可見一根儀器「燃起烈焰」。
「炙烤」著不明組織,自動開啟炫光特效 。
很難想象,這些都藏在一雙平靜的眼球背後。
前列腺手術過程中。
兩隻機械臂在體內掏出一大塊肉團。
還將其塞進一個並不寬敞的束口袋,像運貨一樣將其拉走。
整個過程就發生在狹窄的身體內部。

還有切下來的胸部的惡性腫瘤。
在顯微鏡下,竟有著遙遠星系般的奇異美感。

每個手術過程都如此具體、清晰,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或血腥、醜陋,讓人生理不適。
或神秘、奇異,甚至有點迷人。
宛如電影特效一般的宇宙脈動,每一刻都真實地在我們的體內發生。


比手術過程更「刷新認知」的是,影片記錄了醫生遊離、走神的狀態。
我們想象中,在做手術的醫生都是屏息凝神,全神貫注的。
但片中,醫生反而都十分鬆弛。
做矯正脊椎側彎這一本就風險極高的手術時,醫療器械出了問題。
傷口還血淋淋地敞著,醫生卻見怪不怪地修理起工具,一邊修一邊吐槽。

極精密的微創手術還在進行中。
醫生卻還能分出心來「玩梗」。
他將斗折蛇行的腸道比作彎彎曲曲的巴黎地鐵,還按順序報出地鐵站站名,並大聊沿線的房價。

做前列腺手術時,一根管子直直插入男性生殖器。
有醫生興致勃勃地討論「生殖器」的不同寫法。
有醫生委屈巴巴地說自己因為做了太多陰莖手術,性功能也受損了。

還有一些大夫居然在竊竊私語病人的八卦。
將病人的病史、身材都當作談資,大聊特聊。

甚至還有玄學話題。
有醫護人員說某個病房總是會出現奇怪的問題,不斷有人去世。
「像是被詛咒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沒有13號房間。」
種種無關緊要的討論,讓我們禁不住替手術檯上的病人捏把汗。

隨著他們的奔忙、抱怨,鏡頭也不斷後撤,從更遠處記錄了整個醫院的環境。
一個字,亂。
地下室裡有保安帶著狗急匆匆巡邏,急診室裡有醉鬼倒地不起。
有人在走廊裡祈禱,有人從病房裡逃跑。
時而有警察出現,試圖平息局面卻反倒添亂。

互相攙扶著的老人們蹣跚著經過一間間病房。
有人不斷地呻吟、尖叫,沒了人形。

在這裡,死亡過於尋常。
兩個護理人員給死去的人穿衣服,像擺弄一個玩偶。
穿反了,又脫掉,翻過來繼續穿。
嘴上唸叨著,這究竟是不是他的衣服。
開著「如果他打你一定會很痛」之類的無意義的玩笑。
直到最後套上白色的屍袋。

有醫生爆料,手術結束的時間未必真實。
有時手術已經做完了,但醫生可能會吃點東西,或者抽根菸磨嘰一會才出門宣佈手術結果。

這樣的日子無休止地重複著。
手術檯邊,有醫生對同事說——
「如果我變成這樣了,請你一定要拔下插頭,一定要……」


醫療題材的作品,大多都拍得溫情脈脈,充滿人文關懷。
治療過程則凸顯手術檯的神聖,醫生的偉大。
但這部片完全反其道而行。
手術過程被拍成了一場奇觀。
「人類肉體是一種非凡的景觀,它只能通過他人的凝視和關注而存在。」

它用獨特的影像語言拍出了人體、醫療和社會的三位一體。
人體複雜、精密,每個人的身體內部都能自成一個宇宙。
但正如沒有人能目睹自己的死亡一樣,沒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身體內部的變化和躍動。
影片用大量人體內部的畫面,衝擊著我們貧瘠的認知和想象,讓我們得以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觀照身體的奧秘。
也會用傳統的拍攝方式呈現出醫患形象,這又會將我們拉出微觀世界,感受到更切近的殘忍、不適和孤獨感。

可以說,影片是對現代醫學的一次瞻仰。
現代醫療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如此令人振奮的地步。
身體鑿開一個狹小的洞,人們的眼睛就能自如地在體內穿梭、遊覽,拿出東西,放入東西。
即使身體擰成了一隻蝦,人們依然可以劃開蝦背,打入鋼釘,將其變回筆挺的模樣。
即使生育早已是尋常事,但當我們眼看一個生命從母親的身體裡脫落時,依然像在仰望外星文明的奇蹟。

這也是對疾病和死亡的沉浸式體驗。
醫學的進步,依然無法解決疾病和死亡的難題。
影片一邊用先進的醫療技術給予希望,一邊也用停屍房裡的一具具遺體抹殺希望。
面對22歲就得了結腸癌的年輕人。
醫生只能盡力改善他生命中最後的日子。

在醫院,生、死之間並無鮮明的界限。
預感到病人即將面臨腦死亡,醫生在竭力治療的同時,也已經開始考慮拔管、器官捐贈。
無法為死亡駐足,只能奔向新生,ICU的生死門裡是天堂與煉獄的輪番上演。

片中去神聖化後的醫生,捅破了社會的美好假象。
他們的抱怨和不滿,直指對醫療體制和福利制度的批判。
他們對患者的麻木、手術檯上的抽離,離不開高強度工作對身心的摧殘。
因為醫院人手不足,醫生得不到充足的休息。
很多搬運工、護工又都是臨時工。
所以即使人手嚴重不足,依然有大量閒散人員躲在角落抽菸,走廊也因此變得嘈雜混亂。

管理層為了消減開支,裁掉了大量醫護人員。
沒了負責與家屬溝通的人,醫生必須親自宣告手術失敗的訊息。
所以才有醫生故意拖延手術結束的時間,為宣佈壞訊息深感不安。
而他們所處的醫院,還是法國最頂級的醫院之一。

影片沒有謳歌他們的高尚。
因為他們不需要榮譽的徽章,只想獲得正常的休息。

衝擊感官的身體景觀,正來自這些醫生的視角。
影片結束於醫生參加派對的情景,但鏡頭對準的是滿是宗教塗鴉的牆壁,我們看不清醫生的臉。
模糊多義的影像,最終留給我們的是一道道抽象的哲學命題。
承受過日日夜夜的高壓後,目睹過無數具身體的切開、癒合後。
又該如何理解生命,承受死亡,共情痛苦的家庭,投入鮮活的人生?

紀錄片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人體的構造)評價心得
此片其實延續了導演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之前的作品風格,探索如何利用技術,喚起觀眾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他們的代表作《利維坦》,為還原真實的捕魚圖景,將攝影機綁在漁民胳膊上、船桅上、丟在甲板上的死魚堆中。
非人的取景視點,除了對工業時代的批判,也將我們徹底推入了壯麗、殘酷的自然之中。

《食人錄》呈現了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與弟弟的對話,影片從頭至尾都是懟臉的手搖特寫,能看到大段失焦、虛化的面孔。
觀眾彷彿置身於那個可怕的空間,直視食人魔毫無波瀾的面孔背後人性的無底深淵。

包括《人體結構》在內,這些實驗性極強的影片都無一例外地受到過「形式大於內容」「過於獵奇」的指摘。
但實際上,人類學出身的導演正是想大膽挑戰傳統的拍攝手法。
重置我們囿於一時一地的思維習慣。
反觀當下,電影技術的更新迭代更多停留於表層,紀錄片還在批量產出命題作文。
真正用電影語言喚起深度思考的創作,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