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 聯手《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打造了一部日劇《舞伎家的料理人》。有美人,有美食,適合下飯且療愈人心。從各種意義上說,這都是一部非常「奢侈」的日劇。
首先當然是它奢侈的陣容。在已經被稱為「日本巨匠」的創作高峰期,是枝裕和居然聯手Netflix,執導了一部純正的日劇。大師下場,當然一切都是頂配。
舞伎家的料理人
The Makanai: Cooking for the Maiko House

評分:8.6 / 10
導演: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津野愛 Megumi Tsuno、奧山大史 Hiroshi Okuyama、佐藤快磨 Takuma Satô
首播:2023 年 1 月 12 日
演員陣容
森七菜 Nana Mori、出口夏希 Natsuki Deguchi、蒔田彩珠 Aju Makita、松坂慶子 Keiko Matsuzaka、橋本愛 Ai Hashimoto、松岡茉優 Mayu Matsuoka、常盤貴子 Takako Tokiwa、城檜吏 Jyo Kairi
文章目錄
Netflix 日劇《舞伎家的料理人》介紹
這是一部漫改劇,改編自同名漫畫,2021年曾出過動畫版。
美食+舞伎+少女的設定,治癒又下飯,被許多觀眾評價為美食版《海街日記》。

而這一次真人化,一眾高顏值女星出演,演繹舞伎的花街日常,以及各色溫暖的料理。

幾張動圖帶大家先感受一下美味暴擊——
《舞伎家的料理人》劇情看點
京都,藝伎區。兩個從鄉下來的女孩正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尤其是優雅的藝伎們。
女孩一個叫季代,一個叫小堇,自小二人就是最好的朋友。
結伴到京都學做舞伎,也是二人商量好的。
但二人,卻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悟性。
小堇自小視藝伎為夢想,學習得也非常快。
不管是談吐、身段、還是平常的表演訓練,都是一點就透。
反觀季代這邊,即便是在努力,也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常常捱罵受罰。
最終老師不得不無奈的通知季代沒有通過初選,並不適合以舞伎為職業。
原本說好要一起追逐夢想,沒想到小姐妹竟然要因此分開。
不光季代難過,小堇也希望她能留下來。
但旁人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問題的關鍵:
「把她留下來每天受罰,不是更痛苦嗎?」
二人要走的路不同,季代只能接受很快便要和小堇分開的事實。
但恰逢此時,藝伎館裡的廚娘生了病。
閒來無事的季代前去照顧廚娘,在家中做了一道拿手的番茄咖哩。
在做飯的過程中,季代感受到了久違的放鬆和被肯定的感覺。
因為廚娘生病,館裡的廚房也是亂了套,有人想嘗試自己做吃的,還險些失火。
此時,季代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做好嗎?」
熟練地把洋蔥切絲,攪拌雞蛋,鍋裡熱油煎起了嫩滑的雞肉。
女孩們好奇季代會做出什麼,最熟悉她的小堇自然知道——
「親子丼。」
鍋裡的菜煮好,再鋪在香噴噴的米飯上,一口下去,不要太滿足。
季代的飯引起了全體女孩的讚歎,她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就這樣,季代以藝伎館的料理人的身份留了下來,還獲得了一件專屬的廚娘服。
02
藝伎,是個非常特殊的職業。
世人只看到她們被達官貴人追捧,但實際上,她們如同籠中之鳥,華美卻備受煎熬。
百合子是藝伎館裡排名第一的舞伎,也是小堇的目標和偶像。
但她做了半輩子的舞伎,不能拿手機、不能拋頭露面、更不能談戀愛。
這樣的生活,是個人都受不了。
無法理解這份職業的,還有小堇的父親。
自己養育了15年的女兒,父親一直想要把她培養成受人尊敬的醫生。
如今要和人擠在這種地方,學習做一種「賠笑揩油」的職業——舞伎。
對他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
父親上門,一見面就和小堇吵了起來,看樣子父親真的可能會帶她回家。
藝伎老師解釋了藝伎館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保護舞伎。
他們生客不接,生人不見,不配笑,更不會被揩油,做的是最正當的營生。
最後,父親被帶去親眼看到了女兒刻苦的練習,看著她臉上的神采,忍不住溼了眼角。
偏見,是可怕的。但,為熱愛努力卻是最大的利器。
晚上,季代為大家做了一道茄子料理,父親吃得哭了出來。
正如劇中所說的,生活的意義在於「找到自己的熱愛」。
劇集每一集,季代都會搬出一道不同的美食,也會講述一個藝伎館裡的小故事。
它們關於友誼、親情、夢想、愛情,與我們每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共通。
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以上,是《舞伎家的料理人》的部分劇情。
《舞伎家的料理人》劇評總結
除了養眼的新面孔森七菜和出口夏希,還有我們熟悉的橋本愛、常盤貴子、井浦新。以及是枝裕和的愛用中川雅也、松岡茉優等一眾熟面孔(有心觀眾還可以留意一下三谷幸喜的客串)。
很驚喜的是,本劇的音樂居然是很久不為日劇配樂的菅野洋子。

在《掮客》的水土不服後,是枝裕和終於迴歸本土,也迴歸了他最駕輕就熟的題材——日常,且必須是日本的日常。
這也是本劇的另一重「奢侈」。
也許是大導演的分量,讓我們得以在電視劇的設定、情節、視聽都愈發「不驚人死不休」的流媒體大環境中,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日常流」。
它需要功力,需要節奏、深度和參與感,絕非言情劇中湊數的糖水置景。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舞伎家的料理人》都正中是枝裕和的靶心。
但從體量和內容上,較之原版的直白,是枝裕和增加了大量的細節和層次,將簡單的美食單元番擴充起來。
當然,這些本就是他最擅長的——少女、日常、衣食住行,無血緣的「羈絆」,以及京都大背景下濃厚的宿命感。
如果看《海街日記》時就猶覺不夠,恨不得擴充成一部日劇的觀眾,那麼,這部新劇一定能滿足你。

《海街日記》
但不得不提的是,本劇的舞伎背景,勢必會引發很多爭議。
在日本,它被稱為「行走的國粹」,但本質上又有糟粕之處。而對於這部新劇來說,是枝裕和的策略,是有意地將重點轉移,大大壓縮了原作中做飯和舞伎科普的部分。

確切地說,他試圖以日常為底色,進行一次「不省略」的文化輸出,展示根植於百千年歷史的意識形態是如何進入21世紀的。
梳髮髻、做和服的職人,服侍穿和服的男眾,舞伎表演的神社祭拜。
玄彬和海老藏都可以是餐桌話題,麥當勞與屋形毗鄰,JK與和服擦肩而過的奇妙觀感。

這種氛圍才是劇集想呈現的東西,所以就算你鄙視舞伎文化,也依舊會對京都心神往之。
所以,《舞伎家的料理人》最直觀的當然是字面意義上的「養眼」。
每一幀都可供截圖當壁紙,粉雕玉琢的少女讓你和劇中初入屋形的練習生一樣,只會連發「美少女!」的慨嘆。

可以說,作為「治癒系」宗師的是枝裕和,毫不吝嗇地開設了一次小課堂。
也建議所有導演都來學學怎麼拍好日常。
把這種表現方式簡單地稱作「治癒系」當然是一種速食主義的簡化。
它並非那種B站、抖音、流量劇所販賣的生活方式模版,而更像是日本獨有的「空氣系」。

《我的鄰居山田君》
在無數日本動漫中也有這樣靜謐但物哀的情調。
它是日復一日,摒除具體時間的大旋流,在「無始無終的圓周上循環的」日常時間裡,被具體強調的是生活在「現在」。
劇中,季代成為料理人搬進小閣樓的場景,就充滿童趣的況味。

這是一種捲到盡頭情不止的流動感,不確定在哪裡切斷,也不確定在哪裡開始。
第一話從雪國、紅豆麻薯湯、穿圍裙的歐巴醬講起,大量的生活細節被鑲進畫面中。
整齊切好的紫茄,藕斷絲連的秋葵,醃製三日才能入味的梅子,配合時令更換的門窗。

劇集大量的時間都在展示「無用之物」或「無用的對話」。
短暫出鏡的老嫗,講著哪種昆布做高湯最好,隔著陽台互道早安的少女,故鄉青森寡言的棒球少年,夢想著打進甲子園。

而與之相對,人物的關鍵對話則常被隱去、截斷或飄遠。
在季代有可能被淘汰回老家時,鏡頭也只是在陽台外不遠不近的注視著,兩個少女也僅僅呢喃了兩句。
「什麼時候?」「下週」,就一帶而過。

不重資訊,只重情境,這當然也是電影的手法。
幾次畫面只看著人物並行遠去的背影,並不追上,原本如在耳邊的臺詞對話也就漸漸淡去,直至無聲。
在季代被任命為屋形料理人後,花街上出現了兩個背影,一邊是穿著肥大短袖的季代,一邊是和服碎步的小堇。

兩條岔路,而看似被淘汰的那一邊卻沐浴著陽光。
畫面前後隱秘的聯繫要遠比具體的情節更重要,故事沒有變化,只是進程改變了,而我們什麼都不用擔心,只管看下去就好。

在對美食的表現上也是一樣。
縮短了篇幅,也並未刻意拔高,好的食物會出現在最恰當的時候。
送別的紅豆湯,舞伎上臺前直接入口的小三明治,閒聊時必備的炸吐司邊,最擅長的親子丼,預示新歲的年糕塊。

沒有預想中誇張的reaction和食評,或已經看膩了的美食番煽情,導演並不打算讓食物逆天改命、反轉人生。
就是小滿足、小雀躍——因為吃飽了才有力氣爬山,生病了用來開胃,吵架了用來破冰,以及吃到好吃的就覺得世界還不算太壞。
就像劇中角色的評價一樣:「季代的料理普通又超棒!」

這也是「空氣系」之奧義,在一簞食一瓢飲間有某種連綿不絕的哲學。
整個人物群像皆是淡淡的出場,鏡頭翻轉了也各有天命。
痴迷舞伎的膠片攝影師,花街酒館裡的神秘大叔,暗戀媽媽桑的建築系教授…沒有一個是多餘的,是工具的。

其中有男女的情誼,老少的情誼,百合的情誼也有主顧的情誼。
在不霸道的主線之下,好像什麼都沒講,一切都渾融在屋形中,譬如人的際遇之詭譎,也有愛「美」之心和對明日的希冀。
所以,只是「養眼」對於是枝裕和來說太簡單,也太可惜了。
《舞伎家的料理人》的確有著「糖水」的賣相,但其核心,在一個面對海外觀眾的網飛平臺上,無疑是大膽的,也是不討好的。
它所意圖構建的,是一種既古也新的「想象的共同體」。
這對於東亞觀眾來說並不陌生,那種文化裡詩意的環境,含蓄到極致的溝通都被準確地捕捉到了。
也正因為此,拍出這種雀躍的古雅才讓人嫉妒。

是枝裕和幾乎是不著痕跡地搭建著京都的地形圖。
它不是無聊的文藝空鏡,而是留夠時間給含苞的早櫻和縱橫交錯的京都街道。
八坂神社的祭拜、浴衣的花色,媽媽桑散步時有意無意地感慨著建築之陳腐。

而買菜的季代,則像人形導航般勾畫著這座仿唐長安城建造的古都的經緯。
在無數後撤的大遠景中,靜靜沐光落雪的勾欄瓦舍,不知道更換了多少代舞伎的碎步。

這種極端的含蓄,被導演儘可能不做作地安放在現代生活中。
劇中,多次讓遊客攔住舞伎合照,也毫不避諱地讓李帝勳、玄彬等韓流元素做梗。

逛公園的常盤貴子和井浦新會躲在油紙傘下低語,告白的句子則是「今夜月色真美」。

在最後的幾集中,導演借橋本愛飾演的舞伎前輩之口,道出了日常大循環的奇點:
「一期一會」。

每一次表演,做著相同動作的百子都將它當作是第一次,而在季代看來,看似無限重複的料理臺,也因時令、心情而千變萬化。
而在坐落著金閣寺、祗園、舞伎發源地的京都,就是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時空隧道。
它和遊客智慧手機裡那張與舞伎的合影,本質上也無甚差別。

這種舉重若輕的感覺對於生活在古城的人一定並不陌生。
比如在顧曉剛的《春江水暖》中也是一樣,故事結束了,但時空還沒有。
那三百年的樹、幾千年的山,以及吸引了黃公望、郁達夫等人的富春江依舊深刻地參與著當代個體的生命。

《春江水暖》
把每一瞬間都當作「一期一會」,這就是日常系影像的終極奧義。
當然,作為一部超水平的「文化輸出劇」,我們也不可迴避它對舞伎文化的美化,在觀看本劇之餘,此前推上對舞伎業的披露,大家也可以酌情一同食用。

《犬王》
《舞伎家的料理人》評價心得
這幾年無論是宮九《我家的故事》講能樂,山田尚子的《平家物語》,湯淺政明的《犬王》翻新名著,還是韓劇《彈子球遊戲》講韓國移民故事。再加上這部質量絕佳的《舞伎家的料理人》,這樣的文化輸出著實讓人羨慕。
總之無論如何,辛苦了一年的各也可以看看這部新劇,自我療愈一下吧。

不得不承認,作為一部美食劇,做飯的橋段真的讓人無法抵抗!
可以宣佈,新的下飯神器誕生了!
除此之外,是枝裕和特有的舒緩清新敘事和詩意氛圍,女孩子們的日常顯得尤為美好。
香噴噴的美食、為熱愛努力的女孩、還有美好的友誼,太適合冬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