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囤藥」成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魚叔所在的上海,也有不少藥店一藥難求。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顆粒等,已經基本賣斷貨。就連黃桃罐頭,也差點脫銷。

每個人都在擔心「陽」了沒,「囤」了沒。
與此同時,假訊息、偽科學也遍佈全網,混淆視聽。
而前幾天,一則名為《醫生陽了,居家用藥一次說清楚》的視訊火了。
視訊中的醫生列出多項治療新冠病情的藥物,被許多人種草。
700萬播放量,並有數十萬人收藏、轉發。

但很快,他被錘了。
不少人對他的「羥氯喹+阿奇黴素」方案,提出質疑。
並指出,WHO已明確反對使用此藥物治療新冠疾病。

關於該買什麼藥,該怎麼吃,一直眾說紛紜。
魚叔今天就借一部紀錄片來講講,真真假假之間,我們該如何自保——
藥箱裡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Your Medicine Cabinet

評分:8.1 / 10
上映:2015 年 4 月 9 日
別名:藥箱的真相
片長:1 小時
演員陣容
Chris van Tulleken Chris van Tulleken
紀錄片《藥箱裡的真相》介紹

在囤藥時,我們考慮最多的就是藥物的功效。但,市面上不少非處方藥,都存在誤導性,不加辨別,很容易造成用藥不當。
紀錄片《藥箱的真相》中,醫生克里斯將以實驗的形式,揭開最常見的5種非處方藥的真面目。

《藥箱裡的真相》內容大綱
第一種,止痛藥。
在市面上,針對不同部位的疼痛,都有相應的止痛藥。
頭痛、牙痛、經痛、關節痛……可謂五花八門。
其中,布洛芬是最常用的一類。

但克里斯揭露,這些止痛藥其實沒有靶向性——它們不會只流進身體的特定部位。
為了更直觀地驗證這一點,他決定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
他吞服了一臺微型攝影機,記錄了藥物進入體內後的變化。
先是在胃部被碾成粉碎。
隨後,便噴射進小腸,並在那裡被血液吸收,很快就會遍佈全身。
「你的大腳趾和頭部的含藥量是相同的。」

再看這些藥品的外包裝,它們有著完全一致的產品許可證號碼。
這意味著,不管包裝怎麼樣,它們都是完全一樣的布洛芬。
而商家所宣傳的「不同功效」,不過是誘導顧客、提升銷量的營銷手段。

相比上當受騙,更嚴重的是潛在的安全問題。
如果你恰巧頭痛+牙痛+關節痛,服用三樣止痛藥,就會導致藥物過量。
此外,千萬不要長期服用止痛藥,對人體有副作用。
2015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更新了包括NSAID在內的藥物標籤。
並指出,該藥物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

第二種,止咳藥。
而這部紀錄片要告訴你:蜂蜜檸檬水一樣可以止咳。
「這和那些非處方糖漿差不多。」
克里斯請來了一位呼吸道疾病專家,做了一個測試。
他們利用胡椒粉,模擬病毒攻擊。
吸入之後,克里斯立即產生劇烈咳嗽。
而在喝下蜂蜜檸檬水後,即使再猛吸胡椒粉,也沒有出現咳嗽的情況。
這並非偏方。
喉嚨的後端都有咳嗽末梢,對感冒病毒和刺激性物產生反應。
而蜂蜜糖漿的黏性較大,可以在咽喉發炎處覆蓋一層膜,從而抑制咳嗽。
此外,還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而蜂蜜含糖濃度高,是一種高滲透性溶液,可以使病毒脫水死亡,有效降低炎症反應,使咽喉受損處儘快修復。

紀錄片並沒有否定市面上的止咳藥。
克里斯實驗了其中幾款,也的確成功止咳。
但問題在於,是藥三分毒。
患者在服藥過後會因個體差異出現不同副作用。
在克里斯身上,體現為焦慮、心跳加速。
對於蜂蜜檸檬糖漿,他本來也嗤之以鼻。
直到親身測試之後,才放下了傲慢。
「醫生的傲慢很有意思。」

近來,黃桃罐頭成了囤藥的香餑餑,引來不少人的懷疑。
其實,這與蜂蜜檸檬糖漿的原理可能也有相似之處。

第三種,感冒藥。
感冒是最常見的疾病。
僅在英國,人們一年中就會為此花費超過3.47億英鎊(約29.3億)。
其中,供應量最大的,是多合一型感冒藥。
因為這種藥最為方便,也較為便宜。
而紀錄片對此給出的建議是:千萬別買!

為了找出最有效的感冒藥,克里斯又來到了醫學研究流感營。
在這裡,感染了普通感冒和流感病毒的患者,都被單獨隔離分別監控。

研究表明,即使感染同一種病毒,患者呈現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有的人只是頭疼,有的人流鼻涕、咽喉疼痛,有的人卻一點症狀都沒有。
盲目選擇多合一型感冒藥,很可能無法有效治療,同時也帶來了加倍的副作用。

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吃藥。
多喝水,多休息,一週左右即可自愈。
如果感冒後3-4天症狀沒有好轉,或出現發燒、影響工作生活,則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服用針對自身感冒症狀的感冒藥。


紀錄片《藥箱裡的真相》評價心得
在製作紀錄片初期,克里斯保持著職業醫生的懷疑態度。
但隨著實驗的進行,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同樣也會是病人,也會購買非處方藥。
用藥不當,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問題。
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約250萬人因此住院治療,19萬人因此死亡。
其中,還有超過7000名兒童(資料來源自《2016年中國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
保障安全,必須仔細辨別包裝資訊、閱讀使用說明。

但僅靠自知自覺,還遠遠不夠。
一部分人的別有用心,更需要警惕。
有的人,在刻意隱瞞。
美劇《成癮劑量》中,就記錄了一出震驚全球的鎮痛藥濫用事件。
奧施康定,是美國最常見的鎮痛藥之一。
它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類藥物(阿片即鴉片),理應受到嚴格管控。
但,製藥方卻刻意掩蓋了它的成癮率,藥店銷售員,也知情不報,並誤導醫生和病患。
這場合圍,催生了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導致超過280萬病人深受其害。

還有的人,在造謠斂財。
電影《傳染病》中,未知的病毒席捲全球。
不計其數的感染者喪生,造成巨大恐慌。

一名記者,卻在其中瞄準了商機。
他妙筆生花,把「連翹」報道成了解藥。
不知情的群眾湧入藥店,橫掃一空。
而他早已與製藥方達成協議,賺得盆滿缽滿,並全身而退。
「一個人死了,另一人靠賣棺材掙錢」

如今,關於「新冠特效藥」的訊息仍不絕於耳,有的被炒上了天價。
這樣的情形,早在近三年以前,我們就曾經歷過。
2020年1月31日,某報發表一則訊息,聲稱「雙黃連可抑制新冠狀病毒」。
因其權威性,大批民眾被誤導。
一時間,口服液被賣斷貨,就連雙黃蓮蓉月餅也脫銷。
直到官方下場闢謠,這場搶購熱潮才得以平息。
但,相關製藥方早已大賺了一筆。

賣傘的人在制定天氣預報。
大眾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卻成了這三年的常態。
「命就是錢」


傳播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子彈理論」。
意思是,媒介對大眾的刺激,如同子彈射入大腦。
細數我們所經歷的,正是一場長久暴露在病毒與子彈下的戰爭。
有的人選擇站在持槍人的一邊。
他們自覺充當起人肉喇叭,將病毒妖魔化。
最愛攻擊的,是國外的放開政策,是「資本」。

可轉過頭來,他們向「資本」獻媚得比誰都積極,變臉似的呼籲囤藥,賣著屢遭質疑的藥物。

靠著帶節奏,他們博來了流量,也大發橫財。
近來,更是有人晒出了自己的財富密碼。
「晒晒收入,感謝這個時代」

有的人,甘願直面槍口。
不少良心媒體,向大眾輸送科普、傳遞真相。
結果,等來的卻是所謂的獵巫運動。
一句「屁股歪」,給他們扣上了禍國殃民的帽子。

當今的網際網路,日益割裂。
作為普通人,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至少,我們可以尊重科學,不被妖魔化的言論帶偏。
正視新冠病患的同時,給予更多的同理心。
至少,可以保持警惕與懷疑。
面對刷屏的「囤藥寶典」時,不要輕信與轉發。

新冠病毒,固然要防。
但,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不能靠盲目囤藥。
更應該在心智上建立起對「假科普」的免疫力。越是緊張,越要保持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