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香港人在北京》劇情、評價:這爛劇,給人氣笑了

這是一個職場廢物憑藉運氣完成三級跳的故事。

徐港仁,沒能力沒背景沒手段,但就是運氣好。

幾年前公司組織員工去日本旅遊。

在趕去機場的途中他突然肚子痛下車找廁所,結果誤了飛機沒去成。

誰知同事在日本的時候發生車禍差點團滅,全體被送到當地醫院接受治療。

公司一下子沒有人手,只好不斷提拔徐港仁。

而且是連升三級,三十出頭就成為公司高高高層。

這還不算完,之後一次生意合作中

這還不算完,之後一次生意合作中。

他犯糊塗直接把兩個重要信封弄反,得罪了客戶,生意談崩。

誰知道轉頭發現要合作的那家公司突然爆雷。

於是徐先生又一次救公司於水火之中

於是徐先生又一次救公司於水火之中。

還被提拔為北京分部的總裁…

這劇情金手指開到飛起
這劇情金手指開到飛起

這劇情金手指開到飛起。

讓我在職場中嗅到了一絲瑪麗蘇的味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主創們自認為這部劇最大的賣點——居然是真實啊!!

香港人在北京

香港人在北京

萬萬沒想到這樣的一部劇,居然還是今年TVB的臺慶劇。

想把它當喜劇看,可是奈何越看越離譜。

表面看似在講兩地的文化差異,但你只要看過就會明顯感受到——

這不是把人在當猴耍嗎?

劉姥姥進大觀園

劉姥姥進大觀園

不得不說,這群人是懂得玩尬的。

看標題我們知道,故事講的是香港人到北京打拼生活。

但男主剛到北京的這一段,拍得簡直像劉姥姥進大莊園一樣。

各個景點拍照打卡,畫風秒變旅遊美食節目,還是比較low的那一種。

看到跳廣場舞的大媽,女主就興奮到不行
看到跳廣場舞的大媽,女主就興奮到不行

看到跳廣場舞的大媽,女主就興奮到不行。

果然下一秒兩個人迫不及待地衝了進去,一起舞了起來。

不過更離譜的還是徐港仁的職場戲部分
不過更離譜的還是徐港仁的職場戲部分

不過更離譜的還是徐港仁的職場戲部分。

比如上班第一天,給老婆打電話彙報情況。

進電梯的時候說要沒信號了,回頭打給他。

結果電梯裡周圍一圈人全在打電話

結果電梯裡周圍一圈人全在打電話。

旁邊的秘書還很貼心的開口介紹

旁邊的秘書還很貼心的開口介紹:

「在內地的電梯裡,電話是有信號的。」

「香港…沒有嗎?」

「香港...沒有嗎?」

又比如秘書問徐港仁需要什麼,可以列一張清單給她。

於是他寫了「尿袋」,因為香港人習慣把充電寶叫做尿袋。

結果不出五分鐘,新總裁腎虛的謠言就傳遍了公司。

鬧完笑話,熟悉秘書科普時間又到了

鬧完笑話,熟悉秘書科普時間又到了:

「在內地,這個叫充電寶,不叫尿袋。」

真是謝謝你了。

這樣的

這樣的文化差異,幾乎承擔了前兩集的所有「笑點」。

所以徐港仁肯定也不被允許擁有各種快捷支付的手段,而是出門只帶現金。

於是就很尷尬的付不了計程車的車費。

咱不清楚編劇這樣設置劇情的目的是什麼。

但司機拒收現金這一點,真的是可以拍的嗎?

另外一個讓人看得滿頭問號的地方,是劇中人物的用詞。

充滿了一種「與時代脫節」的違和感。

已經2023年了,身為一個公司的總裁。

在質問下屬的時候,居然脫口而出的是一句:

「什麼東東?」

「什麼東東?」

男主妹妹被小三,結果被正宮找上門的時候,對面的稱呼是「親」。

「親」

本來我還懷疑,這可能是編劇想做喜劇效果而故意為之。

誰知道後面男主一家人討論內地流行語的橋段,徹底擊碎了三觀。

什麼杯具的意思是悲劇。

什麼YYDS是永遠滴神。

還有etc是自動抬槓。

幾個香港人輪番展示完學到的黑話,還不忘真誠誇讚一句:

「內地的潮語還真是潮!」

真是潮到犯風溼,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豎起來了…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所以也不奇怪這部劇打著新時代的旗號,卻有著十分陳舊的內裡。

我覺得《香港人在北京》的「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

徐港仁的妻子海倫,在香港是一名有著高學歷的律師。

工作能力強,收入穩定,口碑也很好。

工作能力強,收入穩定,口碑也很好

所以一開始知道老公要被調崗到北京,她是不想放棄工作跟去的。

而且對徐港仁也是相當有信心,不怕他會做任何對自己不忠的事。

結果看起來信念這麼強的一個獨立女性

結果看起來信念這麼強的一個獨立女性。

在外面被櫃姐吹了兩句耳旁風,回到家就開始疑神疑鬼了。

一番無理取鬧的試探過後,毅然決定放棄在香港的大好生活。

要跟著老公北上。

要跟著老公北上
要跟著老公北上

並且問題其實並不在於海倫突然選擇放棄工作。

而是她放棄工作到了北京之後,思想突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

好姐妹問她想不想在內地繼續律師的工作。

一直喜歡拼事業的海倫居然回答:

「我老公有時候也會有一點大男人,不喜歡我出來拋頭露面。」

而且這樣一個強人設的角色,全程智商下線。

開頭被人詐騙幾千萬就不提了。

之後到公司和韓國客戶寒暄,說自學了幾句韓語。

結果被指出全是罵人的髒話…

結果被指出全是罵人的髒話...
結果被指出全是罵人的髒話...

和客戶討論歷史,不知道嬴政和秦始皇是同一個人?

還把《尋秦記》的劇情當作是正史!

不是,這都應該算是常識的範疇吧?

劇中的
劇中的

劇中的女角色不是犯蠢,就是戀愛腦。

什麼多年戀愛發現自己是小三,什麼暗戀多年最後把心上人處成兄弟…

各種言情爛梗拍了個遍,還全都集中在這一家之中。

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而劇集另一層的「舊」,則體現在港劇精神這四個字。

那些TVB中讓人如數家珍的精神和信念,都變成刻板印象出現在了劇中。

比如那一句: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所以當徐港仁北上之後,他的弟弟和妹妹都因為各種原因,也跟過來了。

那一家人團聚後要幹嘛呢?

那一家人團聚後要幹嘛呢?

別急,編劇自有妙招。

原來徐港仁這次調職是明升暗降,並且北京這邊還有一個時刻都想趕他走的大boss。

於是大boss給他出了個不可能完成的難題。

就是要把一個連地鐵公交都沒有的廢棄工廠盤活。

並且要實現五個小目標,也就是賺五個億,搞不定就捲鋪蓋回香港。

,搞不定就捲鋪蓋回香港

而且這個徐港仁,是沒有工作團隊的,那怎麼辦?

誒別慌,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齊心頂住這個家嘛。

所以這個項目,就是由徐家四口人一起來完成…

於是吭哧吭哧一個轉場,文創園就從廢墟里建成了。

而且名字裡也出現了第二個關鍵詞:獅子山。

你說這家人有這種生產力,還找什麼工作啊?

自己創業不好嗎??

然後招商的時候終於遇到困難了

然後招商的時候終於遇到困難了。

如何刻畫他們的艱辛?

編劇決定讓夫妻倆哭著,吃一桌麻辣火鍋…

所以獅子山精神就是這樣體現的嗎?
所以獅子山精神就是這樣體現的嗎?

所以獅子山精神就是這樣體現的嗎?

確實,一家人從頭到尾沒有放棄。

可也完全沒有刻畫出男主的能力。

項目開會,什麼準備都不做。

天天也不在公司上班。

天天也不在公司上班

最後解決招商的辦法,還是靠一個多年未見的老紅顏提的建議。

而男主最擅長的只有成功學演講
而男主最擅長的只有成功學演講

而男主最擅長的只有成功學演講。

大boss前來視察,質問他怎麼營收賺錢?

他居然用一碗「每一個人都會成功」的雞湯,成功給boss畫了個餅。

把他畫走了。

把他畫走了
把他畫走了

所以這部劇拍成這樣,該不會也是在畫餅吧?

尊重,是創作的前提

尊重,是創作的前提

在2023年看到《香港人在北京》這樣的劇,無疑讓人震驚。

而且你看不清創作者的意圖。

兩地的文化差異與共性並沒有被自然立體地展現。

編劇反而還不斷通過拉踩來製造形象衝突。

這些尷尬過時的笑料並不好笑。

相反,還很讓人感覺不自在。

而這種不自在來源於冒犯,或者說不被尊重。

因為他們其實沒有尊重內地與香港的任意一方。

26年前同樣有一部劇叫《香港人在廣州》。

它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拍情感,拍溫暖和分離。

從人本身入手,去展現那個時代城市的精氣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可在《香港人在北京》中,看不到鮮活的人。

幾個主要人物都充滿了刻板印象,特別不可愛。

更重要的是「北京」這個城市的特色,幾乎除了符號以外沒有任何深入的體現。

你說他們是被調到了任何一個大城市都可以。

所以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

照這個質量來看,不如還是叫《逐夢演藝圈之北上篇》吧。

相關文章

陳數,嫁得真好

陳數,嫁得真好

2003年,麥家將自己在情報部門工作十多年的經歷,寫成長篇小說《暗算》。 特情諜戰文學一度讓麥家被大眾所知,他說: 「他們一直生活在世俗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