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Yang(向楊說再見)電影影評:楊之後,驚喜之作

在眾多科幻類型影片中,人工智慧(AI)可以說是最常見,也最有討論度的題材。

在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中,機器人小男孩大衛被設定為只要開啟程序,便會對作為啟動者的父母付出全心全意的愛。

然而對作為啟動者的媽媽來說,大衛只是一個緩解傷痛的替代品,一個機器,所以當親生兒子病癒回家後,大衛的結局註定是被拋棄。

影片中真摯的情感刻畫曾打動無數觀眾,同時也讓更多人開始深入思考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倫理關係,人類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人工智慧的情感。

最近,有一部同類型的科幻電影,也在嘗試討論這個話題——

向楊說再見

After Yang

楊之後

《楊之後》是韓裔導演郭共達繼《在哥倫布》後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曾入選2021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發行方則是一向不走尋常路的A24

這幾年A24有不少電影在關注亞裔群體,比如《米納里》的韓國移民一家,還有《別告訴她》中的華裔家庭,《After Yang》中也涉及到很多中國元素,以及關於亞裔身份認同感的問題。

這一次A24依舊特立獨行,在老生常談的機器人題材裡選擇了一個極易被忽視的視角。

電影從一場死亡開始。

傑克一家四口參加了一場線上家庭舞蹈大賽,結果因為動作不齊被淘汰了。

大家都停下來開始爭論是誰的錯,只有男孩楊還在重複做著動作。

楊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宕機了。

沒錯,楊並不是人類,而是一個機器人。

傑克和妻子卡拉領養了中國女孩美香,為了讓女兒不孤單,他們買來了被設定為中國人的機器人楊

楊儲存著豐富的中國知識,溫和耐心,有求必應,他以哥哥的身份陪伴美香,教美香了解中國文化。

更重要的是,在妹妹因為同學的話對自己的身份感到難過時,楊會站在相同的處境下,教妹妹去克服身份認同的焦慮,幫助她找到歸屬感。

美香需要哥哥的陪伴,夫妻二人也在忙於工作沒法照顧美香時,意識到他們對楊的依賴。

為了不讓女兒傷心,得想辦法把楊修好,但這卻不是件容易事。

楊並不是他們從生產商那裡直接購買的,而是圖便宜從中間商手裡買的二手機器人,雖然賣家說前一個主人只用過五天。

傑克試著把楊送去了原產商下設的維修點,被告知是內部機核故障,無法復原只能回收。

當年的中間商早就失去聯繫,最後在鄰居的推薦下,他找到了一位民間修理師,得到的答案同樣是無法再啟動。

也就是說,楊已經死了。

也就是說,楊已經死了

修理師對這類機器人存在著很大的偏見,他告訴傑克他們體內都裝有間諜系統,是那些科技公司用來竊取使用者資訊的,如果同意的話,他可以把裝置拆出來。

出於好奇和擔憂,傑克答應了他的要求。因為無法讀取內容,他帶著取出來的資料卡,找到了修理師推薦的機器人博物館。

研究員在看到資料卡後十分確定這絕對不是間諜裝置,而是用來儲存機器人記憶的記憶體卡。

實驗室一直嘗試去研究機器人如何判斷什麼值得被記憶,但由於涉及隱私,項目不得不終止。

楊和他的記憶對他們來說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她告訴了傑克記憶體卡的讀取方式,希望他看完內容後,認真考慮下是否可以和博物館達成合作。

楊的記憶選擇正是影片的核心。

在此之前,楊雖然是以家庭成員的身份存在,但在傑克夫妻心中,他更偏向是一個工具,一個昂貴的技術產品。而當傑克開始讀取楊的記憶,他對楊的存在有了新的認知。

記錄下的畫面瑣碎平常。

樹木、光影、彩虹,一隻青蛙跳躍的軌跡,房間的某個角落,家人依靠的背影,還有妹妹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一步步成長到現在的某些瞬間。

楊的雙眼化作鏡頭,帶著觀眾一起去探尋他眼中的世界。

不是冰冷的程序式畫面,相反,每一幀都溫暖動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對這些事物釋放出的愛意。

傑克重複地看著這些片段,陷入沉思。在楊的視角中,藏著那麼多被他們忽略的美好時刻。

那些關於家人,關於成長,關於稀鬆平常的一切,是楊在試著融入家庭,表達自己的證明。

在楊的記憶中,還有一個陌生的女孩。

在楊的記憶中,還有一個陌生的女孩

楊不止一次記錄下女孩的畫面,對她似乎有著不一般的情感。

傑克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女孩,她叫艾達,是一個克隆人。從艾達的口中,他對楊又有了新的認識。

楊不僅對周圍的事物有感情,他還有主動去愛人的能力。

傑克開始想要認真地了解楊,他打開了楊在上一個家裡的記憶。

在寥寥無幾的畫面裡,發現了前主人的住址。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傑克去拜訪了她,沒想到有了更意外的發現。

上個主人買的也不是全新的楊,楊的經歷比他所知道的要更復雜。

在研究員的幫助下,他解鎖了楊塵封已久的第一層記憶。

口令輸入完後,震撼感撲面而來,那是比之前看到的要龐大太多的星群,甚至需要壓縮掉後面的記憶才可以打開。

這是楊的第一個家

這是楊的第一個家。

在這裡,楊像照顧美香一樣陪伴著一個中國弟弟長大,目送他離家回國,他看到女主人獨自悲傷,老去。

也是在這個家裡,他遇到了喜歡的女孩,卻又經歷了她的死亡。

這個女孩正是艾達的原身,楊始終沒有忘記她。

最後,直到所有人離去,只剩下他

最後,直到所有人離去,只剩下他。

楊早就嚐到了生離死別的滋味,對他來說,家庭的不斷轉換,就像一次次輪迴轉世。

他開始悲傷,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只不過他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時常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就像是在問:我是誰。

影片中有一段是傑克和楊一起品茶

影片中有一段是傑克和楊一起品茶。

在傑克講述自己愛上茶的原因時,楊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茶對自己來說不只是知識,其實是在渴求一種歸屬感。

這些對他來說不知為何的情愫,讓他感到愛的同時,也讓他感到孤單,因為到最後只會剩下他自己,而他連自己屬於哪裡都不知道。

於是,他將那些深深愛著的點點滴滴全都保留下來,這是他存在的證明。

在看過這些情感回溯後,楊的死亡,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主動離開。

這種富有禪意的情感表達,幾乎從未在此類影片中出現過。

《楊之後》另一個有別於同類型影片的點是,它讓機器人在精神上站在和人類平等的高度。

在涉及人工智慧的電影中,人類往往會不自覺表露出自戀心理,總是喜歡把「成為人類」當成機器人的夙願。

就像傑克問艾達,楊是否因為自己不是人類而感到難過?

但艾達的一句反問戳破了這種自大:「成為人類有什麼好呢?」

或許楊並不是想要成為人類,只是希望讓大家也感受到他的愛,而不是以為那只是人類賦予他的程序。

這是機器人對人類的反問,在電影中,也是導演想要代表亞裔提出的訴求。

人類凌駕於機器人之上,而在現實社會中,對處於弱勢的亞裔群體,剝削與歧視依舊氾濫。

影片中楊對妹妹講道,兩顆不同的樹枝卻可以緊緊連接在一起,人們稱之為嫁接,這樣可以創造出新的東西。

導演也在借楊之口,講出亞裔想要融入社會,被平等對待的希望。

《楊之後》不是那種華麗特效,科技感十足的科幻電影,它更像是一首關於未來的詩,緩慢悠長,靜水流深。

沉穩的構圖,加之不飽和曝光的鏡頭,很輕易地就把人帶入故事的情境裡。

導演在含蓄的東方美學下,用一種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帶出種族歧視、生命平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引人深思。

電影的結尾,在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實》低沉悠長的背景音樂中,大家一起去送別「沉睡」的楊。

那一刻,傑克和妻子放棄了把楊留在博物館做研究的想法,因為在這場AI的救贖中,楊早已經成為他們真正的家人。

相關文章

哇,這幾天熱鬧事真多。

哇,這幾天熱鬧事真多。

又是週六了,終於又到週末了。 最近幾天的朋友圈真的是特別熱鬧,好多人都在分享自己生病的經歷,北京的朋友真是辛苦了。 當然,如果能一直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