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口碑翻轉了。
上《脫口秀大會》前的魯豫,「真的嗎?我不信」是她的名人名言。
很多人一提起她,基本等於「聊天鬼才」「爛主持」「低情商」。


《脫口秀大會》新一期播出後,她被誇成「優質領笑員」。
「專業主持人就是不一樣。」
「共情能力好強。」
「你是我的神。」

為什麼這麼突然呢?
一腳雲端,一腳懸崖,這已經是網際網路輿論的常態。
可能變化的不是魯豫本人。
而是被稜鏡切割、萬花筒般紛繁變化的亂象。
魯豫翻身了。
但下一個「魯豫」會是誰?
01
優質領笑員
魯豫是怎麼在《脫口秀大會》上圈粉的?
第一,用了心。
從節目中體現出,她的確懂脫口秀,做足了功課。
點評龐博時,魯豫引用了自己看喬治·卡林貫口時的體驗。
李誕親自「脫口秀鐵粉」認證。

每位選手她都認真了解過,研究過他們曾經的表演。
甚至連楊波的手指小動作她都留意了,顯得很真誠。

第二,說得準。
言之有物,有理有據。
比如Rock一身西裝革履,調侃自己臉垮了,講自己做醫美的痛苦經歷。

現場效果不好,甚至讓人不舒服,很多人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出問題出在哪。
魯豫就很精準地點出了「不舒適」的來源——
因為Rock實際並不垮,而且一直以來都以一種板正帥氣的形象示人。
那麼他在拿外貌焦慮講段子的時候,不但不會起到徐志勝那樣的喜劇效果,反而會給人壓力。
而這種壓力,不正是讓人在醫美上內捲的因素嗎?




甚至據現場的網友爆料,魯豫還有一段更尖銳的點評被刪掉了。
Rock站在男性視角大肆吐槽醫美帶來的疼痛,問為什麼有人可以忍受這樣的痛苦。
那有沒有想過,女性承受忍耐這樣痛苦,又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

第三,她展現出專業主持人的控場能力。
比如她詢問何廣智,生活處境的變化對於喜劇演員創作的影響。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觀眾好奇的,彈幕都誇魯豫問出了大家想問的。

魯豫的出現,雖然並不搞笑,但是卻彌補上了《脫口秀大會》一塊短板,讓節目更平衡了。
她來負責挖掘深度。
李誕和大張偉會在適當的時候拋梗。
喜劇效果和內涵得到平衡。
比如在點評步驚雲時,魯豫鼓勵她,只講家長裡短的段子並無問題,上了個價值:
我越來越覺得其實
從家裡能看到整個世界

一看金句有了,李誕馬上來段離婚梗,把現場拉回搞笑的氛圍。
魯豫老師說的多好
從家裡能看到整個世界
我的世界是空的呀


所以,魯豫在《脫口秀大會》上的表現,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Sir不質疑魯豫的翻紅。
只是疑惑,為何一個人的被黑和翻紅,都來的那麼輕易和隨機。
02
「最爛主持人」
在此之前,如果要選最被討厭的主持人,魯豫一定榜上有名。
她糟糕的口碑,源自那檔播出了十多年的訪談節目《魯豫有約》。
這些年,魯豫積攢的「罪證」可太多了。
「廢話大王」。
她那兩句名揚四海的口頭禪:「真的嗎?」「我不信。」
還有問嘉賓一些問題諸如「你父母小時候打你嗎?」

「何不食肉糜」。
採訪山區留守兒童,問孩子們為什麼不吃肉。
「為什麼不吃肉呢?肉很容易壞嗎?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呢?」
孩子這才說,是肉價太貴了。



很多人罵,魯豫沒同理心,不知人間疾苦,居高臨下……

「情商低,不尊重人」。
名場面,「惹怒」周星馳。
周星馳說,自己說自己很英俊時,對手的女演員就笑。
魯豫:
同樣的話你要一說
我們就會覺得很好笑啊。

周星馳瞬間變臉,略帶不爽地反問了一句,你覺得很好笑嗎?

此時周星馳已經明顯有不悅的情緒,魯豫雖嘴上說著「很好笑啊」,但神態顯然是被周星馳突然變臉搞得有點懵了(明明上一秒大家還聊的很好啊)。
很好笑啊
你要說我就覺得很好笑

周星又追問,想要確認魯豫是不是在嘲笑自己外表。

魯豫這才找到了臺階下。
要看電影我就會覺得很好笑啊
因為是你的電影啊

這一段常常被網友用來當做魯豫「情商低」的證據,甚至說她的情商還不如旁邊十歲的徐嬌。
這些年,通過網上各種各樣的「名場面」剪輯,梗和段子。
魯豫差,基本已經成了一種共識。
黑魯豫,幾乎是一種風潮。
只要她一出現,必有「真的嗎」「我不信」的刷屏。


網上有各種魯豫被懟的集錦,彷彿是一種替自己出了口惡氣的爽劇。
甚至,連同她的外貌也要被攻擊。



魯豫,真的那麼人人喊打嗎?
一條條來看這些「罪證」。
所謂的「何不食肉糜」。
難道魯豫真的蠢到不知道有的鄉村留守兒童吃不起肉?
魯豫這句話最重點的其實是後半句「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呢」。

她在明知故問,引導孩子們親口說出自己的困難,而不是她一個主持人替這些孩子們說,這樣才是最有效讓大家重視留守兒童處境的方式。
但更多人就是傾向於相信,魯豫無腦,只有這樣才能痛痛快快地嘲諷和批判她。
還有魯豫得罪了星爺的採訪。
這一段魯豫當然是有問題的,但原因並非她情商多低。
縱觀完整對話,其實會發現魯豫「你一說我們就會覺得好笑」的意思,是想要誇讚周星馳的喜劇天賦,就像現在大家誇沈騰,往那一站就好笑。
但敏感的周星馳誤解為魯豫在嘲笑他的外表。
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脾氣,最大的鍋,大概是魯豫沒有足夠了解嘉賓的脾性。
魯豫的訪談風格之一是「追問+反駁」,以逼嘉賓說出更多東西,挖出更多料來。
事實上,好的採訪也絕不是把嘉賓捧在手心,如小跟班一樣低眉順眼。
往往需要刺破、衝撞,來得到嘉賓的習慣性偽裝背後,更有價值的答案。
不信你看那些真正有料的採訪,都有點帶刺。
黃霑問關之琳,你做過別人情婦嗎。
這段採訪,今天被多少次翻出來重溫。

許知遠問俞飛鴻年齡的事,才有了俞飛鴻很罕見地說出,人生並沒有意義這樣的非通稿回答——

你越要挖掘到不同尋常的答案。
就越需要試探、敲打,當然也就可能擦槍走火。
事實上,這就像實驗一樣,成功是有一定幾率的。
你不能用幾個馬失前蹄的採訪,來否定一個主持人的所有。
永遠四平八穩的提問,真的能吸引人嗎?
如果魯豫的訪談沒有價值,為什麼今天一評論娛樂圈事件,就要去翻找《魯豫有約》的素材庫。
在這裡——
黃曉明說過,我這輩除了幸福,什麼都有了。魯豫:哇哦。
魯豫的窮追猛打下,吳孟達才說出了那句影迷津津樂道的:只要我不死,只要他(周星馳)還沒退休,我們還會再合作。

除了明星,魯豫對談過少數群體、文學家、企業家等各種各樣的人。



而今天,中國還有像樣的訪談節目嗎?
太久沒有新鮮的料輸入,也太久沒有人完整聽完一場訪談。
卻在短視訊的「二次加工」下,將原有的訪談擷取、玩梗、標籤化。
幾個「廢話問題」,就給魯豫定性了。
三千多集的魯豫有約,要找出翻車場面可太容易。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個節目只會翻車,又為什麼能做三千多集?
是的,今天的人,很少會去往下多想一步。
03
「中國奧普拉」
某段時間,對魯豫的討伐是全方位的。
在「魯豫該罵」這個預設之下,她的所有行為都可以是有錯的。
就連枉顧事實的論證,都能贏得大片簇擁。
「魯豫直言星爺不夠英俊」。

明明魯豫在節目裡是直言星爺很英俊。

「趙忠祥吐槽魯豫不適合當主持人。」

點進去一看。
其實趙忠祥說的是,當年央視有一檔節目想找魯豫主持,但他覺得魯豫不是太合適那檔節目。
Sir不理解。
那些輕易就全盤否定魯豫的人,是否都是因為太年輕。
他們或許不知道,魯豫還在中傳就讀期間,就被央視選為節目主持人。
工作兩年就獲得「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那時候的魯豫,形象清純,業務能力強,可以說是央視的初代王冰冰,實打實地吸粉。
當時,魯豫的主持和採訪風格,就是嚴肅板正的央視裡的一股清流。
這也是臺裡領導為什麼選中她。
魯豫回憶,自己在進央視面試的時候,她直接採訪面試官導演張曉海。
「你們中央文藝部的領導都留大鬍子?」
是不是聽上去很沒情商,很白目?
但央視正經、規矩的主持人還不夠多麼,缺的就是這樣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
所以張曉海一看:這姑娘,有意思。

後來,魯豫加入鳳凰衛視,成了新聞節目《鳳凰早班車》的主持人。

《鳳凰早班車》的大獲成功,與魯豫極強的能力息息相關。
記憶力、表達力,開創力,能吃苦。
她過目不忘,每天凌晨四點起來,閱讀今日時事熱點,然後脫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播報新聞。
不念稿,而是說新聞,魯豫的風格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
鳳凰衛視臺長劉長樂誇讚魯豫:「魯豫說新聞的風格,將在中國電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彼時魯豫甚至不到三十歲,就已經是鳳凰衛視的臺柱之一和家喻戶曉的女主持。
正是因為如此,也才有了後來鳳凰臺為她量身打造的訪談節目《魯豫有約》。
在後來網友們的口中,這似乎是個多麼爛的尬聊節目。
但它當年剛出時,是貨真價實地受歡迎,影響力巨大。
2006年時,媒體報道是這樣形容《魯豫有約》的。
對於大多數中國電視觀眾來說,沒有經歷過《魯豫有約》中的感動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即使看不到香港鳳凰衛視的頻道,但在中國內地的地方電視台中,《魯豫有約》這檔節目的極高普及率也會讓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就是因為太受歡迎,所以才從鳳凰衛視賣往全國各大地方臺,就是因為觀眾看不夠,才從周播改為日播。
那時候,魯豫各種大獎傍身,被CNN稱為「中國的奧普拉」,《魯豫有約》也曾被 《時代週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風光無限。

不否認後來《魯豫有約》的質量下滑,國內談話節目的黃金時代也已遠去。
但如今的網際網路上提起《魯豫有約》,不該只有「真的嗎我不信」。
它和魯豫一樣,沒能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
04
繼續反轉
魯豫大概也沒料到。
只是去錄一期《脫口秀大會》而已,自己也就是常規操作,結果一下變得人見人愛了。
被黑了這麼多年,翻身來得猝不及防。
從「何不食肉糜」到「真會共情」。
到「情商負數」到「如沐春風」。
從「廢話大王」到「好有文化」。
甚至從「魯豫好醜」到「姐姐真美」。

不是魯豫真有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驟變中,不變的其實是對於人,對於事物一廂情願的期待:
它必須是簡單的。
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可以被最快地理解。
然而是這樣嗎?
其實不管是之前,還是現在。
我們都只是通過某些時刻的片段,就給魯豫整個人定了性。
同樣沒料到後果的,還有同樣在《脫口秀大會》當了一次領笑員的周迅。
人見人愛的周公子,也成了全網討伐的「208w」,被罵上熱搜第一。

周迅當領笑員的效果是不好,很多梗她不懂,表達能力也不行。
說周迅表現不好,來錯了節目,都是正常的批評。
但詭異的是,只是get不到梗的周迅,也幸運收穫了一枚「何不食肉糜」。

是周迅連夜變臉?
其實大家並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哪個才是真的周迅。
通過片段臆造出能滿足某個時刻情緒的周迅就夠了。
當初紅毯一句「好多人啊」,也許不過是大家附加在她身上的幽默感,她可能真的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她私下不愛打扮,素顏示人,大家就說她接地氣,是熱心市民。
那一刻,巨星周迅彷彿成了和你我同樣的階層的人。
但這當然不可能。

她表演時理解人物天賦異稟,總是演文藝片。
也就一廂情願地給了她「文化人」的劇本。
但周迅其實說過,自己並不愛讀書。

非理性的濾鏡下。
人一旦站隊,就只願意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
並且將看到的一切,強行幻化成符合立場的想象。
就像《讓子彈飛》中經典的那段話:
「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長著麻子。」

那有人會說,我評價一個人,非得多麼了解他嗎?
我們當然做不到。
但正是因為我們的所知是有限的,所以做出的判斷也該有所保留。
可很多時候我們偏偏不願意承認。
一個人是複雜多面的,是不可輕易定性的。
也不願承認。
人不是只能呆在神壇上或是掉進坭坑裡,而是明明可以站在地面。
當今的網際網路輿論場,極限反轉總是常態。
名人,社會事件。
我們沒有窺見人和事物的全貌,沒有完整慎重的思考。
只是依據一個梗,一句話,一張圖,一個30秒的視訊,就斬釘截鐵地判斷。
這當然毫無成本,也無需負責。
但這樣的判斷,註定會是一陣又一陣沒有根基的風而已。
就像在《脫口秀大會》中《退網咖,我累了》這場主題賽裡,楊笠的段子。
她講自己父親的葬禮,自己在全村人面前放聲大哭,但弟弟怎麼也哭不出來。
弟弟很生氣,因為不哭,那就是不孝啊,楊笠這一哭,不就襯得自己更不孝了?

可實際上呢?
哭不出來的弟弟,才是父親臨終前整日在床頭細心照顧的人,「孝女」只是回來奔喪而已。

這就是楊笠眼中,當下讓人疲累的網際網路輿論場。
而漸漸地,再一次又一次反轉中。
我們更失去了親自去了解事物,思考事物的耐心,成為惡性循環。
當理性消失。
那麼我們的網際網路上,大概會只剩下兩種情態。
沒有靈魂的尷尬彩虹屁,和沒有底線的謾罵爭吵。

那麼魯豫真的翻紅了嗎?
一來一去之間,可能很難有人再關心魯豫是誰。
製造片面、偏見,再反轉、封神,再如此往復。
如同一隻小狗在追逐自己的尾巴,自己要一直莽撞,一直短視,流量和話題就有了永動機。
是誰還看不清?是誰故意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