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影評:神作

1968年,歐洲,某溫泉小鎮。

在群山之間,有一間破舊不堪、瀕臨倒閉的大飯店。

它曾經優雅華麗、名傾一時,社會名流齊聚於此…

它曾經優雅華麗、名傾一時,社會名流齊聚於此…

只不過,再高檔的裝潢,也抵不過歲月,飯店逐漸陷入設施老舊、牆壁斑駁、門可羅雀的境地。

終於成了一群孤獨者的臨時避難所。

終於成了一群孤獨者的臨時避難所

然而,在他們中間,時不時會出現一名身材矮小、穿著得體的花白鬍子老人。

他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大堂一角,觀察著來往不多的賓客。

他看上去精明能幹,卻似乎被一種莫名的哀傷包圍,顯得格外孤獨…

他,就是這間大飯店的老闆

他,就是這間大飯店的老闆。

每年來三次,每次住一週左右。

外界傳言他富可敵國,在歐洲買了很多城堡和豪宅,但每次來這間飯店,他堅持住在頂樓最後面的角落,一個只有單人床,不附帶衛浴的房間,面積比員工電梯還要小…

他似乎在懷念著什麼,似乎有很多秘密想要分享,他憋得太久了…

直到,一個作家出現了…

這是赫赫有名的電影:《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影片講述了一個世紀前,歐洲著名大飯店裡的一段傳奇故事:一名飯店經理,因為一幅油畫,無辜捲入大家族的財富爭奪,甚至影響了戰爭局勢…

由鬼才導演韋斯·安德森自編自導,在奧斯卡、柏林等電影節獲得了多個獎項及提名。

在豆瓣上,80萬名觀眾為它打出8.9的高分,令它躋身於豆瓣Top250第82位。

韋斯·安德森導演

韋斯·安德森導演

這是一部足以載入影史的作品。

當然,一部分原因,是它獨特的畫風。

正如豆瓣熱評第一所說:這不僅是一部電影,它是遊戲,是童話,還是一件藝術品,將作者化的美學風格、形式感和懷舊的主題完美融合!

影片的影像風格鮮明,令人過目不忘

影片的影像風格鮮明,令人過目不忘。

比如,極端講究對稱的構圖,真·強迫症的福音。

比如,極端講究對稱的構圖,真·強迫症的福音

比如,高飽和度、抓人眼球的色彩,隨便一幀都能當壁紙。

比如, 鏡頭運動活潑,多處模仿人眼運動的習慣。

它就像是一盒包裝精美的甜點,生動、美妙、幽默,令人暫時忘記現實,放心沉醉…

甚至就連凶殺,都充滿了靈性。

甚至就連凶殺,都充滿了靈性

然而,這盒甜點的核心,卻充滿了苦澀、殘忍和絕望。

如果你只看到了精緻的外觀,忽略它悄悄藏起的黑暗,那可能錯過了它最精華的部分。

在片尾字幕,導演告訴大家,影片的靈感來源,是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

對,就是那個寫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人類群星閃耀時》的茨威格。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正是用童話的方式,對映了茨威格動盪的一生…

事實上,電影的主角,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那個優雅紳士的經理古斯塔夫,在外形上跟茨威格十分相似(三七分的髮型+一字胡)。

而那個聽了故事後,從此旅居南美,並寫下故事的作家,似乎也暗合了茨威格的作家身份和寫作經歷。

1881年,茨威格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

或許你很難想象,那個時代歐洲人的心態,與今天的我們竟然驚人的相似。

當時的歐洲,戰爭已經遠去,社會日趨穩定,科技日新月異,電燈、電話逐漸進入普通百姓家。

人們不用再捱餓,不少人中年開始發福。

人們不用再捱餓,不少人中年開始發福

圖片源於網路

人們開始存錢、理財、買房、收藏古董名畫、出門旅遊…

他們相信,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任何激烈的暴力行動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國家間的分歧,都會在人們的友善中逐漸化解,整個人類享有最寶貴的財富:和平與安全。

茨威格的父母和祖父母,一輩子風平浪靜,活成了教科書裡的一行字,他們對人間的真正痛苦及命運多舛,絲毫沒有認識。

而茨威格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舉止優雅,對人彬彬有禮,還是一枚文藝青年。

中學時代的茨威格和同學,整天忙著寫詩,討論哲學、戲劇,把零用錢都用在看戲、聽音樂會和買書上。

他們還追星,不過追的都是後來被載入史冊的巨匠:哲學家尼采、音樂家德彪西、詩人惠特曼、小說家左拉…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從大學開始,茨威格四處遊歷,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比利時、荷蘭、俄國…並廣交朋友。

那簡直是一不留神就能偶遇大師的時代…

那些教科書裡的名人,羅曼·羅蘭、里爾克、弗洛伊德、施特勞斯、高爾基…後來都成了茨威格的朋友。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的,雕塑家羅丹的故事。

雕塑家羅丹

雕塑家羅丹

那是一次機緣巧合,已經成名的羅丹,邀請他的粉絲茨威格參觀自己的畫室。

羅丹在一座剛完成的女人雕像前,停住了腳步。他覺得,作品還不夠完美…

於是,他立刻脫去上衣,穿上白色工作服,拿著鏟子,開始修飾。

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羅丹越來越激動,他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身邊的年輕人。

一個小時後,羅丹完成了作品,他徑直朝門外走去,準備關門,突然看到茨威格,愣了幾秒鐘,才想起來,連說「抱歉」。

茨威格後來回憶起這段,依然感到震撼:在這一個小時內,我看到了一切偉大的藝術的永恆的秘密:全神貫注。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與此同時,旅行的經歷也讓茨威格有機會接觸那些被社會唾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酒鬼、吸毒者、同性戀者、離經叛道的詩人和藝術家…

年輕的茨威格,品嚐著經濟繁榮帶來的果實,看過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人間,仰望過人類思想能夠企及的高度,也見識了人類文明的優雅體面…

但隨後,世界的發展急轉直下,1914年,一戰爆發了。

這一年,茨威格35歲。

他死活想不明白,仗是怎麼打起來的。也許是繁榮來得太快了,歐洲各國強大得太急促了,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覺得渾身是勁,忍不住要濫用?

他說:在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剎那間把一個我們在其中接受教育、棲身卜居、安全又充滿理性的世界,像一隻空陶罐一樣擊得粉碎。

彼時,廣大群眾享受了幾乎半個世紀的和平生活,他們根本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他們甚至認為戰爭是一種傳奇,頗富英雄和浪漫色彩。

年輕人積極報名參戰,甚至把這當成是公費旅遊。

他們不知道,仗打起來就會拖很久,戰爭耽誤的時間,一生都無法彌補;他們不知道,在戰壕裡一待就是幾個星期,飢渴難耐,全身都是蝨子;他們不知道,還沒看到敵人,就會被遠方的炮彈擊得粉碎…

他們已不會變老劇照

《他們已不會變老》劇照

他們更不知道,戰爭帶來的饑荒、貨幣貶值、公民自由喪失、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茨威格親眼目睹,昨天還是最愛和平、心底善良的普通人,今天突然就變成了好戰的瘋子;

一些知識分子,昧著良心用自己的筆,鼓動戰爭的狂熱和對敵國的仇恨;

還有各國互相制裁,莎士比亞的戲劇被趕出了德國舞臺,莫扎特和瓦格納被趕出法國和英國的音樂廳。德國的教授宣佈,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國的教授宣佈,貝多芬曾是比利時人…

他們互相殘殺還不夠,還要互相辱罵,攻擊對方已經死去的偉人…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我們現在都知道,一戰就是一場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沒有正義的一方。

但在當時,在各種鼓吹聲中,各國人民都相信,自己這一方完全是正義的。

茨威格是少數清醒的人。

他公開表示,一有機會就同外國的朋友一起重建歐洲的文化。

他發誓,永遠不寫一句讚美戰爭的話,也絕不貶低別的民族。

他們已不會變老劇照

《他們已不會變老》劇照

在戰爭期間,他拒絕服兵役,堅持寫反戰文章,他想通過藝術的力量,拯救已經被擊碎的歐洲文明。

我們知道,茨威格一生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不乏鮮明反戰意識之作,比如《耶利米》《無形的壓力》《看不見的收藏》《象棋的故事》…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然而,這個世界並沒有如他所期望的,恢復到戰前的和平繁榮。

相反,一戰結束後,僅僅過去了20年,二戰又爆發了…

不同的是,一戰期間,他的文章還能發表,被各國人民看到,1934年希特勒上臺,把他的書都禁了。

茨威格被迫拋下財產,開始流亡

茨威格被迫拋下財產,開始流亡。

在客居異鄉,手頭沒有一本書,沒有朋友的信件,世界各國陷入戰爭,郵路中斷的情況下,他僅憑記憶,開始寫自傳《昨日的世界》。

他戴著玫瑰色濾鏡,回望戰前的美好歲月,最終不可避免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昨日的世界》書籍封面

作者: [奧]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部作品完成沒多久,1942年2月22日,61歲的茨威格與妻子,在巴西雙雙服用鎮靜劑自殺。

他在遺書中寫道:

在我自己的語言所通行的世界,對我而言,業已淪亡,和我精神故鄉——歐洲,業已自我毀滅之後,我再也沒有地方可以重建我的生活了。

茨威格與他妻子相擁長眠

茨威格與他妻子相擁長眠

他本可以在巴西安穩地度過餘生,卻偏要做一個人類文明的殉道者…

茨威格死後,巴西總統下令為他舉行了國葬。

有人說,茨威格太著急了,要是再等上個三年,戰爭就結束了。

紐約時報關於茨威格自殺的報道

《紐約時報》關於茨威格自殺的報道

但更多的人理解他,懂得他的孤獨和絕望。

他的精神世界坍塌了,他驚異於人類對戰爭的記憶如此善忘,人類似乎從來不會吸取歷史教訓,他對人類的未來命運充滿憂慮。

而事實上,茨威格去世80年了,這個世界從未停止紛爭…

《辛德勒名單》劇照

說回這部《布達佩斯大飯店》。

影片裡有兩段場景,前後呼應。

第一次的火車上,古斯塔夫的門童因為沒有國籍被刁難,幸虧帶隊的軍官是古斯塔夫的老相識,全家受到過他的照顧,軍官給了他們一份特別通行證。

古斯塔夫因此說:在野蠻的屠宰場上,還是有些許文明的微光存在,那就是人性。

古斯塔夫口中的文明是什麼?

古斯塔夫口中的文明是什麼?

是與人為善,是謙卑,是禮貌,是擁有財富而不傲慢,是手握權力卻不濫用…

但在第二次的火車上,發生了同樣的事,古斯塔夫掏出通行證,對方不由分說,把他拉出去,殘忍殺害了…

人類用了多少年,耗費多少智慧和精力,才建立起來的文明高塔,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擊。

暴力強權甚至不屑於知道,這樣的文明是多麼美好,多麼難得…

電影最後,老人對作家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電影最後,老人對作家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我想,早在他(古斯塔夫)涉足之前,他的世界就已經消失了,但他以極為優雅的姿態,維持了那個幻象。

人類文明是幻象嗎?

人類文明是幻象嗎?

我們只知道,古斯塔夫影響了門童,門童把故事告訴了作家,作家寫了下來,人們讀到了它。

它不會消失,它總有辦法找到路徑,傳承下來,哪怕那些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相關文章

致命感應(Malignant) 電影影評:疾厄/惡煞

致命感應(Malignant) 電影影評:疾厄/惡煞

又是週末。按理說,每逢週末,都是院線新電影上畫的時候,各種院線片,特別熱鬧。 不過現在呢……算了,不說了。 好在,週末還有一些其他的快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