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行業艱難復工的時刻,不少電影都選擇以網路上線代替院線上映。然而,最近有一部新片,一上線就創下了史無前例的高分評價。
IMDb評分9.2,爛番茄新鮮度99%,今年最不能錯過的電影,一定是它——
漢密爾頓
Hamilton
導演: 托馬斯·凱爾
編劇: 林-曼努爾·米蘭達 / 羅恩·切爾諾夫
主演: 林-曼努爾·米蘭達 / 小萊斯利·奧多姆 / 戴維德·迪格斯
上映日期: 2020-07-03(美國)
片長: 160分鐘

《漢密爾頓》到底是怎樣一部作品?
作為百老匯經典音樂劇之一,它橫掃普利策戲劇獎,在「戲劇奧斯卡」託尼獎上被提名16項、獲獎11項。
在百老匯的上座率每週都是100%,想要看一場《漢密爾頓》,早就一票難求。
即便如此,依然有評論家表示:「我只有恬不知恥地號召大家,哪怕傾家蕩產也要買上一張票去看這部戲」。

在上線Disney+之前,《漢密爾頓》高畫質官攝版本原定於2021年10月15日北美上映。受疫情影響,不得已將發行權賣給了迪士尼。
這位美國傳奇人物的一生,終於有機會以另一種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一開場,周遭空氣就彷彿被瞬間抽空。
人在此中,見證的不只是一截時光、一通頓悟,更是半瞬永恆與永世寂滅。《漢密爾頓》的魔力,一騎絕塵。

一則嘻哈故事
「生於加勒比海貧窮髒汙的小地方,蕩婦與蘇格蘭人的私生子,孤兒,英雄,學者,開國元勳……」
人生被分解成戲劇化的若干標籤,高低錯落一一貼上,在眾人嘴裡吐出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早已風乾定型。
但他在舞臺上一顯形,本該鮮活的故事就長出了眉目。

母親瑞秋從不幸的婚姻中逃離,遇上父親詹姆士。
頂著不被認可的關係,於1755年1月11日,在奴隸交易盛行的尼維斯島,生下亞歷山大。
11歲時,父親拋妻棄子,不久,母親染上致命高燒,亞歷山大成為孤兒。
17歲時,他所在的聖克羅伊島遭遇颶風摧毀。
而他給《皇家丹麥美國公報》寫信講述慘狀,斐然文采打動人們籌錢,送他去了北美殖民地,他努力考上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身國王學院。

在獨立戰爭中以文韜武略證明自己後,他被喬治·華盛頓相中,擔任參謀部副官。
等到美國成立,身為首任財政部長的他主張組建強大的中央政府與軍隊,推崇工業發展,創立扶持經濟繁榮的金融機制……影響至今。
輝煌而壯烈的一生,卻在民間敘述中蒙塵。
亞歷山大淡退成十美元鈔票上的一副模糊面孔。

處女作《身在高地》還在巡演的時候,抽空休假的主創林-曼努爾·米蘭達從書架上隨手拿下羅恩·切爾諾寫的漢密爾頓傳記——
「精神上感受到強烈共振」、「嘻哈曲子就從書頁間冒出來了」。他覺得,漢密爾頓的生平就是「一則嘻哈故事」。
嘻哈的起源,正好與貧民區、紐約、街頭文化、抗爭息息相關。
能以嘻哈為主體呈現亞歷山大的生涯與時代,可謂極富創見,而又合情合理。

公共劇院藝術總監奧斯卡·伊優緹斯在紀錄片《漢密爾頓的美國》裡說:
「我不止一次拿林跟莎士比亞作比較,《漢密爾頓》跟莎士比亞歷史劇一樣,普通人的聲音昇華為詩歌,莎士比亞用的是五步格詩,林則是饒舌、韻律、嘻哈、R&B。」
再點綴一些爵士和百老匯歌舞劇經典曲風,以音樂貫穿全劇的《漢密爾頓》始終如潮湧動。
情感滲入音符,命運貼合旋律,從歷史課本上撕下的冷落註腳活過來了,觀眾浮起來了。
這戲,也紅起來了。

一出莎翁大劇
毋庸置疑,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就是個傳奇。
每一段悲慘的過去,都是絕地重生的支撐。
就算一無所有,他也能憑藉過人的智謀與膽識,白手起家,平步青雲。
上天以加倍的憐惜補償曾經的棄兒,任由這個卑微的移民成就最鼓舞人心的經典美國夢。
而這個美國夢,又留下了無可估量的政治遺產,為日後萬千美國夢鋪設了最基本的可能。

林-曼努爾太會捕捉時代風雲裡流瀉出來的細微情緒,幾段快節奏的說唱一出,就把觀眾捲入美國成立之初的躁動與豪情裡。
內外戰爭,親疏黨派,一切都是莫測的、萬變的。
功績在歷史中,把「人」放大了。但歸根到底,亞歷山大還是一個「人」。
林-曼努爾無意於造神,不用亞歷山大在大風大浪裡,像漢高祖劉邦斬白蛇那樣借天意開路。
他就是一具實實在在的血肉之軀,會因為失去而惹上風霜,也會因為無從圓滿而刻下遺恨。
在這部被快節奏帶得痛快激昂的劇裡,死亡的結局早就寫在了開篇。

被回顧的一生中,亞歷山大最常掛在嘴邊的,是「我還有一百件事沒做」。使命看得一清二楚的人,生命的緊迫感燒作了夜以繼日的工作熱情。
聽起來,卻總覺滿耳秋風。像是夏蟬,預知一夜之後就有秋寒。
亞歷山大成了伊卡洛斯,忘我地振翼高飛,身上的光芒越來越耀眼,距離太陽也越來越相近,於是封住翅膀的蠟開始融化,整片汪洋成了必然的葬身之所。
之前有多麼意氣風發,失去妻兒就有多麼心灰意冷。
在痛苦中長出一點連皮帶肉的慈悲和輕慢,讓他最終在決鬥中放棄開槍,命喪黃泉。
幾番對比下來,仿若莎翁劇里君王將相盛極而衰的命途,彌散著縱橫捭闔後濃重的悲劇感。

血肉被填充回來,《漢密爾頓》裡一眾曾被史書臉譜化的消聲角色,都有了可親可感的溫度。
他們鋒芒畢露,而缺點也會在功業面前暴露無遺。亞歷山大因痴戀情婦瑪麗亞·雷諾茲而被勒索,婚姻跟仕途飽受打擊。
跟他一樣是孤兒,且在做律師、參軍、從政路上總有交叉的阿倫·伯爾,迷失在激起的嫉妒與憤怒中。
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等人,同樣表露出眼界或心胸的狹隘。
未知天地的時代侷限下,人跟人的糾纏格外驚心,得與失都會有最戲劇化的方式在左右。
特別是仿若鏡子兩面的亞歷山大與阿倫,從朋友到死敵,互相成就了彼此終極的悲哀。
他們唱著足夠寬廣的世界,卻容不下二人的共存,叫這則傳奇成了無人盡歡的落寞篇章。

政壇如此,情場也是。亞歷山大與斯凱勒家二女兒伊莉莎白結婚的時候,同樣情根深種的大女兒安潔莉卡暢想過一出倒帶戲份。
舞臺上時光逆轉,驚豔無比,卻像是要提前奠定讓一切遺憾落地生根的嘆息,等到命定結局揭曉,就連幻想也顯得殘酷。

那靈魂共振的饒舌與肝腸寸斷的情歌卷在一起,像是藤蔓攀上劍刃,哪怕鋒芒拔地而起,疼痛才是最光耀的。因此本該幸福的伊莉莎白,以一聲絕望嘶吼給故事收尾,更是傷得無以復加。

一場投射遊戲
在林-曼努爾眼裡,亞歷山大某種程度上就是2Pac(英年早逝的「說唱之神」圖派克),是聲名狼藉先生(The Notorious B.I.G)。
這兩個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並因槍殺死於25歲的嘻哈歌手,都有過十分不易的年少階段。
而從戚風慘雨中走出來的他們,都站到了嘻哈音樂的頂峰,唱盡種族、暴力、物慾與苦難。

短暫的生命,熾熱的火花,難免叫人傷春悲秋,畢竟雁過留痕,總要消散。
亞歷山大在《漢密爾頓》上演之前,幾乎已被掩埋在「國父」的歷史頭銜上了。
這次終於重回大眾視野,帶上了新的象徵與旨意。不得不說,他也像是林-曼努爾那位,18歲就從波多黎各來到紐約打拼的父親路易斯。

其實林-曼努爾自己,也跟亞歷山大的故事交融在一起。
2014年,在這部劇創作了五六年之時,他與妻子瓦妮莎在新房裡迎來了孩子的出生。
再過兩週,《漢密爾頓》的排練就要開始。
他與亞歷山大都是初為人父就不得不離家,情緒不謀而合。而在以曾經的邊緣人亞歷山大為主的歌舞劇裡,林-曼努爾讓許多非裔、亞裔、LGBT演員承擔了主要角色。
多元化之餘,核心的精髓也更熨帖地嵌到了行雲流水的表演上。

2016年,《漢密爾頓》掃下11項託尼獎和普利策獎戲劇獎、葛萊美獎最佳音樂劇專輯等,風頭一時無兩。
觀眾熱捧,也是因為這普世的故事,能讓所有人從中找到自己情感投射的位置。
無論是移民美國夢的勵志,遠大理想的奮進,還是人情世故的感慨,愛戀關係的嘆惋,都有私人記憶參差比對的蹤影。
對應的,莫不是劇中一大鏗鏘主題——
「誰活著,誰死了,誰在傳頌你的故事?」

歷史與野史總是難分難捨,換個光景,每個故人都不過是當下立場表達所需的棋子。
拼了一生,光榮也好,頹敗也好,都不過是空名,是談資罷了。也不知該悲哀,還是該豁達。
來源公眾號: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