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少年殷昱國》影評:登上 Netflix 的中國男孩

Netflix 最近上線一部紀錄片,主人公是一位中國的少年。

什麼樣的少年,值得專門製作一部紀錄片?

在我們的電視上,他或許應該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或者有需要表彰的見義勇為事蹟,再或者音樂天才、小小發明家……

但,從 Netflix 上認識的這位中國少年,Sir卻不知道怎麼介紹。

只能把他歸結為一個詞——「簡單」

追夢少年殷昱國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Young Yuguo

追夢少年殷昱國

評分:8.1 / 10

導演:伊琳卡·卡盧加亞努 Ilinca Calugareanu

上映:2022-06-26

片長:28 分鍾

追夢少年殷昱國 簡介

他叫殷昱國,一個來自中國昆明的16歲高中生,父母都是大學老師。

第一次見到他,或許你會覺得,他有點

靦腆的大高個,總是穿著白襯衫,總是扣著所有的紐扣,還總是邪魅地笑。

他說自己常讀東歐的浪漫主義文學,他說羅馬尼亞是他夢寐以求的文學之邦。

隨身攜帶的,總會有一本埃米內斯庫的詩集。當四周一片安靜,他就會吟起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Sir中學的時候也是個文藝青年,讀讀詩歌,看看外國電影,但是回過頭來還是得刷理綜試卷。

追夢少年殷昱國 劇情

殷昱國不光愛讀,還愛自己寫。

他說自己是「一條被鎖在陰暗地牢裡的龍」,來自喀爾巴阡山脈。

他不光寫

他不光寫。

還來到了自己詩中的地方。

沒錯,就是在喀爾巴阡山腳下的巴克烏大學。

他選擇出國留學來追逐自己的文學夢。

別人留學,可能會選英美澳洲加拿大等熱門目的地,但殷昱國直接選擇了羅馬尼亞,一個人口還不到他家鄉昆明一半,冷門語種的國家。

他經常在一些國外的論壇上發帖,默默地修煉了英語和羅馬尼亞語,規矩的桌上放著厚厚的詞典。

陌生當然陌生
陌生當然陌生

陌生當然陌生。

但殷昱國有沒有驚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呢?

他在羅馬尼亞,可一點沒有孤獨窘迫。

反而過得逍遙自在,當地的居民不約而同地和他交朋友,還一度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想法很多,語言天賦也強,而且從不吝於表達自己對羅馬尼亞的熱愛。

像總有人喊著要當航海王一樣,他總把「愛羅馬尼亞」掛在嘴邊,告訴和他交流的每一個人。

其中一個,是羅馬尼亞巴克烏大學的校長。

他主動寫給校長的那封留學申請信,憑藉對異國他鄉直球一擊的愛,被校長一眼相中。「我收到過許多來求學的年輕人的信,只有他說了,我熱愛羅馬尼亞」。

就這樣申請成功,在父母的支持下,殷昱國踏上了他的夢想之旅。難以抑制的興奮和快樂,讓他在出發時寫下了這麼一首詩。

《前往新的巢穴》

那裡更高,更寬,更明亮。

途中也許會有霜雪,也許狂風肆虐。

但聽見命運的呼喚,我知道,我必須前往。

巴克烏,一個只有20萬人口的小鎮,校長說,「到這裡的人不是路過就是走錯了」。

但殷昱國似乎並不這樣認為,剛到學校,他就瘋狂地向家人介紹周圍的一切。

在學校裡混熟之後,他又迫不及待地向家人介紹各種新奇的人和事。拿著手機錄視訊,一路拍拍拍。所到之處,無人倖免。

這是校長!

這是教語法的老師!

這是教語法的老師!

老師:我謝謝你

老師:我謝謝你。

沒多久,這個中國男孩在學校就小有名氣

沒多久,這個中國男孩在學校就小有名氣。

隨便找個老師打聽,她都會向你透露關於他「學雷鋒」的種種事蹟。

主動幫忙擦黑板,主動幫老師提膝上型電腦。老師們表示可以自己來,但他還是堅持,「不行,我就是要幫!」

就連他的著裝,也成了校園裡的一朵奇葩。

就連他的著裝,也成了校園裡的一朵奇葩

課餘時間,他總是在用鏡頭記錄關於羅馬尼亞的一切。

樹上的烏鴉,樓下的雪堆。一天他到博物館參觀,看得比當地人還要認真。

有人嘗試著用英語和他交流,他竟流利地說出一口羅馬尼亞語。還告訴人家,「我是來留學的,我想聽你說羅馬尼亞語。」

最有趣的

最有趣的。

是週末那天的國家文化節。他沿著小路散著步,隻身前往巴克烏的美術館。那時館裡正舉辦著文化集會,這是一場每年都會有的「例行公事」,大家聚在一起只是露露臉罷了。

但在他看來,並非如此。

他似乎早已為此精心準備。只見一身嚴肅西裝的他出現在了會館的中央,掏出那本隨身攜帶的埃米內斯庫詩集,唸了起來。是那首他最愛的《我對你有什麼願望呢,親愛的羅馬尼亞》。

我對你有什麼願望呢,親愛的羅馬尼亞。

埃米內斯庫的國家,光明的國家。

你向世人證明了你偉大的過去,並將擁有偉大的將來!

就像埃米內斯庫曾祝願過你的那樣,就像人民仍然心願的那樣……

起初,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愣頭青是哪冒出來的。

他‍‍想幹嘛?

帶著一頂當地的滑稽帽子,靦腆地說著羅馬尼亞語,大家都被他逗樂了。

但隨著他念出一字一句,整個會館都為他安靜了下來。

人們邊聽邊想著,這個外國人的羅馬尼亞語怎麼說得這麼好。

唸完之後,他又用中文把這首詩唸了一遍,在場的羅馬尼亞人紛紛為他鼓掌——

「他的語言天賦讓所有人驚歎。」

就連他的老師也對他讚不絕口。

就連他的老師也對他讚不絕口

不遠萬里來到人口不到昆明一半的國家學習小語種,對身邊常人眼裡平平無奇的事物感到好奇。

他記錄的每一個鏡頭,做的每一件傻事,每一次「社恐」行為的背後,是他對羅馬尼亞炙熱的愛。

這讓羅馬尼亞人都受寵若驚。

過去我們對羅馬尼亞的了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金棕櫚導演蒙吉。

他的電影《四月三週兩天》,講述在羅馬尼亞的特殊時期,需要墮胎的女大學生,是如何遭遇這個國家的銅牆鐵壁,在傷害和屈辱中,尋找希望和尊嚴。

畢業會考

《畢業會考》。

一個父親為了將女兒送出國,不斷託人、送禮、找關係,買通畢業會考考官的故事。

導演通過一場考試,串聯起警局、醫院、官場、考場之間千絲萬縷的裙帶關係,展現出羅馬尼亞混沌的現實和普通人無望的生活狀態。

更諷刺的是,這位父親當年就是留學海外的精英。

在1991年後,他和妻子選擇回到自己的祖國,準備用自己得所學改造社會、建設家鄉。

你也知道,91年的時候,你媽和我決定回國生活

這是個糟糕的決定

我們以為事情會有所轉機 以為我們可以力排眾難

結果我們什麼也沒改變

結果我們什麼也沒改變

可20年過去了,現實仍然是地上那頭拽也拽不動的死豬。

輪到他的女兒參加高考了,他能夠為女兒安排的最好的道路仍然是:

出國……

當羅馬尼亞人看到身邊的一潭死水,能出去的出去了,出不去的在無力抵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而他們卻看到,一個中國的男孩,不遠萬里來到這裡,追求最美好、最浪漫的夢……

而且他經歷了羅馬尼亞的生活。

依然保持著令人驚訝的熱情和純真。

他的愛不僅鼓舞著自己,也讓羅馬尼亞人回想起自己國家最美好的記憶。

國慶日,殷昱國拿著一面羅馬尼亞的國旗,迎著大雪乘上了前往阿爾巴尤利亞的火車。

「我要去參加大遊行了!」

那些令他興奮不已的經歷,他時刻不忘給父母分享。

在慶典上,他驕傲地回答當地市民他來這的目的,受邀和人們一起共進晚餐,似乎每一個人,都把這個長著一副東方面孔的大高個,當成了朋友。

我熱愛羅馬尼亞的文化和文學

今天 我是跟大家一起來慶祝的

生日快樂 羅馬尼亞

我祝願羅馬尼亞和羅馬尼亞人民擁有輝煌的未來

擁有輝煌的未來

再後來,他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在了報紙上,全文羅馬尼亞語,內容便是那天他在阿爾巴尤利亞國慶日的經歷。

他還說平常喜歡逛公園,尤其是巴克烏的主園。

因為「那裡有很多烏鴉」。似乎他對這個國家的每一件事物都很滿足,抬頭看見成群的烏鴉飛往天空,他覺得自己這條龍「終於找到了家」。

但是命運似乎和他開了一個小玩笑,在他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之地,「有著大把的精力和時間」,準備四處領略一番的時候,悲劇發生了。

他乘上前往尼亞姆茨的火車,不幸意外身亡……

一個年輕的生命如流星般劃過。

短暫,但是卻純粹、熾烈。

殷昱國的人生離我們太遠了

追夢少年殷昱國 評價

殷昱國的人生離我們太遠了。

不僅因為他遠赴羅馬尼亞。

也因為他走的路,是那麼幽僻、荒涼,遠離了匆忙的人群。

求學者千千萬萬,但或許有多少人出於純粹的熱愛去探索未知。

當「內捲」成了學生的常態,當國內選擇考研升學的人越來越多。

每個人都在爭搶站上獨木橋的機會,都在用吃奶的力氣扮演一隻只在滑石上爬行的青蛙,現實也變得越來越殘酷。

於是有的人選擇留學,為的只是逃離一場盲目的競爭,但要追求的也和原來沒多大區別,只是試圖尋找一條更輕鬆通往功利主義的捷徑罷了。

學生拼命提高自己的學歷,與其說追求什麼,不如說是在逃避什麼。

逃避做一個平凡人。

正是這樣一種恐懼,驅趕著我們一刻也不停歇地向前趕路,不敢真正去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或許平凡和庸碌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浪漫和理想主義是我們不敢去奔赴的流星。

但我們仍然抑制不住,抬頭仰望。

對那一個真實燃燒過,閃耀過的生命說:

勇敢向前走吧,別回頭,去為我們看一看沒有看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