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颶風過後,洪水尚未退去,一支救援隊乘坐搜救艇,來到一棟建築內部。
這是一間醫院,現場一片狼藉,窗玻璃碎了,地上全是垃圾,輪椅堵在過道上…
當一名救援人員推開醫院禮拜堂的木門,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
即使見慣了大場面,眼前這一慕,還是救援人員倒吸一口冷氣:幾十具屍體齊齊排列在地上,裹著白床單。有的露出一縷白髮,有的露出蒼白的手臂…

這裡剛剛經歷了一場浩劫。
因為颶風影響,這間醫院被切斷了電力和自來水。
時值酷暑8月,白天氣溫高達43℃,數千人在極端條件下,熬過了五天五夜。
五天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順利脫險…

然而,其中的45個人,變成了45具屍體。
調查小組覺得不對勁,這個死亡人數,比城市裡同等規模的醫院都要多。
而當他們深入了解這五天裡發生的事,才發現,真相比他們想象得可怕…

這是最近上線Apple TV+的美劇:
災後五日:醫者故事
Five Days at Memorial
一共8集,目前已更新到第5集,評分8.9。

劇集改編自真人真事。
2005年8月底,卡特里娜颶風席捲美國。
這是有記錄以來,登陸美國本土的第四大強大西洋颶風。這場災害造成了1800多人死亡和 1250億美元的損失。其中,新奧爾良市是重災區。

卡特里娜颶風后的新奧爾良
在颶風過後的四週年之際,美國記者雪莉·芬克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紀念醫院的致命選擇》的萬字文章。
文章切口很小,集中報道了新奧爾良紀念醫院在這場颶風來臨時發生的故事。
當時這間醫院遭受洪水浸泡、電力中斷、氣溫急升等問題,醫護人員拼盡全力拯救病患,但最終,殘酷的現實逼迫他們,做出了令人心碎的選擇…
深入的採訪、動人的細節,以及對社會話題的關注探討,令這部作品獲得了2009年普利策調查報道獎。
隨後,芬克將文章擴展為一本書。為此她做了大量細節補充,對災難期間在醫院的人、死者家屬、醫院管理人員、執法官員和倫理學家等,進行了500多次採訪。
2013年,紀實文學作品《紀念醫院裡的五天》出版。
九年之後,基於這本書改編而成的劇集《災後五日:醫者故事》,終於面世。
有網友評價:細節到位得讓人窒息,沉浸式災難大片體驗。社會不平等、人為的疏忽和乃至不受約束的暴力,被天災揭露無遺。

起初,誰也沒把這場災難太當回事。
雖然氣象臺發佈了颶風預警,但,哪個夏天不會來幾場暴風雨呢?
跟以往一樣,紀念醫院依然保持正常運作,還額外收容了來自附近街區的1200多民眾,甚至連他們帶來的貓貓狗狗都妥善安置了…
有的醫生只不過多帶了點餅乾和罐頭來上班,就被同事群嘲:要不要這麼大驚小怪?


蘇珊,54 歲的護理主任,是這次颶風指定的輪值「緊急事故指揮官」。
她樂觀地給大家打氣:我在這裡工作了幾十年,我知道,大多數風暴都只是呼嘯而過…
但意外,總是發生在不經意間…


這注定是一個不平靜的夜晚。
窗外狂風暴雨,似乎跟以往的暴風雨之夜沒有不同,但,一切又有些不同尋常…
頂樓天花板開始漏水;
窗玻璃突然爆裂;
兩棟大樓之間的連廊,拼命震顫…

有同事提醒蘇珊:醫院的部分緊急電力系統在地下室,如果雨量持續增加,洪水湧入地下室,就會斷電。
斷電,對於一間醫院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所有設備,監視器、人工呼吸機都不能用,有些病人只有死路一條。
指揮官蘇珊這才想起來,去翻查醫院的應急手冊…
然而她發現,這本長達246頁的手冊裡,有各種緊急情況的對策:電腦故障對策、內亂對策、防火對策、綁架對策、大規模傷亡對策,炸彈威脅對策…
唯獨在颶風預備對策那一欄裡,沒有任何具體的指導措施。
外面的水位只要超過1.2公尺,醫院系統就會停擺,而現在,已經超過了0.3公尺…
現在醫院裡有2000多人,200多個病患,如果雨越來越大,完全停電該怎麼辦?沒有人知道。
街道被淹時怎麼疏散?也沒有人知道…
第二天天亮前,雨停了。
所有人都在慶幸,一切都過去了,醫院似乎又經受住了一場風暴…
他們沒有想到,災難才剛剛開始。

附近的運河決堤了,河水開始倒灌…
人們這才發現,洪水不僅沒有退去,反而在上漲…

如果說颶風是天災,那接下來整個撤離營救的過程,則徹徹底底地暴露出,這更是一場人禍。
醫院沒有任何關於水災的預案,這不是偶然的。
事實上,在上次颶風后,就有員工寫過報告,向管理層提出地下室電力設備面臨的風險,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成本很高。
管理層判斷,事故發生概率不高,於是只進行了一些小改進。
這個疏忽,直接導致了,醫院在洪水倒灌數小時後,就停電了。

紀念醫院向外界發出求救資訊,但當時整個城市救援系統已經癱瘓,指揮混亂。
一方面,求救資訊要層層上報,層層審批,另一方面,消防部門只能眼巴巴地等待上級命令,無法擅自出動救人,營救效率極其低下。
海岸警衛隊的直升機、國民警衛隊的卡車、衛生部的船…都像沒頭蒼蠅一樣亂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走了不知道還來不來,什麼時候再來…



通訊中斷,所有人只能等著。
紀念醫院的情況越來越糟,斷電、斷水,氣溫飆升…
好不容易把直升機盼來了,沒有電梯,醫護人員不得不抬著病患,走過黑暗的樓梯,穿過停車場,再把他們抬到樓頂的停機坪。
每抬一個人走完全程,就需要40分鐘,每個人都熱得汗流浹背。
一些情況危急的病人開始死亡…
一些體弱的病人中暑了,為了減輕他們的痛苦,醫生開始給他們注射嗎啡。
但藥也很快不夠用了…


水和食物漸漸消耗殆盡,廁所壞了,熱得要命,病人在呻吟、哭泣,汙水到處都是,空氣中瀰漫著垃圾和糞便的氣味,彷彿人間煉獄…
這就是紀念醫院死撐的五天裡,最真實的寫照。
而這個時候,醫護人員遇到了一個重大考驗。
他們意識到,目前的營救速度,無法讓所有人脫險。
一開始,他們選擇撤離最需要救助的重症病人,但這批病人是最不容易移動的,效率太低了…
要救所有的人,就意味著,有些本可以活著離開的人會死掉。
理性告訴他們,應該優先轉移能動的病人,放棄那些本來存活希望不大的重症患者。

權衡之下,醫院開始分發「分診手環」,給認為無法拯救的病人,發放黑色手環。
也就是說,醫生到病房中轉一圈,親自決定,哪個病人可以生,哪個病人應該死。
有醫生說:一個手環就決定了誰生誰死,這是我一生中經歷的最艱難的事…
不僅如此,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做出了他們認為僅剩的、可以做的、惟一合理的事情:給情況最嚴重的患者,注射致死劑量的鎮靜劑,讓他們有尊嚴地死去。



在颶風過後的13天后,紀念醫院裡,45具腐爛的屍體被發現…
他們當中,有23人的身體裡被檢測出含有嗎啡和其他藥物。
11個月後,三名醫護人員因此鋃鐺入獄,被控二級謀殺罪。

醫生當然沒有權力決定病人的生死,但極端情況下做出的選擇,能簡單地歸為謀殺嗎?誰又有資格去審判他們?
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他們已經為拯救病患拼盡了全力…
他們頂著43℃的高溫,懷抱著幾個月大的嬰兒,抬著身形各異的病人,將他們一個個送上直升機。
他們在黑暗的夜晚,打著手電筒,奮力搶救心跳停止的病人,為逝去的生命流淚…
他們每天睡一個小時,揮汗如雨超負荷工作,同時還要備受內心的煎熬…
最後換來的,竟然是無情地指控…
這件事在美國引起了渲染大波,公眾對三人的被捕義憤填膺。
在大家看來,基層醫護承受的痛苦已經夠多了,受審的應該是災害中無能的美國政府、所有翫忽職守的官員。
終於,經過兩年的法庭論戰,陪審團接納了公眾的看法,指控撤銷了。

距離這場災難,已經過去17年之久,為什麼我們要在2022年,去看一部講述他國災難的劇集?
或許正如一位網友說的: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感的時代,人人都可以從這部劇找到一點共鳴,在災難降臨時,個體是多麼渺小無力,我們奮力向前,卻往往迎來更猛烈的風浪…
在我們的既定印象中,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是安全的地方,可當災難來臨時,最安全的地方也會停擺,治病救人的天使,也會無能為力,人類文明如此脆弱…

《醫院五日》中,有一些畫面在我腦海中,始終揮散不去。
那是,一個災民為襁褓中的孩子,搶了超市的尿不溼,卻被警察開槍打中…


那是,一個男人抱著孩子趟過齊腰的洪水,想把孩子交給醫院,卻被無情呵退,因為醫院已經容不下更多人…

那是,一名女醫生對著頭頂飛過的,時任總統布什乘坐的飛機,豎起了中指…

面對災難,我們總是期望與恐懼並存,時而無助、無奈、絕望。
但或許,記錄本身就充滿了力量。
對每一次災難的每一個細節的書寫,就是讓人逼近現場,讓你和受難者面對面,讓你近距離接觸他們的眼淚、感受他們的疼痛,聽到他們的怒吼…
而無論何時,這樣的記錄,都不會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