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本質是什麼?
電影理論家麥茨認為:觀眾觀看電影,表現了他們對錶演者的窺視,從而獲得心理滿足。
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影觀眾是這樣的「偷窺癖者」。
在弗洛伊德看來,「看」的本身就能給人們帶來無以言表的快感。
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作為弗洛伊德的忠實擁躉曾在訪談時說:
人分為兩種,一種喜歡偷窺別人,另一種喜歡把自己暴露給別人。

縱觀希區考克的電影,他無疑屬於前者。
我們時常能從其影片中發現偷窺的元素,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部「偷窺神作」——
後窗
Rear Window
導演: 希區考克
編劇: 麥可
主演: 斯圖爾特
首播: 1951-11-27(美國
燥熱難耐的夏日,熱浪席捲著紐約格林威治的住宅區。
居民們皆大敞著窗戶,以期待窗外能吹來些許微微的涼風。

男主角傑弗里斯是一名攝影記者,在一次意外中撞斷了左腿,腿上的石膏將他「畫地為牢」。
這讓喜歡冒險的他備受煎熬,百無聊賴的傑弗里斯終日裡靠看窗外的光景打發時間。

穿著性感清涼的舞蹈小姐,在家中從未停歇她的舞步;

總是在陽臺上晒日光浴的老夫婦,會把愛犬通過小籃子送到院子裡玩;

鬱郁不得志的鋼琴作曲家,聽不得收音機裡的保健品廣告;

推銷員先生時常與他久病臥床的妻子大聲爭吵,大概是在經歷「七年之癢」……

一個個小窗戶,就像是一塊塊小銀幕。
看的傑弗里斯目不暇接,饒有興致。

可保險公司派來的護工斯特拉總是嘲諷他的偷窺行為,並且埋怨他還不娶了年輕貌美的女友麗薩。
傑弗里斯並非不喜歡麗薩,而是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

彼時,對面的一個房子里正搬進來了一戶新婚的夫婦,兩人親熱不停。
傑弗里斯在一旁偷看的津津有味,被斯特拉調侃為「window shopper」,同那些在商店櫥窗前只看不買的人一樣,斯特拉一口道出了傑弗里斯內心深處對婚姻其實還是有所渴望。

斯特拉口中的完美女友麗薩,在傑弗里斯睡的迷迷糊糊半夢半醒時夢幻登場。
麗薩是一個十分浪漫的女人,為了慶祝傑弗里斯還有一週就可以拆石膏,她特意將高檔酒店的晚宴訂在家中。

在二人的對話中道出了其感情問題的所在:
傑弗里斯熱愛冒險是一個四處漂泊的浪子,而麗薩卻一直希望他能辭掉雜誌社的工作,找一個穩定的職業。
兩人最終誰也沒有妥協。

在麗薩去廚房忙碌的時候,傑弗里斯再一次的望向窗外的「銀幕」。
推銷員先生偷偷的給自己的情人打電話被妻子抓包,又大吵一架。

從1927年《房客》以來,一直熱衷於客串自己電影的希區考克在鋼琴師的家中扮演了一個修表工。

傑弗里斯在與麗薩親熱間提及了白天所看見的怪事,並推測推銷員先生是將其妻子殺害並分屍了,這讓麗薩很不滿,二人吵架間,對面的推銷員先生正在五花大綁一個箱子,而他的妻子確實消失不見了。
親眼所見這一切的麗薩不禁開始對傑弗里斯所說產生了興趣。

深夜時分,天降大雨。
睡在陽臺的養狗老夫婦被大雨淋醒,收拾被子時的手忙腳亂,讓二人起了爭執。
吵架的聲音也驚醒了傑弗里斯,抬頭望向窗外,他正好發現推銷員先生手提著一個巨大的箱子,冒雨而出,來來回回往返三次。
這一異常的舉動,勾起了傑弗里斯的好奇心。

第二天,推銷員先生家的窗戶只打開了兩扇,而臥床的妻子房間的窗戶卻緊閉著。
與此同時,老夫婦家的狗,在院子裡的花壇裡像是翻找著什麼。

推銷員先生看著樓下的狗面色凝重,傑弗里斯默默的注視著這一切,篤定其中一定有問題。

傑弗里斯掏出瞭望遠鏡,仔細觀察著推銷員先生。
只見他叫來了快遞員,寄走許多巨大的包裹。
這都加深了傑弗里斯的懷疑。

次日,傑弗里斯打電話給自己的私家偵探好友道爾。
一旁的斯特拉聽聞也產生了興趣,加入了傑弗里斯的推理小分隊。

道爾在調查了一番後到訪,對傑弗里斯所說的一切不以為然,並不覺得推銷員先生的行為有什麼異常。
調查顯示妻子只是被送回了鄉下老家,並且指出推銷員一家的房租即將到期,搬運箱子或許只搬走而已。
道爾還補充道,昨天下午三點半,推銷員先生還收到了他妻子從老家寄來的明信片。

又是一個深夜,推銷員先生一邊撥打著長途電話,一邊在翻弄妻子隨身手提包。
麗薩篤定的認為,妻子若是正常的的回家,不可能落下摯愛的手提包。

兩人將剛剛的推論轉述給道爾,而道爾卻拿出了更加確鑿的證據。
那個五花大綁的箱子被找到了,裡面只是一些推銷員妻子的衣物,與謀殺一點關係也沒有。
並且有證人證明,推銷員先生送妻子到了火車站。

兩人這才回過神來,對自己的偷窺行為進行反思。
一切似乎已經結束,推銷員先生或許真的是無辜的。

就在事情逐漸平息時,一聲慘叫打破了這一寧靜。
老夫婦家這幾日總在花園裡刨土的狗被人暗殺了,所有鄰居都探頭出來看。
唯有推銷員家中寂靜無聲,黑暗的屋內,閃爍著香菸火星。


狗是推銷員先生殺的嗎?
花壇下面究竟藏著什麼?
推銷員先生的妻子為什麼不帶手提包走?
希區考克的視聽語言構思巧妙,鏡頭的觥籌交錯間把懸疑的氣氛拉滿,故事的結局還是要留到電影中呈現。

與如今市場上大多的主流懸疑恐怖片相對照,希區考克的電影主要的構成要素是懸念以及氛圍的鋪墊和渲染。
而不是暴力、血腥、鬼怪等只為吸引人眼球的爛俗戲碼。
縱觀好萊塢電影史,乃至整個世界電影史上,希區考克以及他風格獨特的「希區考克式電影”都佔據著不可動搖的重要一頁。

《後窗》有意思之處在於,它巧妙運用電影去揭示了電影是什麼。
一直以來電影是以電影作為畫框、 以電影作為窗口兩種觀點來進行闡釋的。
傑夫的行為正是對電影的觀看機制的隱喻,它以自身為媒介並進行自我反射。

「偷窺」作為本片最為重要的主題,其中大量視點鏡頭的使用,使我們與人物的觀看界限並沒有那麼清晰。
坐在銀幕前的我們並非純粹的在客觀地審視傑夫的窺視行為,而是隨著鏡頭的切換與移動不自覺地參與其中。
美國電影理論家勞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電影敘事》裡面提出:「觀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儘管《後窗》通過一系列隱喻將影片中的人物和觀眾放置在了同樣的處境上,但如何處理偷窺所面臨的道德困境仍然是一個問題。

希區考克不僅是電影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剖析人性的大師。
《後窗》建構一套完美的敘事邏輯來激發心理層面的認同感,它不斷挑戰常態與守則,試圖探尋人心中難言的秘密。
我們同主角一道窺視,並且發自內心的希望主角的判讀是對的。

罪行的出現淨化了主體窺視慾望中不道德的一面,希區考克巧妙的揭開了潛意識的面紗,穿透銀幕的阻隔公開了觀眾心中隱而不發的慾望。
亦如現代詩人卞之琳的短詩《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