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追劇:四年了,是該戳爆這娛樂圈毒瘤

最近,一個老話題再次翻紅——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開始倍速追劇?

其實,倍速功能推出不過

其實,倍速功能推出不過四年時間,卻早已全方位地改變了許多人的追劇習慣。不少觀眾如今不開倍速反而不自在。

對此,有人喜聞樂見

對此,有人喜聞樂見,畢竟如今影視作品注水是標配。

一鍵倍速,權當脫水甩幹,省時省力。

但也有人為此擔憂

但也有人為此擔憂。

倍速之下,演技不再重要。

情節直接走流程,影視作品越來越「速食」

倍速作為時代產物,利弊其實很難蓋棺定論。

但魚叔今天想聊一聊。

倍速之下,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如今生活節奏飛快,也蔓延到休閒時間

如今生活節奏飛快,也蔓延到休閒時間。

觀影看書,本為放鬆,卻也追求起效率。

就像《脫口秀大會5》中,童漠男吐槽「幾分鐘讀完文學經典」現象。

三分鐘聽完《百年孤獨》,一分鐘解讀《霍亂時期的愛情》。

劃時代鉅著,當場輕鬆拿下。

這種著急忙慌的狀態,也體現在追劇上

這種著急忙慌的狀態,也體現在追劇上。

2倍速仍覺不夠快,5倍、10倍速,應運而生。

甚至發展出AI倍速,識別情節水分,快慢全智慧。

誠然,如今資訊爆炸,人人時間焦慮

誠然,如今資訊爆炸,人人時間焦慮。

倍速看劇,成了節約時間的貼心之選。

但倍速青年群體日益壯大的根本原因,仍在於中劇的不爭氣

眾所周知,中劇是注水重災區

眾所周知,中劇是注水重災區。

劇情拖沓,詳略不當

曾經的爆款仙俠《香蜜沉沉燼如霜》就因此引爭論。

主角錦覓與旭鳳後期一集中出場時間甚至不足一分鐘。

相關事件登上熱搜,引來群嘲。

而這並非個例
而這並非個例

而這並非個例。

《沙海》主角秦昊甚至一度在微博「申請加戲」。

對此,倍速播放已是觀眾無奈之下的軟性抵抗。

再來,如今

再來,如今中劇整體風格突出一個「慢」字

演員說臺詞,語速可疑。

打戲慢鏡頭,讓人著急。

心理活動時,人物呆滯。

反覆回憶殺,劇情還停在原地。

觀眾倍速,是人為將速度撥正。

同時,

同時,視聽語言也乏善可陳

準確精妙的構圖與神剪輯費時費力,與求速不求質的浮躁大環境格格不入。

實打實的視聽追求不被重視,反而本末倒置出笑話。

就像許多標榜大製作的特效,觀感卻十分離譜。

電視劇《十二譚》裡的人魚片段早已淪為搞笑素材。

古裝仙俠佈景千篇一律,審美疲勞。

現代劇取景則脫軌懸浮。

實習期打工人住在市中心的豪宅中,深夜emo。

說窮得只能吃糠咽菜,一定努力拼搏。

戰爭題材劇、年代劇更是離譜
戰爭題材劇、年代劇更是離譜

戰爭題材劇、年代劇更是離譜。

身穿純白襯衫、頭頂髮膠造型衝鋒陷陣,宛如兒戲。

不僅沒有細細品味的價值,反而看得堵心。

如此一來,觀劇成了「走流程」,而非欣賞。

倍速按鈕似乎給了觀眾自主選擇的機會

倍速按鈕似乎給了觀眾自主選擇的機會。

觀劇時能夠縮短冗長,跳過雷區,擠掉水分。

以此來對劇集品質進行無聲抗議。

但實際上,真的有效嗎?

但實際上,真的有效嗎?

《頭文字D》中,藤原拓海車開得越來越快。

轉而覺得生活中看東西越來越慢。

就像倍速之下,觀眾看似有所選擇

就像倍速之下,觀眾看似有所選擇。

但其實,已在不自覺間被馴化

習慣了倍速刷劇,時間感知都被重塑。

以至於現實中也覺得不夠快,恨不得給真人安上一枚倍速按鈕。

不止如此,在資訊爆炸的高速時代,人的眼球更易被簡單直白的「勁爆」場面吸引。

近年來各種快節奏爽劇備受歡迎,不乏此間原因。

而這也無法避免地導致,觀眾

而這也無法避免地導致,觀眾對於「慢」的接受度變弱

情節進展緩慢,成了許多人棄劇的一大原因。

去年,《魔戒》重映。

影史上的重磅史詩之作,竟湧入不少一星差評。

原因正是「節奏太慢,沒有高潮」。

原因正是「節奏太慢,沒有高潮」
原因正是「節奏太慢,沒有高潮」

無獨有偶,《絕命毒師》這樣的神劇,也逃不過「一集幾乎沒什麼情節」的質疑。

但,神劇之所以能夠封神,恰恰需要的就是時間。

有時間方能深入佈局,鋪陳細節,描摹角色,雕琢影像。

《絕命毒師》看似慢熱、勸退的第一集,實則已經埋下多重線索。

第三季第十集乍一看更是「廢篇」。

一整集只幹了一件事,打蒼蠅

可就是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狼狽狀態,讓我們完全沉浸於老白日漸扭曲偏執的內心。

層出不窮的解讀,也印證了這一集的妙處。

同樣,衍生劇《風騷律師》也無意迎合大眾期待中的看點。

反而去打磨那些觀眾並不熟悉的小角色,豐富著「毒師宇宙」的可信度。

視聽語言上的構思之高明,更是超越了許多電影。

而這一切精妙之處,在一味追求節奏快、情節爽的趨勢之下,都變成了「非必要」。

播放速度加快後,劇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將匆匆劃過。

經典如《武林外傳》,在倍速年代也難逃加速命運。

眾所周知,《武林外傳》的嚼勁兒並不在搞笑故事本身。

而是由演員表演和臺詞本文共築起的寓言性和江湖味。

就像飛賊柳星雨,坑蒙拐騙劣跡斑斑。

就像飛賊柳星雨,坑蒙拐騙劣跡斑斑

卻在編造一個謊言的過程中被李大嘴的純粹所感動。

兩人分別前,大嘴送出自己作為廚子最貴重的玄鐵菜刀給對方作紀念。

而柳星雨的「回禮」是一輪月亮。

她覺得自己的東西不乾淨,而月亮是她心底最珍貴的念想。

情感剋制含蓄,卻成了許多觀眾心底的意難平。

但此間情誼與所有的曖昧縫隙在加速後都會被擠壓。

感受故事餘味的時間被縮短。

劇集被壓縮成一塊名為「故事會」的餅乾。

連同演員表演、臺詞聲調都變得失真。

靜水深流的演技被抹平,套路化表演大行其道。

難過明明有一萬種表現形式,但最後只剩下哇哇大哭。

倍速之下,似乎再難出經典

除了劇集本身被異化,倍速也會倒逼

除了劇集本身被異化,倍速也會倒逼製作方擺爛

默認觀眾會「自動甩幹」之後,製作方錯將後果當前因。

大方將小河灌注成海,再貼心為觀眾捕撈重點對象。

「只看TA」功能將倍速進化成切割,劇集也徹底淪為背景板。

如此看來,倍速的雙刃傷內又損外
如此看來,倍速的雙刃傷內又損外

如此看來,倍速的雙刃傷內又損外。

可觀眾真的不想慢下來嗎?

並不是。

觀眾也在反向選擇。

娛樂圈的文藝復興現象,並不僅限於內容上。

許多人選擇回看老劇時,紛紛默認原倍速。

不僅不著急,還總遺憾劇集時長太短,只好一遍遍重刷。

背後原因,恰恰反映的是觀眾需求

背後原因,恰恰反映的是觀眾需求。

就像老劇無法倍速,因為快了就會聽不清。

《鐵齒銅牙紀曉嵐》原劇角色語速已經接近倍速效果,無須額外調整。

且臺詞內容資訊量頗大,一句話能品出數種意思。

無論是紀曉嵐與和珅的鬥嘴,還是許多官場暗諷。

不僅無須倍速,還會慢速看細節。

生怕一個錯過,直接看不懂。

打戲更典型,昔日拳拳到肉出招論秒

打戲更典型,昔日拳拳到肉出招論秒。

加速之後,只剩鬼畜。

許多精品動作戲為了讓觀眾看清繁複的動作,反需故意慢放。

老劇內容豐富度厚重,但體量卻輕盈。

許多觀眾回看時總會吃驚於老劇的簡潔:

《西遊記》,25集;

《還珠格格》第一部,24集;

《上錯花轎嫁對郎》,20集;

《神探狄仁傑》,也不過30集。

如此體量和資訊量的凝結之作,已成珍稀

如此體量和資訊量的凝結之作,已成珍稀。

畢竟如今動輒五六十集的超長劇集,早已令觀眾望而生畏。

近年《愛很美味》《開端》《我在他鄉挺好的》好評如潮。

反映的也是高質量短劇的潛力。

劇方擺爛早已非明智之選,好劇旺盛的生命力與長期效益並非一錘子快錢可比。

短集數觀眾喜聞樂見,但倍速原罪不全然落在體量上。

更重要的還是自身製作品質。

正如《人世間》《覺醒年代》《都挺好》等口碑劇同樣體量不小。

但觀眾依然能夠耐心看完,成了對劇集品質的有力認可與褒獎。

另外,

另外,演員演技也只有在去掉倍速後才能真正突顯

《建國大業》中張國立一段微表情轉換情緒的演技就曾出圈。

唱票時,蔣介石本以為穩操勝券,結果卻是敗興而歸。

畫面中張國立調整的面部動作幅度微乎其微,效果卻如四兩撥千斤。

難以想象這類不動聲色之下的暗流湧動,如何能在倍速中留存。

確實,時下的一切都越來越快。

大家一邊內捲,一邊焦慮。

做什麼事都注重效率,節省時間。

可似乎早已陷入一種悖論。

逼仄生存狀態下,娛樂方式隨之異變

逼仄生存狀態下,娛樂方式隨之異變。

本想從生活中抽離,到劇中鬆一口氣。

卻發現一部劇倍速看下來,味同嚼蠟,甚至反倒更生氣。

其實,對於作用於精神的藝術方式,最需要的就是足夠的感受時間。

沒有倍速的年代裡,記憶卻留下更多。

年少時我們總會嫌電視裡的劇集太短,很快就播完。

劇中古早臺詞、橋段、乃至旋律,一記十幾年。

我們與人物同悲喜,齊嘆息

我們與人物同悲喜,齊嘆息。

不止模仿角色動作,還能背誦經典臺詞。

完全沉浸後再享受劇情餘味慢慢發酵的後坐力。

反觀如今倍速之下,還有什麼能留在記憶裡?

滑稽失真的音調,浮誇變形的表情。

以及一時快感過後便索然無味的劇情。

再無閒心登上屋頂,靜看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