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春片,我們總會想到少女意外懷孕、揮淚墮胎的狗血情節。
在不久前的北影節上,一部備受好評的挪威新片,也聚焦了一位未婚媽媽的疼痛青春。
怎麼北歐也流行這一套?
別急著下定論,接著往下看——
《忍者寶寶》

女主拉克爾,平日渾渾噩噩,邋里邋遢,出門前永遠手忙腳亂。
酗酒,嗑藥,解放天性,私生活混亂。
有多混亂?
跟好友一起報名合氣道(一種自衛術)課程,老師一邊講解,一邊時不時意味深長地瞟她幾眼。
她也直勾勾地盯著老師,越看越覺得眼熟。

直到老師說出那句「合氣道可以幫你在要臉朝下摔倒的時候扭轉局勢」時,才勾起她的一段床上記憶。

原來,這位老師正是她不久前的約炮對象……
沒記住對方的臉,只記住了對方的姿勢。
這種場合都能偶遇炮友,拉克爾的性生活之豐富可見一斑。

也因此,她長期服用避孕藥。
以至於六個多月沒來姨媽,她也完全沒在意。
直到,她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
時常腹痛,下盤漸寬,暴飲暴食,聞到鷹嘴豆泥還會犯惡心。
看這症狀,估計是懷孕了,閨蜜這樣提醒拉克爾。

她覺得搞笑,吃藥戴套雙保險,怎麼可能呢?
當看到驗孕棒上的紅槓時,拉克爾崩潰。

短暫地崩潰之後,她果斷決定將孩子打掉。
可到了醫院,做了檢查,醫生卻為難地告訴拉克爾,無法為她做人流。
原因是,她已經懷孕六個半月……還有八週就要生了。
按照挪威的法律,只能給懷孕12周以下的做人流。
肚子沒怎麼變鼓,也沒感覺到胎動,怎麼就懷孕六個月了。
這也是片名叫做《忍者寶寶》的原因:按照拉克爾的說法,這個寶寶像忍者一樣,偷偷藏在肚子裡不做聲,等九個月後再突然出來,殺她個措手不及。

這下拉克爾才是徹底崩潰了……
她想成為宇航員,啤酒釀造師,環球旅行家,護林員,插畫師。
現在的她還什麼都不是,甚至養不活自己。
最重要的是,她不想成為一名母親。

雖然不想當母親,但腹中的小生命,還是讓她無法甩手不管。
既然孩子的出生已成定局,她開始盡心盡力地為TA尋找撫養者。
拉克爾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父親。
時間線往前推六個月,一場復活節派對過後,拉克爾與三位男士發生了關係。
但有可能是孩子父親的只有一個,屌帝。
那個滿腦子黃色廢料,牆上貼著耶穌抽大麻海報的渣男海王。

當初兩人床上運動時,他堅持不戴套。
當拉克爾找上門來,想把孩子託給屌帝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慌亂地把責任推給女方,一通狡辯。
先是指責拉克爾不關注自己的月經沒有及時墮胎,又偷換概念說自己的行為得到了她的默許。
一套理直氣壯的歪理邪說把拉克爾氣得目瞪口呆。
當女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擔吃藥、上環的墮胎的風險時,屌帝這樣的男性卻連一點點自控的代價都不願付出,這樣真的大丈夫嗎?

不過,說歸說,氣歸氣,很快,屌帝便恢復炮王本性,精蟲上腦,企圖重操舊業。
拉克爾起初態度堅決,但最終還是失守了。

一個挑眉。

一個咬唇。

天雷勾地火。
兩人剛就意外懷孕的問題大吵一架,轉眼竟然又沒羞沒臊地搞在了一起……
這也是《忍者寶寶》的亮點之一。
作為一部青春輕喜劇,影片雖然嵌入了關於社會、倫理、兩性等維度的值得深思的議題,卻始終呈現出一種舉重若輕的輕鬆調性。
更是從未譴責片中角色的「不自重」,無意討論「蕩婦羞辱」「多角戀情」等常規話題,直接進入了下一個更為先鋒的層面。

把孩子交給生父撫養看來是行不通了。
拉克爾只好向收養機構求助。
自己雖不是合格的母親,但對於孩子未來家庭的選擇,拉克爾還是極其慎重的。
她有一套自己的評估標準,比如不希望領養家庭富得流油,或者擔心對方是種族主義者。

但養父母的選擇需交由機構負責,親生父母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
並且出於對隱私的保護,親生父母並不能與養父母見面。
這讓克拉爾十分擔憂,為了考察領養人是否合格,她甚至冒充養父母打入領養答疑課堂內部。

另一邊,她也向自己的姐姐米婭求助。
米婭一直想有個孩子,與男友嘗試多次,卻未能受孕。
將孩子交於知根知底的親人撫養,對於拉克爾來說,也是一個兜底也安全的選擇。
米婭思前想後,最終放棄了事業發展與交往多年的男友,準備接納這個孩子……

藉由拉克爾的畫手身份,影片中引入了表現腦內小劇場的漫畫元素。
將未出生的「忍者寶寶」具象化為卡通形象,時不時出現與拉克爾對話。
也讓我們站在孩子立場,重新審視每一種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比如當拉克爾打算把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姐姐後,忍者寶寶腦洞大開,如果親媽變成了親姨,親姨變成了親媽,但她們同時又心知肚明,那麼今後每一次的家庭聚會氛圍都會很彆扭。
孩子一定馬上會察覺出不對勁,這場「交易」遲早露餡。

之後他會陷入身份認同危機。
長大後甚至可能重蹈父親屌帝的老路,隨處啪啪啪,走腎不走心,只因為他不再信任任何人,潦草地度過餘生。
看似逗趣的言論,實則是不少人真實悲劇的寫照。

再如,當看到自己的父親浪蕩不羈的模樣,忍者寶寶再次忍不住噼裡啪啦地吐槽——
屌帝這種縱情聲色的人,以後一定會經歷中年危機,等到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屌帝一定會後知後覺父愛氾濫地跑來打擾自己的生活,哭訴都怪當初自己太年輕,做了太多不成熟的決定,現在長大了,想融入孩子的生活。
而那時,孩子又將陷入兩難的境地……
年輕時及時行樂,做事不問後果,日後卻要孩子買單。

新聞裡、影視作品中不乏這樣中年回訪舊情的例子。
由吉姆·賈木許執導的電影《破碎之花》,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男主唐·瓊納斯,一生擁有數不盡的風流韻事。
只願享受熱戀的激情,追求別樣的人生,而不願用心經營一段感情,並害怕承擔責任。
年過半百之時,孤苦蒼涼,踏上一段尋子之旅……
垂老之時才懂得愛,尋子之路演變為自省。
但有些東西已然破碎,縱使重逢,也不再完整。

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走上不靠譜父母的老路,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電影《婚姻連繫》中,丈夫貪戀激情,拋妻棄子,兒子長期活在陰影之下,最終長成了Plus版的父親。

但《忍者寶寶》以一種略顯荒誕的方式,打破了這個閉環。
屌帝,那個一開始拼命把自己撇清的渣男,聲稱自己某日受到神靈的感召,忽然提出要和拉克爾共同撫養這個孩子。
實現了從渣男到慈父的橫跳。

這裡,影片又進一步就「為人父母」這一話題亮明觀點——
一開始,良心發現的屌帝在表達自己想要撫養孩子的訴求時,表明了決心,又說了這樣一句話來作證自己的觀點:
「你見過哪個父母說自己後悔要孩子了嗎?沒有父母后悔。」
事實真的如此嗎?
女主的好友當即反駁:
「他們只是不敢承認。」

這話說出來,乍一聽有些離經叛道。
但,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那些被社會環境裹挾著接受父母身份、生而不教,或是粗暴對待孩子的男女,似乎也不在少數。
反觀拉克爾,雖然在一開始便明確了與母職割席的決定,卻不曾喪失作為人最基本的責任心與同理心。
得知懷孕後,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畸形,她戒菸戒酒,為了給孩子一個儘可能光明的未來,四處奔波找領養,不是以母親的身份,而是她把腹中胎兒,當作一個生命去善待。

「忍者寶寶」出生後,拉克爾嘗試著與她相處了幾天,卻最終印證了自己不適合撫養孩子的事實。
也貢獻出了全片最高光的一段臺詞。
面對屌帝共同組建家庭的邀請,拉克爾坦言:
「即使我把她抱在懷裡,看著她的臉,我腦子裡想到的還是,我不想要小孩。」

當一個女性角色面對鏡頭說出這樣的話,也許顯得驚世駭俗、自私無情,但,這樣的女性真實存在,而這樣的想法也並不是病態。
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做到及時止損,也不失為一種負責。
長輩催生時,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苦口婆心或自我安慰:
「孩子生下來你就會喜歡了。」
「等你看到TA就覺得值得了。」
「女人都要過這一關。」
可是,誰說女人就應當與母性捆綁呢?


正如在拉克爾的人生規劃中,作為女孩,她可以選擇成為任何人,也可以選擇永遠不成為母親。
除了拒絕母職的女主角,片中也展現了多元的女性形象。
在拉克爾半掙扎半和解地生下孩子,並最終放手的同時,姐姐米婭卻在思考過後決定放棄事業發展與伴侶,只為領養孩子。
這些都是她們自己的選擇,他人無可指摘。
偉大的母愛固然值得歌頌,「冷漠」的自愛,也不是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