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紫瓊喜提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越來越多的幕後故事,也被挖出。
其中討論熱度最高的一個訊息,是「成龍曾經辭演《媽的多重宇宙》」。


但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這才讓創作者思考電影更多的可能性,成全了楊紫瓊。

電影上映後叫好又叫座,成龍也給楊紫瓊賀電。
楊紫瓊藉此大方「感謝」成龍的「不演之恩」。
調侃對方「這是你的損失」。


得知這一幕後訊息後,許多人開始想象。
如果主角是成龍,電影又會是怎樣一番局面。
有人慶幸,也有人遺憾。
更有人說,楊紫瓊是撿漏成龍才拿到奧斯卡。


魚叔覺得,楊紫瓊拿獎確實時也運也。
而成全這份命運的,並不是成龍。
真正值得感謝的,另有其人。
到底是誰?
且聽魚叔慢慢說來。

說起來,楊紫瓊打女事業的轉折點,確實與成龍有關。
1992年,《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上映。
這部「成龍動作片」,是楊紫瓊結束三年婚姻復出後的第一部作品。
該片在香港甚至國際範圍內都拿到了相當亮眼的票房成績。
楊紫瓊也藉此一躍成為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但,機會並不與成功直接掛鉤。
抓住機會,靠得是不要命的拼勁。
楊紫瓊在電影裡上演騎摩托飛火車等一系列極限操作,差點為此送命。
正因如此,楊紫瓊彼時才能穩坐「香港第一打女」之位。
五年後,更是成為亞洲首位邦女郎,在《007之明日帝國》中合作皮爾斯·布魯斯南。
以一己之力刷新了邦女郎的戰鬥力,靠拳腳「打」入好萊塢。
三年之後,《臥虎藏龍》上映。
楊紫瓊飾演的俞秀蓮,在電影裡連換七樣兵器「炫技」。
電影帶著演員一起,敲開了奧斯卡的大門。
楊紫瓊一路「打」出名氣,不斷創造事業新高峰。
靠的,並不是哪次僥倖,而是一次次用實力回應幸運。
她拼盡全力站上擂臺,才贏得了被看到被選擇的機會。

但,比打出名氣更重要的,是堅持。
《媽的多重宇宙》上映時,楊紫瓊已經六十歲。
回憶拿到劇本時的情形,她便淚流滿面,認為自己終於等來了命運最大的回禮。

因為苦守堅持時刻準備,機會掉落時才能剛好在場。
換而言之,如果楊紫瓊早早收拳息影,那即便十個成龍都辭演,她也只能與《媽的多重宇宙》遙遙相望。

另一邊,楊紫瓊的勝利,其實建立在「打女」群體缺失的遺憾之上。
當選角範圍劃定為「亞裔」「動作」「女性」,再加之「影響力」。
你會發現,楊紫瓊成了《媽的多重宇宙》唯一的選擇。
且不論現狀,即便將目光朝向未來。
把動作女星當做發展方向的女明星,也是少之又少。
當我們回顧奧斯卡影后的打女之路,試問還會不會有第二個「楊紫瓊」時。
很難不跟著追問:
那些曾經的打女,都去哪了。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有一個細節被許多人忽視。
當楊紫瓊的名字響起後,背景音的一段話簡短介紹了她的演藝歷程。
稱讚她在「動作電影方面的傑出表現」。
不可否認,楊紫瓊的獎盃不僅是她個人的成功,也昭示著「打女」的勝利。

香港電影的八九十年代,是功夫片黃金期。
成龍、洪金寶、甄子丹這種頂級的功夫男星就不必多說了。
惠英紅、楊紫瓊、李賽鳳、胡慧中、楊麗菁等一眾「打女」,更是不可多得的靚麗風景線。

她們大多外形姣好,身手驚人。
在男性主導的功夫片領域裡,模糊了性別界限。
開闢出一片力與美兼顧的打女宇宙。
可惜,千禧年之後,動作女星們或轉戰或退圈。
很快四散零落,消失在觀眾視野中。
打女的消失,確實與功夫片的衰落息息相關。
但更細節處,是因為行業整體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功夫明星難做,打女更難做。
軀體磨損嚴重,還時常與死神擦肩。
像楊紫瓊這樣拼命的,更是不知有過多少次瀕死體驗。
《警察故事3》《阿金的故事》拍攝時接連發生意外,險些告別打女生涯。
在楊紫瓊婚後接棒出演《皇家師姐3》的楊麗菁,本來頂著「楊紫瓊接班人」的頭銜出道。
上演各種玩命高難度動作,敬業程度同樣令人敬佩。
但因在拍戲過程中被誤傷,一度面臨癱瘓。
休養之後只好轉戰電視劇,退出動作電影領域。

其次,便是行業環境。
雖然香港電影以功夫片出名,但電影產業依然重文輕武,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演員片酬。
打女的片酬低於同期其他類型的女演員。
即便是以打女之姿拿下第一屆金像獎影后的惠英紅也不例外。

同時,動作電影圈內部,同樣輕視動作女星。
這幾天,楊紫瓊早先提及成龍的採訪又再度翻紅。
當被問及「是成龍帶你進入動作電影圈嗎」。
楊紫瓊玩笑似的給出了相反的回答。
「事實上他就是個男性沙文主義豬。
我們是很好的朋友,這話都是當著他的面對他說的。
他總是說女人就應該呆在家裡做飯,什麼都不做,像個受害者
『除了楊紫瓊』
因為我會狠狠教訓他」

成龍的說法其實也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觀念。
動作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以男性為主導。
女性想要「打」進這個圈子,異常艱難。

即便同樣是靠拳腳掙錢,動作女星也常被視以玩票性質。
打個幾部電影,賺夠錢和名氣便嫁人做富太太。
楊紫瓊試水動作電影前接受訓練,連教練都抱著看戲姿態。
「他們看著我說,選美皇后想和男孩們打架」

拍戲過程中,對手戲演員也顧慮其女性身份,動作假模假式。
只有逼到真正出手,才能贏得尊重。

即便已經做到了香港第一打女的位置,楊紫瓊也時常被規勸:
女人還是不應該做這行
軟性輕視,還通常冠以保護之名。

除此之外,打女雖在姿態上可與動作男星抗衡。
但實際上,仍舊擺脫不了被審美的命運。
出演過《天使行動》的李賽鳳,是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動作天使」。
但也在拍戲中被要求穿低胸裝。
「導演就想我將那件衣服拉低點拉低點,我就拼命將衣服拉高點拉高點。」


雖是打女,年齡、外貌、身手,幾重審判。
行業傾軋加之性別困境,讓打女群體生存處境艱難,肯守又能守的人少之又少。
即便如此,還能出現一批驚豔打女的原因。
一是許多打女家境貧寒,從事電影已算較好的經濟來源。
二是彼時的港影圈女神輩出,神仙打架。
打女算是另闢蹊徑,拿命換前程。
正如惠英紅那句:
「當時要想出頭,要麼靠枕頭,要麼靠拳頭」

讓人遺憾的是。
這樣的光景,已是打女最好的黃金時代了。

八九十年代的打女熱並非橫空出世。
而是自先前銀幕上的「俠女」群體順延發展而來。
早在60年代,香港電影就興起了新派武俠潮。
鄭佩佩、上官靈鳳、徐楓等女星開始出現在銀幕上。
經由武俠電影宗師級導演胡金銓作品加持,火遍華語圈。
1966年,鄭佩佩主演《大醉俠》創下驚人票房。

而後,上官靈鳳主演《龍門客棧》、徐楓主演《俠女》陸續面世。
讓「俠女」群體成了銀幕上的一道別樣風景。

紀錄片《大俠胡金銓》中,提到《龍門客棧》上映時的盛況。
影院外拍起長龍,不到十天觀眾來信超出十萬封。

70年代初,嘉禾影業開闢出邵氏新武俠之外的變奏。
更多女打星被接連推出,一度走向國際。
比如茅瑛,她是李小龍之後第一個被推向西方的中國明星。
遊戲《街頭霸王》中春麗的原型人物。

茅瑛本身就有武術功底,因痛揍劫匪登上社會新聞被嘉禾相中籤約。
不僅參演了李小龍電影《龍爭虎鬥》。
主演電影《合氣道》等影片也在國際上享有極大聲譽。
茅瑛晚年隱居美國,仍有觀眾在大街上認出她,並表達想念。

但,俠女同樣受困於女性身份。
礙於時代觀念加諸給女性的枷鎖,鄭佩佩事業巔峰期退圈結婚。
等到中年婚姻事業雙雙跌入谷底,才又迴歸電影。

徐楓同樣早早退圈,婚路不順。
再婚時也因演員的身份頗受阻礙,被要求放棄電影。


同時,還有市場因素。
女性功夫片雖掀起一時熱潮,但並未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男性動作演員,仍是這一類型影片的主導。
俠女們並未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敘事得以存活,終究只有消失的命運。
如今,以楊紫瓊為座標。
往前看,是俠女隱退。
往後看,只剩一片茫然。
新千年之後,武俠、功夫、動作等電影類型的字眼逐一失效。
只有頂級動作男星仍算活躍,打女領域更是日趨空白。
女性功夫片,徹底變成了無市場、無作品、無演員的「三無類型片」。

雖然時有死灰復燃的火星冒出,但到底獨木不成林。
比如,鄭佩佩透露,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目的之一,便是集齊兩代女俠,為後來者鋪路。

可未想到,《臥虎藏龍》已是最後的光輝。
2010年,楊紫瓊主演電影《劍雨》票房慘烈。
2013年,章子怡雖又遇《一代宗師》,但江湖已變。
武俠的擂臺已經拆毀,動作片也在進入視效時代後遇冷,打女們自然也不知何去何從。

在這樣的環境裡,楊紫瓊拿獎確實稱得上奇蹟。
也正因如此,她變得不可複製。
有足夠優渥的家境,讓她得以在入行時探索大過謀生。
有足夠豐沛的自信,讓她敢於追求幸福卻又清醒地不囿於此。
有足夠堅定的熱愛與心智,數十年堅持盤桓在電影周圍。
逐一越過行業、性別、年齡、種族等鴻溝,到達新的彼岸。

電影中,楊紫瓊每次出拳時指骨都會習慣性凸出。
這是功夫者的習慣,暗藏著獨屬於打女的身份痕跡。
她承襲著幾代打女掙扎出的生機,捱過轉型尷尬期,等到獨立電影與女影人處境轉暖的柳暗花明時,才握到手中那座獎盃。
該感謝的,是這些冥冥之中已經準備好的東西。


走下領獎臺,她說
「只希望我不是最後一個,這只是開始」
那就讓我們一同期盼——
像楊紫瓊這樣各種意義上都「能打」的女演員,未來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