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了,回來了。
神劇終於回來了。
還沒開播,豆瓣就有超過3萬人標記「想看」。
剛播兩集,評分飆至9.7!
為何能有這麼高的熱度和評價?
趕緊來看看魚叔等了兩年的心頭好——
我的天才女友 第三季
L’amica geniale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天才女友》系列,只有兩個字——傳奇。
首先是傳奇的原著。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已經在近50個國家出版,擁有全球超過1000萬的讀者。
第四部還曾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接著是傳奇的作者。
原著作者埃萊娜·費蘭特,21世紀最受歡迎的義大利作家。
2011年,「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卷出版後,「費蘭特熱」在全球指數級蔓延。
不論是廣大讀者,還是學術界、新聞界,都對她不吝讚譽。

同時,她也是最神秘的作家。
「埃萊娜·費蘭特」其實是個筆名。
1992年以來,作者堅持匿名創作,拒絕公開露面。
身份未知,性別未知,真名未知。
在作者看來——
「書寫出來之後,就不需要作者了。」

另外,就是這部由HBO出品的傳奇劇集。
《我的天才女友》這個劇名,取自於「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書名。
(另外三部分別是《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
IMDB評分8.6,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6%。

豆瓣分數更是屢創新高。
第一季9.3,第二季9.5。

第三季剛播兩集,漲到9.7。

《我的天才女友》的故事,發生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貧民社區。
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女孩——埃萊娜和莉拉,奇蹟般成為了好友。
她們在成長路上,像兩根彼此纏繞的藤蔓,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
共同對抗著人生中看不見的壓迫,以及挑戰。

原著中,最為人稱道的,首先是其對女性友誼真實而細膩的刻畫。
劇集也同樣遵循此道。
不論是選角、文字、還是表演,都十分令人驚豔。

埃萊娜,門房的女兒。
她的性格,如同她一頭柔順的金髮,乖巧靦腆。
學校裡,她努力滿足老師的期望,認真學習。
和人相處時,也溫柔順從,十分討人喜歡。
實際上,她又是茫然的,不自信的。

跛腳母親對她的打壓,使她一直缺乏理想的「女性楷模」。
但一個女孩的出現,讓她看到了光——
莉拉,鞋匠的女兒。

莉拉的家境,比埃萊娜還要窮困很多。
她天資聰穎,一年級就自學會了心算和寫字。
雖然年紀小,卻誰都不怕,撿起石子就和欺負她的高年級男孩對打。

最讓埃萊娜著迷的,是
莉拉骨子裡的堅定、勇敢。
莉拉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近乎狂熱地去追求。
小學畢業時,她爭著吵著要上初中。
即使爸爸把她從窗戶扔出去,也絕不鬆口。

但貧窮就像是一根藤,纏住了莉拉的腳脖。
即使她天才如此,還是不得已,輟學了。
埃萊娜則得到了繼續學業的機會。
兩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而友誼和競爭,卻並未結束。

莉拉輟學後,埃萊娜似乎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致。
直到她發現莉拉利用街區圖書館自學時,才突然有了危機感。
於是開始努力,終於在期末拿到了全優。

這種競爭,還蔓延到了少女事無鉅細的青春。
誰先初潮,誰先談男友。
就連莉拉結婚當晚,埃萊娜都要拉著男友去荒地,只為跟上好友的步伐。

莉拉是埃萊娜的映象,是她理想中的彼岸。
埃萊娜以莉拉的思維,為自己的思維。
以莉拉的慾望,為自己的慾望。
追逐好友的過程,也是她逐漸構建自我的過程。

然而,《我的天才女友》的母題,還有另外一重——逃離。
逃離她們的出生地,那不勒斯貧民街區。

因為在這裡,暴力無處不在。
語言是暴力的。
人們交流時各種粗鄙的髒話,父母對孩子們的謾罵,還有女人爭風吃醋時的歇斯底里。

肢體是暴力的。
丈夫打妻子,父親打子女,在這裡天經地義。
女人們甚至成為這種暴力的簇擁。
而富人對窮人的欺侮,更是常態。

最讓人不安的,是性的暴力。
有錢人家的兒子,把窮人家的女孩,強行拉上車,實施性暴力。
但圍觀群眾沒人敢說什麼。
甚至還有女孩認為,這是一種榮幸。

莉拉和埃萊娜,在這混亂的街區度過了童年。
她們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被暴力裹挾。
而是勇敢的選擇了反抗。

莉拉的反抗,一如她本人,是熱烈而狂放的。
當初追求學業,受到父親的阻攔,她轉而偷偷自學。
在鞋鋪打雜時,她也沒閒著,設計出了輕便結實的新型鞋履。
街區裡的兩個富人家族,因此都對鞋鋪生意起了興趣,想要入股投資。

同時,這兩大家族的兒子,都瘋狂愛上了莉拉。
其中一個,居然以性命威脅。
莉拉為了擺脫他,也為了鞋鋪生意,果斷選擇了另外一個人。

富有恩愛的丈夫,蒸蒸日上的生意,看起來她似乎逃離成功了。
但誰知道,結婚當天,丈夫就把她親手製的皮鞋送給了另一個家族,就為了生意來往。
同時,丈夫繼承了他父親的暴戾。
只要莉拉有一點不順他意,就是一頓打罵。

莉拉這才發現,她的哥哥和爸爸,本質上和她丈夫,和那個混蛋,都是同一類人。
他們腦子裡只有一件事,成為有錢人,更有錢的人。

在他們眼裡,女人是工具,是東西,隨時可以犧牲來換取更大利益。
只要讓她們穿得漂漂亮亮,生個孩子,當個無條件服從的附庸就可以了。

金錢至上的婚姻,註定是失敗的。
莉拉轉而追求婚外的愛情。
她與文雅博學的尼諾瘋狂相戀,二人後來私奔。
但尼諾找工作連連失利,對她也越發刻薄,最終還是離開了。

後來,莉拉又懷了孕。
於是,她重新回到有錢的丈夫身邊。
決定專心做一個家庭主婦,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

丈夫其實也早就有了婚外情。
並且回家越來越晚,這讓她覺得岌岌可危。
她倒是不在乎丈夫的愛,她怕的,是失去養育孩子所需要的房子和錢。

直到丈夫的情人懷孕,找上家門。
莉拉留下個字條,便帶著孩子去了遠方。

她再次逃離了。
她的反抗,從來都是這樣毫不遲疑。
但也彷彿一把利刃,一團巨火,在撕毀對方的同時,也把自己折磨得遍體鱗傷。

與她相比,埃萊娜的反抗,則顯得更為被動。
從小,埃萊娜就迷戀莉拉。
小學時,莉拉曾經說「我要讀書,這樣就能寫書賺錢」。
這句話在她心裡埋下了種子,讓她不自覺地把讀書與金錢畫上了等號。

埃萊娜在莉拉的競爭和幫助中,一路上了高中,且成績優異。
但聽聞莉拉即將結婚時,她對學習也失去了動力。
既然自己也會嫁給當磚瓦工的男友,那還學習做什麼呢。

然而,在好友婚禮當天,埃萊娜就已經看清:
嫁給街區的男性,不是出口,而是墳墓。
她第一次萌生了強烈的慾望。
她想要逃離這個街區,逃離那不勒斯,逃離這個粗鄙的世界。

埃萊娜童年的暗戀對象——尼諾,則讓她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尼諾也在那不勒斯貧民窟長大,後來搬走。
埃萊娜在高中和他重逢時才發現,他已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他成績好,文筆好,而且思想深刻,不懼權威,與街區的其他人完全不同。

埃萊娜的愛戀重燃了起來。
她也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似乎只有擁有知識,才能免於莉拉遭受的那種暴力。
於是,她決心要像尼諾那樣提高見識,努力讀書,以贏得他的尊重。

但是,尼諾和莉拉的婚外情,徹底打碎了她追逐的映象。
她迫切地想要遠離那不勒斯混亂的一切,想要為自己而活。
她決心去比薩讀大學。

在大城市比薩,埃萊娜認識了出身上流的男友。
男友給他買衣服,帶她旅行,讓她開闊了眼界。

但男友退學離開後,光環退卻,她再次被打回了原型。
她與大城市的聯結被切斷,又成了那個來自貧民窟的外鄉人。

埃萊娜又想起了尼諾的女友,一個大學教授的女兒。
她意識到,自己和那個女孩之間,天然存在一個鴻溝。
不論她有多少知識和金錢,都無法彌補。
那就是階級。

不久後,埃萊娜偶遇了一個同校同學。
這人出身於義大利精英階層,地位顯赫;同時為人正派,學識豐厚。
埃萊娜儘管不那麼愛他,但還是接受了他的求婚。

至此,莉拉出走他鄉,埃萊娜完成了階級跨越。
二人真的已經逃離了,那個充滿暴力的那不勒斯貧民區麼?
這正是第三季要回答的問題。

莉拉離開後,在一個屠宰廠當工人,掙錢餬口。
但她發現自己面臨的暴力,一點都不比之前少。
工廠主對工人的剝削是無窮盡的。
莉拉每天累死累活,只能拿一點工資。

同時,男工人公然對她講黃色笑話,還趁機揩油。
工廠主更是私下裡對她進行性侵犯。

可工廠主不知怎麼,欠了大家族的高利貸。
大家族兄弟來了,並對她出言不遜。
莉拉氣憤地衝上去,但瘦弱的她怎麼是對手。

莉拉當即脫下工作服,辭職離開了。
她顫抖著奔到海邊,對著空氣拳打腳踢,歇斯底里。
「滾!你走開!幫幫我!」

黑色的海,黑色的風,黑色的烏雲。
莉拉的逃離,再次失敗了。
一股看不見的壓力,彷彿在無限擴張,無邊無界。
令人窒息,可又無從反抗。

那麼埃萊娜呢。
埃萊娜出版了一部小說。
老古董評論家們,以權威和理性為權杖,認為這些小情小愛不具有任何價值。
而許多男人也因為小說中的「過火描寫」,默認埃萊娜就是放蕩的。
一個擁有藝術造詣的畫家,還企圖與她強行發生性關係。

同時,埃萊娜也偶然間發現了白月光尼諾的真面目。
他憑藉自己大學教授的頭銜,英俊的外貌,不凡的談吐,與眾多女孩在一起。
在她們有了孩子後,又拋棄了她們。

至於讓她成功完成階級跨越的婚姻,一個鏡頭已經暗示了其結局。
在男友拿出戒指時,她表面上接受,還主動親了男友。
但想象中,她卻被人卡住了脖子,被逼著帶上了戒指。

這個強迫者是誰,是父母,是男友麼?
不,是社會規則這個「大他者」。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第四部的封面上有這麼一句話:
「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埃萊娜歸順了社會規則,認為階級跨越幫她實現了逃離。
但很快她便會發現,這仍然是徒勞。
她,一個貧民窟出身的女孩,在精英階層裡,仍然只能被看做「一朵別在紐扣上的花」。
埃萊娜的婚後生活仍然是悲劇的。
她的自我,仍然會被丈夫傾軋,被階級侵略。

第三季的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女性主義浪潮正在席捲全球。
可喜的是,埃萊娜顯然已經萌芽了這種意識。
尼諾在她面前提起莉拉時說:
「莉拉有問題,腦子和身體都是,性方面也是。」

埃萊娜聽到這,已經開始思考:
「憑什麼是他來說:你有問題,你還可以呢」

這才是第三季的主旨。
暴力,不會因地域、階級、人的轉變而消失。
它只不過換了一批人,換了一種形式存在。
而權力從來只能主動爭取,無法被動讓渡。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這樣一段名言: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
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埃萊娜無疑是幸運的。
她在莉拉的推動下,從未停止鬥爭。
莉拉的優秀,鞭策著她前進;莉拉的失敗,則免於她墮落。
而她們的友情,則是荒原裡的火炬,是鬥爭時的號角。
也讓我們在其中凝視自己,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生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