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這世上,不會有粉絲希望自己偶像出演的電影票房大撲。
黃子華的粉絲,是例外。他們看到黃子華演爛片、虧錢,甚至會落井下石地暗爽。
「好了好了,做完影帝夢了吧,把錢揮霍光了吧,可以回來做棟篤笑了嗎?」
烏鴉承認,我就是這種粉。自從2018年看他在紅館做完最後一場棟篤笑《金盆啷口》,我一直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希望他反悔,再回這個舞臺。結果,等來的是一部又一部爛片…


拍爛片也行,撲街了就會回來專心做棟篤笑啊…
然而,這次大家失望了…
黃先生這部首次擔當主演,登上院線的電影《還是覺得你最好》,竟然意外地,能看!
還是覺得你最好


老實說,剛看到黃子華有新片要上的時候,我內心毫無波瀾,甚至翻了個白眼。
片名,一開始叫《飯戲攻心》,除了粵語區群眾懂諧音梗之外,這個片名真是,記了八百遍都沒有記住。
可能片方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引進內地時,改名為《還是覺得你最好》。
雖然出自張學友的名曲,但怎麼看,都像是那些趁火打劫的垃圾國產愛情片。
再看陣容,兩眼一黑。
鄧麗欣,除了《金都》之外,這幾年參演的電影,豆瓣均分不超過5分;

《金都》
張繼聰,發揮時好時壞,最出圈還是2017年的TVB劇《誇世代》;

《誇世代》
王菀之,上次《乜代宗師》我記得也有你。我謝謝你,好好唱歌不好嗎?

《乜代宗師》
預告片很爛。
什麼「弟弟的新女友居然是我的前任,被迫在同一屋簷下生活」,這麼狗血的橋段,真的不會尷尬嗎?
集齊爛片元素,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一臉撲相。
本著助養黃子華的精神,買了票,可能因為預期太低,看完全片竟然覺得,還挺好看的。
上網一查,評分8.1(現在已經降到7.9)。
這年頭,還有幾部港片能上8分?
這多少有點離譜,我嚴重懷疑,大家心態跟我差不多,做好了看4分爛片的心理建設,進去看了個7分的電影,手一鬆,老子就要打五星!

為免劇透太多,簡單說說這部電影的優缺點吧。
最大的優點,是很好笑。
推薦給粵語區觀眾、港片愛好者,但非粵語區慎看,會有一些港圈文化梗看不懂。
另外,這部電影有著濃烈的舞台劇質感。
在商業電影越來越追求大場面、逼真特效的大環境下,居然還有這樣的電影,就侷限在一間房子裡,一張飯桌上,聚焦在一個家庭,六個人身上。

各懷心事的三兄弟和他們的女友,吃著飯,說著言不由衷、含沙射影的臺詞…
餐桌維繫了這個家,但看似和諧的觥籌交錯之下,暗流湧動,一頓飯接著一頓飯,矛盾卻逐漸升級…
劇本紮實,故事反套路,反刻板印象,反高潮…
臺詞密集卻不枯燥,金句含量高,文字梗、標點梗、筆畫梗、疊字梗,一個接一個,非常過癮。


讓人驚喜的是,是兩位馬來西亞演員,林明禎和廖子妤。
林明禎的散裝粵語,和黃子華的塑膠普通話,已是全片重大笑點,而不僅僅於此,在這個搞笑故事裡,竟然還有個令人淚目的溫情片段。
在這個片段裡,林明禎貢獻了精彩的表演。
廖子妤,今年香港金像獎,憑藉《梅豔芳》中梅愛芳一角,奪得最佳女配。雖然在這部電影中只有驚鴻一瞥,但那一記摸頭殺,絕對令你難忘。

至於電影的缺點,也很明顯。
鄧麗欣和王菀之的演技,只能說勉強及格。
特別是作為大哥的前任、二哥的現任,鄧麗欣這個重要角色,完全沒有表現出情感的複雜性。


另外,整部作品格局小,尺度小,很輕,它就是週末讓人放鬆的小品,無法承載更多的內涵。
這不是烏鴉挑剔,畢竟,這可是黃子華喜劇啊。
如果要對標他過往的喜劇經典,比如棟篤笑,比如《男親女愛》,那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還是覺得你最好》的導演兼編劇是陳詠燊,在港片的黃金年代出過不少爆款:《新紮師妹》《河東獅吼》《常在我心》…
嚴格來說,這一部不算是「黃子華作品」,他並未參與劇本製作。但片中大哥這個角色,莫名與黃子華氣質貼合。
被弟弟綠了,還要強顏歡笑,強行挽尊,這種戲碼,不知為何,特別適合他。
真·自帶冤種氣質。
事實上,辛酸、尷尬、咬牙堅持,一直都是黃子華演藝生涯的標籤。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樣衰。
黃子華曾自嘲:我知道我不帥,我只是耐看。
因為不夠帥,從小就做冤種。
他在棟篤笑裡說,以前小夥伴一起玩演戲,演「捉姦戲」,他永遠都是演姦夫淫婦裡,淫婦的老公…

上世紀80年代,黃子華想當演員,有人直白地對他說:你當不了,因為你不夠帥。
他覺得委屈:長得不帥關我屁事啊,你去問我爸媽啊!

後來他為許冠文寫劇本,把自己想象成男主角,寫了一部《神算》。結果毫無懸念的,導演選了黎明當主角,他只做了個滑稽的跑龍套。
沒辦法,那是1992年啊,他的顏值怎麼幹得過92年的黎明?


後來,終於有人找他拍了,但大部分都不是他想拍的戲。
比如,鬼片,於是他合作過最多的女演員,是羅蘭姐。
比如,山寨電影,周星馳要拍《少林足球》,就有人找他拍《武當籃球》,還要比周星馳那部早上映。

黃子華參演的恐怖片
還有些老闆直接對他說:華仔、偉仔,就幫我拍「這些」電影,你呢,就幫我拍「那些」電影。
他推了很多戲,多到比接的戲還多,但還是擋不住票房連連撲街,香港媒體叫他:票房毒藥。


內地上映過《霹靂火》《呆佬拜壽》裡,黃子華都有份出演,但大家只記得成龍和劉青雲
有影評人說:黃子華濫拍!
他不服氣:我十幾年就拍那麼幾部電影,這也叫濫?
後來他決定,自編自導自演一部戲。他說:我有個夢想,就是死都要死在自己手上!
終於,《一蚊雞(一塊錢)保鏢》上映,票房又撲街,他「得償所願」。
多年後,他在棟篤笑上自嘲:其實我也挺厲害的,起個片名都能成功預測票房。


後來,他終於靠棟篤笑贏得了名聲與口碑,在電視劇裡當起了主演,但演的角色,依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男主角。
TVB大熱劇集《男親女愛》,他演一枚廢柴。
阿樂,官方蓋章的評價是:”核突佬之中的禽獸珍藏版”「除了不上進、猥瑣、鹹溼、好賭、BT(bad taste)、口賤之外,都算是一個好男人」。


《男親女愛》劇照
誰能想到,多年之後,他成了當今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動的社畜們的網際網路嘴替,表情包傳得全網都是。




《棟篤神探》裡,終於演到了一個足智多謀的警探,卻身體奇差,跑幾步,就喘得上氣不接下氣。
人家英雄救美,靠武力出擊,他救美,只能靠扮女人,犧牲色相。
最意難平的是,結局還因為抓賊跑太猛,掛了…
不少觀眾因此打電話到TVB和各大報館投訴,最後TVB只好補拍了一個完美結局。

但或許,這種冤種氣質,就是黃子華喜劇的魅力。
他看得到普通人的摸爬滾打,因為他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只不過,那些傷痛與掙扎,最終全部化為一個個自嘲的笑話,雲淡風輕。
在喜劇的外衣之下,他講的是眾生皆苦,人生諸多坎坷,那麼難捱,怎麼辦?
那就用一個個笑話去消解,去自我安慰,不然,怎能堅持得下去…

他的金句,句句扎心,又句句治癒。
他說:老闆發工資給你,一半讓你工作,另一半是讓你受氣的。
他說:人類的終極理想,是不勞而獲。

他說:「我好中意返工啊」,你說不是鬼上身,怎麼講得出?
他說:上班,最希望的就是明天刮颱風!掛8號風球了,大家開心得打了通宵麻將,結果凌晨時分,颱風刮偏了,警報撤了,班還是要上…
他說:你戴勞力士,很有幽默感啊,有誰靠勞力賺錢的,可以戴得起勞力士呢?

他宣傳《還是覺得你最好》時,說:我試過一家人吃飯,還沒動筷子,就已經吵起來,最後不歡而散…所以能坐在一起吃飯,說明還可以溝通。
聽完這段,你竟然覺得,電影裡的雞飛狗跳,算不了什麼…
看他衰,發現原來還有人這麼衰,我整個人都好了,更覺得自家的平靜生活簡直太幸福了。
或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看到他倒楣,觀眾笑了,從而釋懷了、放鬆了、治癒了。
正應了《子華說》那首歌裡唱的:這世界,被人笑,令人笑,是頭等善事…玩幽默去拯救這眾生,將苦水飲到喜悅…

坊間對黃子華有個稱呼:子華神。
因為他的梗夠絕,好笑、深刻、殘酷,也因為他靠幽默救贖世人,功德無量。
但「神」不好當。
眾所周知,他最出名的棟篤笑,28年間做了14場個人秀,每次都要提前一年寫劇本,不抄網路段子,也沒有內容創作團隊,全憑一個人,天天對著天花板想破腦袋。
他形容這就像打擂臺,太辛苦,怕觀眾不買賬,又時不時要被媒體寫:黃子華江郎才盡了。

觀眾對他也真的很挑剔。
棟篤笑現場,當面懟,叫「回水(退票)」,是家常便飯…
他拍爛片,粉絲齊齊去豆瓣給他打一星,嘲笑他賣樓拍片,就拍出個這玩意兒,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
還有人用黃子華的梗點評:為什麼可以做得這麼差?再看下一部,啊,原來可以更差!

挑剔,是因為他上過頂峰,對他有期待。
因為我們都記得,黃子華從來不僅僅是搞笑。

曾經,他寧可逆著大眾輿論的方向,也要說一些刺耳的真心話。
早在2009年,他就敢為「豔照門」受害者「平反」:你們偷看了人家的東西,還要人家出來道歉,有沒有禮貌?難道不是應該你們說聲謝謝嗎?

曾經,他為女演員的困境發聲:
女演員不再青春年少,就只能演一些媽媽戲,彷彿從來沒有中間階段。
苑瓊丹以前和我演過情侶,後來,她在《男親女愛》裡演了我的姑姐,再過幾年,不知道是不是要演…
但大家別忘了,她是比我年紀小的!

左一:黃子華 右一:苑瓊丹
曾經,他提老百姓表達對政府的訴求:
香港一位高官說,在他的有生之年,香港的失業率都不會怎麼下降的。按說,也不難解決的,幹掉他!縮短他的有生之年!
香港特首要連任很簡單,自己一個人不帶保鏢,走進一個很大的屋邨,還能走出來,就連任了!
他總是矛頭向上,不怕得罪權貴,諷刺過高官、調侃過首富,同時,也為同性戀、性工作者、低收入人群發聲,爭取權益…

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不太寬容的時代裡,能說的已經不多了…
但他現在,依然想要讓大家笑一笑。
疫情時代,生活艱難,新聞糟心,娛樂多麼重要,又那麼稀缺。
那點滴的快樂,點滴的甜,那一個個治癒美好的瞬間,支撐我們繼續前行。
《還是覺得你最好》裡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覺得可以看作是他的寫照:那個拼命想讓每一個人都快樂的人,才是那個最不快樂的。
要讓人笑,真的太不容易了…

前陣子,香港金像獎頒獎禮上,黃子華為自己的偶像,一代喜劇大師許冠文,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他笑言;能夠頒發終身成就獎給許冠文,這個就是我的終身成就獎。
他評價許冠文的一段話,充滿了人文關懷:
七八十年代,人們沒錢去旅行,想要娛樂,就去影院看一次許冠文。
那時候都說香港很繁榮,但只有許冠文,看到貧苦大眾,打工仔艱難的一面。
普通人的日常裡,付出半斤的力氣,想要拿回八兩的回報,很難很難,有時,回報只有一兩、二兩、四兩…
許冠文的成就在於,令無論大人小孩,都能一次又一次在那一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感受到,原來付出半斤,是有十八兩的。

這何嘗不是黃子華自己做喜劇的目標追求?
讓觀眾在光影明滅之間,笑著度過一段時光,走出影院時,感到快樂滿足,重拾擁抱現實生活的勇氣。
一部喜劇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算是成功。
拍夠爛片的子華神,再接再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