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過這麼帶勁的電影。城市街區,群眾暴亂,雙方荷槍實彈。
火光,哭喊。
撕心裂肺。
短短十一分鐘的開場排程。
就足以幫它預定一個年度十佳電影場景。
更有趣的是。
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小眾狠片,還以女神為名——
雅典娜 Athena

評分:7.3 / 10
導演:羅曼·加夫拉斯 Romain Gavras
上映:2022-09-02
片長:1 小時 39 分鍾
演員陣容
達利·本薩拉赫 Dali Benssalah、薩米·蘇萊曼 Sami Slimane、安東尼·巴容 Anthony Bajon、瓦薩尼·恩巴雷克 Ouassini Embarek、亞歷克西斯·曼蒂 Alexis Manenti、比拉內·巴 Birane Ba、 Iless Hachi、尤尼斯·本巴基 Younès Benbakki
雅典娜 Athena 電影簡介
第79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金獅獎的種子選手,後勁很足。
爛番茄新鮮度83%,分數從6.9到7.2一路飆升,分數還在漲。
甚至被封為流媒體的「最驚險」。


導演羅曼·加夫拉斯來頭不小。
是拍攝過《焦點新聞》《大失蹤》等政治驚悚片的名導科斯塔·加夫拉斯的兒子,家學淵源。
編劇拉吉·利,更是2019年講述法國巴黎暴亂的電影《悲慘世界》的導演。


△ 上《Z》,下《悲慘世界》
看到片頭,以及這些元素,大概就能猜出《雅典娜》要講什麼。
法國,族群衝突,群眾運動。
暴亂與鎮壓,以及,社會撕裂。
看起來都是新聞裡西方世界習以為常的東西?
不,當視角慢慢轉進到個人,當傷口鮮血淋漓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那些被暴力裹挾的聲音、被槍托碾碎的訴求,在讓我們隔岸觀火的同時,帶來一絲絲的觸動——
當社會撕裂,傷口為何難以癒合?
電影《雅典娜》(Athena) 劇情
01
法國,雅典娜街區,少數族裔的廉租社區。
這裡因為有大量底層新移民,宗教和族群問題複雜,是城市的灰色地帶。
毒品、槍支、暴力、犯罪肆虐,也讓它成為了警方重點管控的地區。
但積壓的火藥桶,一點星火就能引燃。
事發於一段視訊:
一個叫易迪爾的13歲的小男孩,被三個警察虐打後扔在地上,在痛苦中死去。
點燃了當地積累已久的民怨:
不僅僅是因為警察手段的暴虐,更是因為,這是兩個月內,警察的第三次暴力執法事件。
但《雅典娜》的開場,卻用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
作為警方發言人的阿卜(達利·本薩拉赫 飾)穿過警察局,走向外面等候的記者群。
此時攝影機牢牢鎖定在他的臉上,空氣裡瀰漫著劍拔弩張的火藥味。
阿卜是阿爾及利亞裔,三代從軍,自己也是反恐戰爭英雄。
但導演狠辣的設定是,被虐死的易迪爾,是他最小的弟弟。
作為軍人和警察,他必須站在政府一邊。
但作為親人,他又必須承受傷痛和質疑。

而當他正在剋制著憤怒,悲傷地表達哀思、承諾警方會徹底調查時。
人群裡還有一雙冰冷的眼睛。
小卡(薩米·斯利曼 飾),阿卜的弟弟,易迪爾的三哥。
咬牙切齒。

溢出雙眼的,是對警方行徑的麻木和不信任。
他不相信警察的承諾,因為他們會像過去一樣花費幾個月出具毫無意義的調查報告,然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恨的,是兄長在助紂為虐。
他要的,是警方交出施暴三個警察,並親自「審判」。
在發佈會還沒結束。
就用一枚投向警局的燃燒瓶,點燃了這場精心策劃的暴亂。
在開場長達11分鐘的鏡頭裡。
小卡帶領抗議者衝進警察局,破箱奪槍;開警車離開,在公路上在機車縱隊裡高舉法蘭西旗幟;最後回陣地,群情激奮的人們穿上了足球俱樂部的衣服,充當制服。
阿卜試圖規勸,無濟於事。
情況越來越失控。
亡童、警察、毒販、軍人……人人都瀕臨瘋子的狀態。
雅典娜,也逐漸被打造成了一座堡壘。
樓下的警察肆意噴灑辣椒水、放淚彈;
樓上的小卡帶領起義的民眾往下扔大傢俱、放煙花。
你來我往,人心惶惶。
夜晚,一切變得更加瘋狂。
警察踩著雲梯圍攻雅典娜,猶如古希臘時期,斯巴達對雅典圍城戰。
民眾用煙花反擊,五顏六色的焰火照得整個雅典娜亮如白晝。
警察用盾牌抵擋,猶如古希臘、古羅馬戰場的盾牌陣。
披頭散髮、敞衣露乳的小卡,猶如殺紅了眼的一國之王。
尤其是,當警察也開始上裝備,加砝碼,採取更嚴酷的手段的時候。
小卡的應對,不是停下。
而是——
那就抓一個警察為人質,逼對方認錯就範。


當極端的情緒被放縱,必然會引匯出更極端的結果。
人心思亂的結果。
必然是衝突,流血和更多的悲劇。
02
在現代社會了,原始的武力抗爭、街頭巷戰,還會出現嗎?
《雅典娜》就展現了古老命題和現代背景交融的一副史詩圖卷。
哪怕在現在。
人們需要反抗時,依然形單影隻。
而群眾展現出來的面目,也一如既往地幼稚與天真。
他們自詡為「軍隊」,在打一場「正義之戰」。
可槍是搶來的,「制服」是偷來的,對講機是拼裝的。
他們眼裡「為了公平的暴力」,依然是打砸搶燒。
尤其是,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更顯現了社會的複雜與參差——
有人受不了,從小看著長到大的孩子,轉瞬間成了無法無天的流氓。
有人因為沒法忍這沒日沒夜的吵鬧,轉而反對他們。
有人在「戰爭」的推搡中負傷,最後還要依靠警方派人救治。

對社區裡的穆斯林而言,他們是狂野的「獅子幼崽」,是一群禍亂之源,憑著年輕力壯,隨時用撬棍毆打他們,粗魯野蠻。

甚至連往日支持小卡的毒品商人、同母異父的哥哥,也因為街區暴動,生意難做,轉而反對小卡。

這還只是社區的民眾,對於參與暴亂的人來說。
這份幼稚更加露骨。
一些無所事事的青年,出於對戰爭和暴力的遊戲化想象,拿到了警察的防彈服,他們想的不是怎麼自我保護。
而是帶有一種玩樂性質,想試試這衣服是不是真的能「防彈」。
於是,向同伴開槍——
有人「趁火打劫」,小偷小摸的、藉機牟利的、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數。



事情開始起了變化。
「戰爭」開始變質,和過往的任何一次都一樣。
最具有諷刺的是這個設計。
年輕的小杰(安東尼·巴蓉 飾),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孩的父親。
他在去鎮壓的車上,還摳著女兒早上剛給他手指上塗的藍色指甲油。

但當夜晚,他在雅典娜落單的時候。
不敢開槍的他,被暴徒一腳踢趴下, 大家群起而攻,發洩著對警察曠日以來的不滿。
小卡看著他,臉上卻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相似的情況看似發生倒轉。
但不變的是。
對於群體的不滿,最終只被傾洩在最脆弱、無助個體身上。
阿卜孤身入險境,想帶走防暴隊員小杰。
阿卜和小卡對談時,他想用弟弟死而無法復生、可憐的母親不能再失去更多兒子挽回小卡。
最後以小卡對他的一口痰、他抽小卡一巴掌告一段落。
當阿卜帶著小杰逃出「雅典娜」,被小卡帶著人追捕時。
一道鐵門,隔開了警與民,隔開了兄和弟。
更隔開了任何溝通、談判的可能。
憤怒的火苗被助長,暴力的基因在發酵。
因為哥哥不願把小杰交給他,小卡來了一場自殺式襲擊。
悲憤而困惑的他拿著燃燒瓶,第n+1次扔向了警察——
在阿卜面前,被熊熊大火所吞沒。
而不久前,他才在電話裡安慰過內心傷痕累累的母親。
「別擔心媽媽,我很快就回家了。」
回家?
看看戰火紛飛、罪惡滿盈的雅典娜。
何以為家。
03
《雅典娜》取材於2005年法國的一次大騷亂。
3名非裔男孩為逃避警察追捕,慌不擇路,跑入一所變電站,不料卻遭到電擊。
15歲的巴努和17歲的齊亞德當場喪命,另一名男孩身受重傷,入院治療。
現實中這場騷亂持續了好幾周,號稱是1968年後法國最大的暴動,甚至被成為「內戰」。
數十名青年穿著「無辜死亡」T恤遊行,市長的哀悼,內政部長的辯解……

後果呢?
社會輿論被攪得越來越渾濁,伊斯蘭元素被強調出來,極右排外主義勢高漲,排斥移民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
此次動亂持續20天,席捲300多個城鎮,9000多輛汽車被焚燬,一些倉庫、學校、報社、體育館、幼稚園、學生宿舍、地下車庫等被付之一炬,幾百名警察、無辜平民、記者、消防員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歐元。
死去的孩子只是導火索,這是長期壓迫帶來的反抗。
但對少數族裔來說,就像《悲慘世界》呈現的那樣。
「如果只有發洩怒火才能換來傾聽呢?」

那麼怒火將無法避免。
可真實情況是,從第一枚燃燒瓶投擲出去的瞬間。
有色族裔的「受害者」困境就悄然改變。
戰爭中的無差別傷害,是不分「敵我」的。
對此,電影《雅典娜》儘量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很冷靜地呈現這種亂象。
當小卡開著搶來的警車回到雅典娜社區時。
迎面而來不是歡呼,而是砸碎車玻璃的啤酒瓶——
他們被同伴誤認了。
而警察小杰在雅典娜社區吃到的第一個槍子,也並非來自少數族裔。
而是在阿卜帶他出逃時,想拉著他「投奔」警方。
被對方無差別的槍林彈雨射中了腿。
更極端的是,阿卜這位戰爭英雄,在這場騷亂中接連失去了兩個弟弟。
他的情緒瀕臨崩潰,甚至不惜對同母異父的大哥拳腳相加。
一個對法國忠誠的捍衛者,搖身一變成為了暴亂者的領袖。

甚至退伍的糊塗老人塞巴斯蒂安,在白天還在戰爭中戴著耳機為死去的易迪爾悼念。
晚上,穿著軍裝的他就成了安排大家安放炸藥的劊子手。
「戰爭」對人的異化,就在於此。
但這又不是真正的戰爭,而是某種脫韁的恐懼,偏見與極端情緒的複合體。
可真正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這一幕:
那個背後暴力執法的「警員」,片中他脫下警服,露出了頸後的紋身。
暴露出,他是為了攪渾水的極端右翼分子。
也就是「假警察」。

這個戲劇性轉折的新聞,其實在暴亂中期就已經被新聞播報了。
可小卡的反應呢?
他關掉了電視。
不相信,還是不願相信?
他看向死去弟弟的生前陽光微笑的照片。
瞳孔顫動,鼻翼聳動,嘴角微微抽動,最後留下一滴清淚。
可他痛苦、懷念、不捨的情緒很快被對講機裡警察即將到來的訊息沖淡。
恢復了冷漠、憤怒的戰鬥狀態。
雅典娜 (Athena) 影評
這就是《雅典娜》這部電影最讓人嘆惋的地方。
那些渴望被聽到,被重視,被公平對待的美好初衷,那些上天所賦予人類的善良,正義,勇氣等美好品質。
只能通過暴力,流血,才能「被看見」,「獲得伸張」。
這是屬於全體社會的悲劇。
當憤怒的慣性無限地放大了情緒。
他們所追求的真相也早已被矇蔽在塵煙裡。
正如影片預告片結尾赫拉克利特的話:
與憤怒作鬥爭是很難的。
因為每一次復仇,都是以靈魂為代價換來的。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輕易被情緒俘虜,不要成為憤怒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