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韓劇是什麼呢?
當然是網飛出品的這部《D.P.逃兵通緝令》了。
這部劇自從八月底上線,就火速躍居為收視率第一;目前據說已經在籌備續集。
而在豆瓣,本劇的評分也一路升到9.2分。

憑什麼拿到這麼高的分數?
四個字就能回答:韓國軍營。
沒錯,雖然韓國的現實題材作品,一向以大膽著稱,但這部《D.P.逃兵通緝令》的尺度,還是驚到我了。
因為這部劇所揭露的,正是韓國軍隊的霸凌問題。

長期以來,韓國軍隊都以各種臭名昭著的醜聞著稱。
2005年,一名遭到虐待的陸軍士兵殺害了8名士兵,網上曝光近百名韓國士兵裸體受訓的照片。
2011年,一名下士殺害了四名海軍陸戰隊士兵。
2014年,韓國軍隊虐兵導致傷亡達到了頂峰,一名姓尹的士兵在被毆打時因食物堵住氣管而死,生前遍體鱗傷的照片被曝光到網上;一名姓林的兵長在部隊瘋狂掃射,導致5人死亡,9人受傷。
這兩件事震驚全韓國,引發了巨大的國際討論,陸軍參謀長也因此而引咎辭職。
當年的韓國軍隊人權中心表示,該案「說明了軍隊把受害者變成施虐者,讓這種根深蒂固的邪惡暴力機制代代相傳。」

但經歷了一番轟動,此後的韓國軍營,是否就改革了呢?
2020年,韓國軍隊人權中心再一次曝光了海陸軍戰隊性暴力事件,其中細節仍然令人髮指:
一名新兵只是因為沒有經過兵長的允許關上了窗戶,就受到了三位老兵長達六個月的、接近性拷問水平的折磨。
所以,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D.P.逃兵通緝令》能在韓國能引起這麼大的共鳴和反響。
不僅引發全網熱議,最近甚至有不少Youtube韓國博主,站出來分享了關於服兵役的親身經歷。
因為,這部劇的確拍出了這個國家的「痛點」。


《D.P.逃兵通緝令》的背景,恰好就被設定在了2014年。
劇情改編自熱門同名漫畫,漫畫作者本人就曾在憲兵DP單位服役,故事裡多多少少都有真實事件的影子。
而製作上更是力求還原,據說演員走進和軍營佈置一模一樣的片場時,也感到脊背發涼。

劇中對於軍隊霸凌的揭露,同樣是層層深入的。
這部劇一共六集。一開始,你看到的只是耀武揚威的老兵,對新兵的羞辱、責打、體罰。
但隨著劇情深入,這些霸凌超出了體罰的範疇,它變得更加赤裸、暴力和駭人聽聞。
最終,我們將看到軍隊對一個人徹底的異化和泯滅。

男主角丁海寅是之前主演過一系列高分戀愛劇的人氣男演員。
而這一次,恭喜你,又見到了一位韓國小生的漂亮轉型。
他在劇中扮演的是一個二等兵安俊浩。性格沉默,家境平凡,為人溫和、正直,但也有自己的稜角。
最重要的是,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沒有任何背景、光環,卻還想做個好人。這樣的「好人」,在軍隊才最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代入他的視角,我們立刻能夠感受到軍營的窒息和壓迫感。
第一集一上來,一個老兵對他說:我就是看不慣你這張臉。
接著狠狠地將他往牆上撞。
牆上分明有一顆尖銳的釘子,撞上去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
但,對方就是故意的。


而丁海寅的表演也足夠令人信服。
他所扮演的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二等兵,再加上身處於困境,全劇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面無表情的。
換一個人可能真會演成面癱,但他卻表現出了一種很矛盾的氣質:
他本人給人的感覺,應該是溫和,沉穩,可靠。
但他的眼神裡,始終有種無聲的反抗。


他也經歷了一個異化的過程。
一度想過墮落、想過同流合汙:這時候的他,蹲在地上抽菸,眼神裡有種小混混般的吊兒郎當和痞氣。

而他的表演高光時刻,無疑出現在了第一集的結尾:
忍耐一整集之後,他終於將拳頭對準了自己的前輩。
起先,他的神情因憤怒而扭曲。

但接下來,他開始眼含熱淚——他感到悲傷,悔恨,甚至於震痛。

再接著,他看到了幻覺:他在揍的人,竟然變成了他自己。而那個「自己」,也對他露出了邪惡的笑容。

因為他知道,他也曾經軟弱,不作為。
所以他明明是受害者,卻也成為了暴行的共犯。
他最該打、最想打的人,是他自己。
看完整部劇之後,回頭再來看第一集的結尾,你更會驚歎《D.P.》的構思之精妙。
原來主角的困局,他的命運,在最開始就已經道盡了。
很多韓劇開篇驚豔,中後期顯得拉垮,《D.P.》並沒有這個問題。故事講到最後,仍然非常驚豔,甚至形成一個草蛇灰線的完美閉環。既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當然,坦白來說,看完第一集,其實會有種黑暗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不過,這部劇之所以收視率能這麼高,不單因為題材大膽,也因為在內容的呈現上,它不單只是「沉重」的。
很快主角安俊浩就交了大運。
D.P緝捕組的中士無意中發現了他的能力,將他吸納成組員。

這個特殊的單位,專門負責抓捕軍隊裡的逃兵。
這樣一來,他就不必整天待在軍營裡,被老兵霸凌,反而可以經常外出執行任務,公費抓捕逃兵。
更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個看似紀律散漫、其實既幽默又靠譜的組長韓浩烈。
兩人一張一弛,合作默契,一路插科打諢。

這樣一來,從第二集開始,劇情反而變得輕盈、明快,類似於單元劇一樣,結合了雙男主、動作與輕喜劇的元素。
也完全能從中感受到製作的精良。
第二集,他們去澡堂過夜、去遊戲廳抓人。

又從狹窄昏暗的遊戲廳裡,窺見了高速發展的城市一景。

第三集,他們坐著觀光巴士來到了釜山。

在頂樓打鬥時,從貧民窟的屋頂望出去,也能見到璀璨的城市星光。

階級的隱喻無處不在。
但最妙的還是最後一集,主角們在廢棄的地道里,展開了最絕望的困獸之鬥。
地道的牆上還寫著碩大的意識形態標語,明明是當年為了抵抗朝鮮而挖的地道,現在卻成了軍隊內自相殘殺的溫床——不過,說到底,也都是自相殘殺。
地道這個場景被用到了極致:逼仄的廢墟,詭譎的燈泡,黃土、塑膠布、建築材料、長長的安全梯……
張力拉滿,看到這裡只能屏息。



這也正是《D.P.》的厲害之處。
它的核心是一個無比沉重的題材。
但故事的外殼,卻仍然具有商業片式的明快節奏,也依然帶給觀眾一種美劇式的爽快觀感。
重與輕、虐與爽的平衡,這部劇展現出了教科書級別的功力。

在後面的單元劇情節裡,每集抓一個逃兵,每個人當逃兵的原因都不太一樣。
將它們拼在一起,就是最真實、最傷痕累累的軍隊生活。
大多數人之所以會逃,當然都是因為受到了暴力與霸凌。
他們像安俊浩一樣,是看起來老實、溫厚的好人,活在軍隊生物鏈的底層,被欺負到了極致,不得不逃。

當然,也有少數情況:有人不願意過清苦的軍營生活,耽於享樂,懶得回去。
有人在軍營之外,有無法放下的家庭與牽掛,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只可惜在韓國,人人都得強制服兵役。所以他只能逃。

而越往後看,越會發現,在看似輕鬆明快的「抓逃兵」任務,仍然存在一個巨大的倫理空洞。
假如逃的人都有苦衷,還要把他們抓回來嗎?
的確,「出逃」是錯誤的,但把他們抓回來,就是正義的嗎?
連負責抓人的安俊浩,也很難說服自己。
他能夠跟他們的困境感同身受,他知道自己與大部分逃兵其實是「同類」。
但無形之中,他還是站在了同類的對立面。

明明他和這些逃兵一樣,都是軍隊秩序、服從文化和階級規則的受害者。
但加入D.P.後,他卻成了軍隊的一條「走狗」。
無論表面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真相是殘酷的:抓住的逃兵越多,他就越能討長官的歡心,也就越不用過回原本新兵的那種悽慘生活。
他在用別人的自由,來換取自己的自由。
而假如沒有D.P.,他原本也會墮入深淵,也可能會成為一個走投無路的逃兵。

寫到這裡,又會覺得這樣的道德拷問,對於安俊浩的處境來說,似乎顯得太過殘酷。
他能做什麼呢?
就算他不在D.P.,不執行抓逃兵任務,事情還是一樣有人做,多的是士兵接替他。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由他去做呢?
更何況,與其他人的異化相比,他的懦弱似乎算不上什麼。
更多時候,受害者想要讓自己活下去,不僅要變成旁觀者,更要變成施暴者。
最開始說「以後不要做欺負新兵的老兵」的人,面對下一批新兵時,又開始拳打腳踢。

在軍營裡那麼殘忍、瘋狂、堪稱毫無人性的老兵,到了退伍的那天,竟然也變得心平氣和。

只是老兵和新兵嗎?
不,軍營之外,罪惡也在每天上演。
安俊浩的上司也永遠被上司的上司所踐踏和羞辱。
安俊浩來自一個家暴的家庭,他從小看著父親毆打母親……
他生長在一個社會體系裡,強者欺凌弱者,而弱者揮刀指向更弱的人。
從軍營裡逃到軍營外,逃跑的人會被抓捕,反抗的人會被摧毀。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說到底,安俊浩不過是比其他人「幸運」一點。
不幸的是,在這樣嚴苛的環境裡,幸運也變成了一種罪過。

最終,你會發現,這正是《D.P》的可怕之處。
在這部劇裡,其實沒有極端的惡人,也沒有絕對的善人。
他們都只是夾縫裡生存的普通人。

當鏡頭逐一審視這些平凡的弱者時,無論他們是主角,還是反派,還是匆匆一瞥的龍套……
每個人都是有罪的。
幸運是有罪的,沉默是有罪的,旁觀是有罪的,逃跑是有罪的,反抗也是有罪的。
所以他們共同揹負著「平庸之惡」。

當然,和大多現實題材的韓國作品一樣,《D.P,》在最後也變成了一種憤怒與控訴。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誰該為這些受害者負責?
是軍隊,是社會,是體制。
只是,故事講到最後,仍然是冷酷的。我們都心知肚明,巨大的齒輪終將碾壓所有人。
或許,可以像安俊浩一樣,做個清醒的人。
但「清醒」也是有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