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對奔馳的愛,堪比飯圈追星。
2019年到2022年,奔馳的負面新聞有「漏油門」、「斷軸門」、「失速門」、「廣告門」……

但這些都擋不住奔馳車的爆賣。
去年奔馳在全球狂賣204.39萬臺車,其中賣給中國市場75.17萬臺,佔了1/3。
如果說國人對奔馳有什麼抗拒的地方,那麼只有一樣——奔馳電動車。

前幾天,奔馳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計劃召回223輛問題電動車。
這不是奔馳電動車第一次被召回了。
去年,奔馳一口氣召回了10104輛奔馳EQC,幾乎把賣出去的車全叫回了孃家。

不光是「召回之王」,奔馳電動車還是「降價之王」。
2021年底,奔馳EQC降幅超18萬;2022年11月,奔馳EQS最高直降23萬。每次降價兩三萬的特斯拉,頓時顯得小家子氣。
但是,召回和降價,都沒法給奔馳電動車挽尊。
因為在電動車領域,奔馳的逼格已經碎落一地。

誰能想到,買奔馳竟會被全網嘲笑?
去年10月,一名車主在特斯拉和奔馳EQC之間選擇了後者,當他在電話裡告訴特斯拉銷售自己的選擇後,對方毫不掩飾地嘲諷:「誒呀媽呀,買奔馳EQC?」然後在笑聲中掛了電話。

這名車主把這段經歷發到網上求安慰,不料又被全網群嘲。
「別說特斯拉銷售,說不定奔馳銷售都在笑你。」
「買EQC,相當於去勞力士手錶店,買了個電子錶。」

人們這麼看不上奔馳電動車,情有可原。
奔馳EQC是奔馳的首款電動車,基於奔馳燃油車的架構改造而來,俗稱「油改電」。也就是說,主體結構不變,只是把發動機、油箱等傳統動力裝置拿掉,換成了電機、電池等零部件。
偷懶的代價,就是性能和使用者體驗的全面拉胯。
外觀上,奔馳電動車呈現出肉眼可見的彆扭。
後排地板,還保留著燃油車才有的凸起。

強行塞入的電池包,還讓這款SUV的離地間隙只有144mm,和轎車差不多。

另一款電動車奔馳EQA,車身尺寸、空間軸距、底盤懸掛,連內飾裝配都與相對應的燃油車奔馳GLA的車型幾乎一致。

性能上,奔馳電動車總能輕易地被同行越級吊打。
比如奔馳最高端的電動車EQS,售價高達107.96-151.86萬,是中國市場起售價最高的純電動車型。
但是比續航,EQS最高849公里,蔚來和埃安的部分車型能幹到1000公里;比充電,EQS最大充電功率為145KW,比小鵬的480KW高壓超充樁,慢了一大截;比加速,EQS百公里加速4.4秒,被百公里加速2.1秒的特斯拉Model S Plaid吊打……

體驗上,奔馳電動車更是丟盡了豪車的臉。
2020年,一名奔馳EQC車主開著一輛行駛里程剛過8000公里的準新車,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儀表盤突然跳出紅色故障碼,車無法動彈。

聯繫4S店後,對方建議:直接更換新電機,免費。
電動車換電機,相當於燃油車換髮動機,問題相當嚴重。
此後一年,這輛奔馳EQC的三電系統全部損壞,車主只能一次次讓4S店拖車,一次次被迫接受更換。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事還不是孤例。
去年1月,68位EQC車主寫了一份聯合聲明,控訴「奔馳新能源車型EQC涉嫌大批量電機故障。」

問題頻出,所以才會有奔馳電動車的一次次召回。
這也使得奔馳電動車常年不受待見。
去年11月,奔馳EQ車型合計交付224輛;去年12月,也只有460輛。
一年的銷量,甚至比不上造車新勢力一個月的銷量。

奔馳電動車,把車主的逼格全毀了!
去年11月,一家賣不動純電車型的奧迪4S店打出標語,「奧迪也有純電新能源」,「也有」兩字,盡顯卑微。

今年1月,一家寶馬4S店為了賣電動車,製作海報和競爭對手「撕逼」。

太掉價了。
在燃油車時代,傳統豪車是身份的象徵,炙手可熱。
但在電動車領域,它們的技術和服務普遍落後,逼格體系始終沒能建立起來,給不了優越感,難以吸引目標使用者。
奔馳也是如此。
電動車的技術,除了三電系統,智慧化也是重中之重。
去年3月底,因「軟體錯誤」導致大部分尾燈被禁用,奔馳計劃在海外市場召回2021年以來售出的奔馳S級和EQS車型。
同期奔馳也在中國召回了超過6萬臺汽車,原因是「軟體開發偏差」。

智慧化考驗車企的軟體開發能力,可惜這並不是奔馳的優勢所在。
奔馳EQA,一臺定價32萬的電動車,只搭載了L1級智慧駕駛輔助系統。所謂的智慧化,只是用手機APP實現對電動車的遠端開門、充電、監控等基礎功能。
哪怕是奔馳EQS,貴為百萬豪車,也只有L2級輔助駕駛,智慧化水平被蔚小理甩出十萬八千里。

奔馳EQS的UI
不僅不靠譜,奔馳的智慧化還走上了離譜的道路。
去年11月,奔馳為北美使用者推出「性能解鎖」服務,車主每年需要花1200美元,來獲得車子的全部性能潛力。比如,訂閱該服務後,車主的奔馳電動車就能在百公里加速方面,快上0.8到1.0秒。
還有「後輪轉向系統」的解鎖服務,車主每年交4998元訂閱該服務後,就能讓自己的奔馳電動車的後輪轉向角度從最大4.5°變到最大10°,使轉彎直徑縮小到10米。

不少人表示,功能式的軟體訂閱制可以理解,但硬體訂閱解鎖太不要臉了。
這樣下去,「以後是不是踩剎車也要付費?」
此外,技術不佔優勢的奔馳電動車,服務也望不到同行的尾燈。
連最基礎的補能服務,奔馳電動車都乏善可陳。
特斯拉有超充網路,蔚來有換電站體系,其他高端品牌也基本佈局了專屬充電樁,反觀奔馳,還沒有打造一套專屬的補能網路,主要依賴第三方提供。
試想一下:一名車主花50萬購買奔馳電動車,還要和中低端電動車一起排隊搶公共充電樁,是何心情?
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沒逼格的奔馳豪車車主。

他也可能成為「人傻錢多」的典型。
因為奔馳電動車的實力很普通,定價卻很自信,在降價前普遍高於同系列燃油車,比如奔馳EQS比奔馳S級就高出了13萬餘元。
不過,如此定價也形成了奔馳電動車的獨特優勢。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不坑窮人。

被小弟們吊打的奔馳,早就沒了任性的資本
奔馳在中國有個奇怪現象:維權很多,銷量很爆。
有西安女車主坐奔馳引擎蓋上維權,也有車主給奔馳車貼滿尿不溼,抗議新車漏油,還有的車主剛開出4S店15分鐘,輪子掉了……

奔馳銷量卻屹立不倒。2015年後,中國一直是奔馳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但是,時代變了。
2022年5月11日,歐盟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要求歐盟地區到2035年徹底禁止銷售燃油車。
奔馳早就有準備,2019年就宣佈未來幾年會投入超100億歐元。
2021年,奔馳還將此前的「電動為先」轉變為「全面電動」,計劃在2030年實現全面電動化。

準備充分的奔馳,為何還大大落後?
表面上看,是因為奔馳在用燃油車思維做電動車。
比如,同行們宣傳三電系統、智慧化、自動駕駛。奔馳宣傳的主要賣點則是「豪華舒適」,其次才是電動車。

更深層的原因是,奔馳內耗嚴重,導致動作變形。
其實奔馳很早就接觸了電動車。
2009年,奔馳投資特斯拉5000萬美元(佔股9.1%)。馬斯克說,如果不是奔馳這筆資金,特斯拉可能已經倒閉。
2010年,奔馳又和比亞迪合作成立高端電動品牌「騰勢」。

奔馳一早就抓住了和特斯拉、比亞迪的合作風口,後來卻都錯過了……
燃油車的現實利益,讓奔馳難以割捨,內部糾結。
2017年,奔馳財務副總裁就公開宣稱,在發展早期,電動車的利潤可能只有燃油車的一半。
所以奔馳電動車在銷售中,往往也不受重視。
美國曾有汽車媒體人去加州最大的經銷商處購買B級電動車,但經銷商的答覆是:「沒貨,你還是選一輛燃油車吧。」後來,有貨了,但這位記者仍沒有接到經銷商的電話。在記者報道之後,很多讀者表示有過同樣的遭遇。

燃油車這棵搖錢樹不倒,奔馳電動車就始終要面臨複雜的內部博弈。
問題是,如果等到燃油車賣不動的那天再全力以赴,黃花菜都涼了。
相比之下,去年比亞迪就宣佈停止燃油車整車生產,成為全球首家停燃的企業,轉型得十分堅決,還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有人說:「奔馳電動車最大的優勢可能在於它是一輛奔馳。」
但是在技術和服務落後的情況下,奔馳電動車與燃油車相比,品牌力有云泥之別。
所以,奔馳電動車沒資格任性,沒資格高貴。
它需要多琢磨價效比,少貪圖品牌溢價。
否則,奔馳電動車喪失逼格,將不只是盛世危機,也可能是帝國覆滅的開始。
參考資料:
遠川汽車評論.《BBA電動車,怎麼在中國活成了段子》
CarWave.《半年召回三次,奔馳EQC車主欲哭無淚》
勵石汽車.《曾拯救特斯拉的奔馳汽車,需要自救》
車叫獸.《奔馳電動車,怎麼「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