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一週,美國的「白領裁員潮」洶湧而來。
發生了什麼呢?
前段時間,馬斯克收購了Twitter,當即就開除了一大批高管,並暗示可能會裁員75%!

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公司的換血。
但沒想到,這只是美國白領們噩夢的縮影。
最近幾個月,Netflix、英特爾、Meta、Google……等一家又一家美國科技公司宣佈裁員。
不是小裁,是狠裁!
Facebook的母公司Meta,直接裁員1.1萬名員工!連蘋果和亞馬遜都凍結了招聘。
據美國舊金山科技行業裁員統計網站預計,今年的美國科技行業可能已經有10萬人失業,而且裁員潮還會繼續!
這是因為,隨著美聯儲的不斷加息,股市的回調,很多公司開始撐不住了。
就以Facebook來說,使用者增長率已經大不如以前,廣告收入也在不斷減少,沒有辦法,只能裁員。

其實同樣的現象,中國也有。
前段時間,網上就熱議國內網際網路的裁員潮。
在騰訊20週年的關口上,因為股價和業績都紛紛下滑,CEO劉熾平表示,在未來一年的時間裡,有10%不再勝任的管理幹部要退下。
東哥前兩年更是高呼:「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為什麼每逢經濟波動,最受傷的總是這些從事新興行業的中產?


在過去很多年,我們很多人總以進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為榮,並且這些行業的工資也確實要高出業內平均水平不少。
很多人把這籠統地理解為「吃了時代的紅利」,卻忘了紅利也是容易吐出來的。
過去十來年,網際網路行業是當之無愧的經濟一哥。
在獲取融資,登陸資本市場的前中期,這些企業跑馬圈地,通過加薪、薪酬績效激勵,拓展新項目,招聘了大量的白領為之服務。
這些白領重度加班、壓力巨大、競爭激烈。當然,工資也很讓人羨慕。

於是乎,貸款買房、買車、消費也就成了多數白領的選擇。
畢竟,現實的高工資給了他們很高的收入預期。
可一旦新型科技市場趨於飽和,進入存量競爭的時候,這些高工資的人就是負擔。
首先,因為當一家企業發展到100人以上時,老闆的想法就很難徹底貫徹執行了。
很多大公司,如柯達、諾基亞轉型失敗,並非不清楚戰略方向,而是「尾大不掉」,調不了頭。
不砍掉一些人員不足以轉型換戰略。
更何況公司創業成功後,「兄弟們」也老了,學習進取心在衰退;家庭上的孩子教育、家庭事務也越來越繁重,難以堅持「996」。

而且與剛入職時相比,同樣數額的加薪,同等級別的晉升,激勵效果沒有那麼大。
與其花成本養著,不如直接砍掉。
這就是資本的無情。
不過,那些風口背後的傳統行業,或者低工資勞動者,就不會受太多影響。
比如許多藍領行業仍然存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鄭州的富士康現在甚至還在高薪招聘臨時工。
從事服務業的也是如此,雖然在疫情中,商店、餐館和酒店的員工是主要失業人群。
但一旦未來放開口子,他們很快會重返勞動力崗位。

很多時候,職場、投資場、行業興衰和大自然的現象總是可以聯繫起來——潮水來得快,退得也快。
對於很多目前在網際網路、新能源行業的高薪職業人而言,必須要居安思危。
因為中層、中年與中產,具有相當的重合度。
一般來說,一位35歲左右的職場「中年」,處於公司中層,在城市定居,已婚,有小孩,貸款買房,有車代步。
看起來,過得很體面了,他們日常自認為是「中產階級」。

可一旦遇到行業危機,最先窮的就是這些人。
和富人相比,沒有充足的資金面對風險。
和窮人相比,接受不了太低的生活檔次和高強度的勞動。
即便他們擁有房產,那也只是財富的「紙牌屋」,因為房產估值再高,也很難能變現,但每個月房貸必須償還。
現在的北上廣深,不少中產每月支撐著兩三萬的房貸。
每月工資入賬,第一件事便是留扣房貸,然後才敢安排其他的消費。
如果中產,又是中年,又遭遇中層裁員,那就意味著,你幾乎丟失了生存權。

就拿1990年的日本地產泡沫危機來說,日子好過的時候,他們自詡「一億中產社會」。平常吃吃喝喝,還看個話劇,聽個音樂會什麼的。
可一旦遭遇變故,就是瞬間赤貧,整個家庭就頹了。

所以對於眼下的不少高薪領域白領而言,在日子好過的時候,不要總是對未來有太高預期,合理控制自己的債務。
因為當經濟寒潮襲來的時候,這些人是最扛不住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