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銀行的獨特倒閉,一場風險的必然發生

錯誤可以通過監管避免,但犯錯的動機不會消失。

來源 | 晚點(ID:postlate)

採訪丨宋瑋 管藝雯 程曼祺 高洪浩

作者丨龔方毅 黃俊杰

編輯丨黃俊杰

週五(3 月 10 日)晚上,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因資不抵債,被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接管,其所有服務暫停。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案,1000 多億美元的資產等待處理。

就像之前的每一次金融危機,矽谷銀行的破產不是一場意外。回頭看,原因也不復雜。

  1. 新冠疫情期間,太多的錢湧向矽谷,其中近 2000 億美元被存進矽谷銀行。

  2. 矽谷銀行沒有管理這麼多錢的經驗,用大部分存款買了一類看似安全的金融產品。

  3. 因為利率上升,原本安全的產品發生虧損;也因為利率上升,矽谷公司融資減少,存款減少。矽谷銀行現金不足,引發客戶恐慌性擠兌,一天取走 420 億美元。銀行倒閉。

但就像之前的每一次金融危機,從矽谷銀行到金融監管機構和媒體,再到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和企業家,都沒能提前預見這場危機,直到它衝擊矽谷、波及全球。

目前美國有近半數科技創業公司在矽谷銀行開設賬戶,很多早期階段的公司把所有現金都放在裡面。一些更大的公司也被波及。美國最大機頂盒公司 Roku 約有 4.8 億美元存在矽谷銀行、佔其現金儲備約 1/4。遊戲平臺 Roblox 放了 5% 的現金(約 1.5 億美元)在矽谷銀行。

現代金融體系相互連接。相當一部分美元風險投資基金都和矽谷銀行有長期合作,他們在中國、印度、拉美等地投資的創業公司也有相當一部分在矽谷銀行開設賬戶,存放現金。

週五早晨,陳彧堃沒來由的 7 點醒來,惺忪間刷到美國矽谷銀行股價暴跌的新聞。他馬上聯繫公司財務,讓對方趕緊把公司的錢從矽谷銀行取出。

「如果這麼擠兌下去,我判斷它下一步可能就要倒閉了。」 陳彧堃是北京明日蟲洞公司的創始人,一家面向海外市場做社交產品的創業公司。

9 點,他的財務操作矽谷銀行賬戶,取款狀態一直顯示是 「pending(待定)」,很快整個系統被關閉。明日蟲洞的一部分資金存在矽谷銀行。陳彧堃預估最好的情況是自己能拿回其中的三分之二。

陳彧堃創業多年,歷經三次大波折。第一次創業終止是被大公司收購,第二次創業做的新聞資訊產品 NewsDog 被中斷,源於他和其他幾十個中國公司的應用一併被印度政府下架。這是第三次,明日蟲洞目前的經營狀況還不錯 —— 他索性徹底放鬆。週六下午,新聞鋪天蓋地,陳彧堃卻踏上了從北京開往南方的高鐵。

「暫時把這事忘了,生死有命。」他說。

絕大多數人對此毫無準備。一家 VC 的創始合夥人稱,他於週四(3 月 9 日)夜間試圖將資金從矽谷銀行轉出,最終轉出了一部分。根據《晚點 LatePost》接觸到的矽谷銀行客戶,到 9 日 23:00(舊金山當地時間早 8 點)是最後的窗口。一位創業者在 20 分鐘後發起轉賬失敗。

一家中國美元基金負責人向《晚點 LatePost》解釋說,他們週五早晨才收到訊息,但大額轉賬需要走流程,銀行關閉速度太快。一位公司創始人週五看到矽谷銀行股價暴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家銀行能破產。第二天一早,他已無法登入矽谷銀行的系統。

歷史從來不會單純倒退,人們總是在倒退中前進。根據 FDIC(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資料,2001 年至今,美國共有 561 家銀行倒閉或者接受 FDIC 救援,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機期間。

截至目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判斷矽谷銀行倒閉案不會衝擊整個金融體系。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週五表示,「完全相信銀行業監管機構會採取適當行動作出回應」,並稱監管機構 「擁有有效的工具」 來應對這種局面。

FDIC 已經接管矽谷銀行所有資產和負債,3 月 13 日起兌付所有受保險的存款。至於暫被凍結的轉賬,一家美元基金創始人在與 FDIC 通過電話後告訴《晚點 LatePost》,下週一也將解凍大部分賬戶,週二大部分存款到賬。

矽谷銀行成立整四十年,陪伴無數初創公司成長,倒閉前市值 270 億美元。其大膽的金融創新曾令它和矽谷的科技初創公司們一同加速成功。而今天它的轟然倒閉,也和整個生態的膨脹息息相關。

01獨特的銀行,遇到了獨特的問題

矽谷銀行成立於 1983 年,當時賈伯斯還沒被趕出蘋果、蓋茲也還沒做出 Windows 系統。幾位在矽谷地區做金融的牌友(Roger Smith、Bob Medearis、Bill Biggerstaff)在牌桌上決定創辦一個小銀行,專門支持科技創業公司。

矽谷創業往往是幾個人加一個點子就啟動了公司。他們能拿到風險資本投資,但燒錢速度快——按照傳統銀行的評估方式,這些公司沒有地產、設備可供抵押,不值得貸款。

矽谷銀行願意為這些初創公司開戶,併為他們量身定製了一套不依靠資產抵押的信貸評估方式。早年,如果創業公司能從惠普之類的大公司收款,就能從矽谷銀行獲得一定的貸款額度。之後矽谷銀行又開創了 「投貸聯動」 的貸款方式。創業公司募得獲得風險投資後,可以根據融資額按比例從矽谷銀行拿到貸款額度。

40 年間,從矽谷創業公司,到美元風險資本在全球投資的創業公司,相當比例都將第一個賬戶開在了矽谷銀行。很多拿過海外投資的中國創業公司也是如此。十多年前王興就在媒體溝通會上公開過美團在矽谷銀行的賬戶餘額。

矽谷銀行也以矽谷速度,從一間管理 1800 萬美元的小銀行,變成管理 2100 億美元的巨頭,40 年增長一萬多倍。

但規模大了之後,矽谷銀行依然是一家獨特的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面對不同的壓力。

傳統商業銀行,不論美國的美國銀行還是中國的招商銀行,主要靠存款與貸款的利息差賺錢。銀行用較低的利率拉來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借錢出去。它們的風險主要是貸款客戶可能還不上錢。

矽谷銀行不擔心怎麼拉存款。隨著矽谷的增長,新生創業公司源源不斷來矽谷銀行開戶;一些老客戶也成長為大公司。破產前,矽谷銀行有超過四成的儲蓄來自早期初創公司,另有兩成來自規模更大的科技公司。

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後,美聯儲將基準利率降低到 0.25% 並維持了兩年。這意味著貸款幾乎沒有成本,大筆錢流入科技行業。

矽谷銀行的存款從此前 400-500 億美元規模,跳到了接近 1900 億美元,僅 2021 年就淨流入近 900 億美元,推動其資產四年增長近 3 倍,快過金融危機前的雷曼兄弟。

錢太多成了問題,因為矽谷銀行的客戶主要從風投拿到投資款,不需要從銀行借大錢。於是矽谷銀行需要找到別的方式獲得利息。它在過去幾十年建立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股票交易、風險投資和財富管理等多元金融業務。

這些新業務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它們的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存款的增長速度。在低利率環境下,只是把錢存在聯儲準備金賬戶或者購買短期國債收益都太低了。為了提高收益,矽谷銀行用數百億美元買入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

MBS 債券將一批住房貸款打包在一起售賣,有房子作為抵押。雖然房價會波動、買房人可能還不上錢,但 MBS 不像 2008 年次貸危機時那樣加高倍槓桿,被認為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投資產品。

僅 2021 年,矽谷銀行就買入了近 800 億美元 MBS 債券。

截至 2022 年底,矽谷銀行共持有美國國債 161 億美元、MBS 債券 755 億美元、商業地產抵押貸款債券 159 億美元以及超過 80 億美元的其它各類債券。MBS 成了矽谷銀行最主要的投資所在。

而 MBS 不是一種適合迅速變賣的產品。矽谷銀行持有的 MBS 絕大多數需要在十年之後才能變現。如果趕上利率升高,提前出售會造成虧損。

一間銀行顯然應該留有充足的現金和流動資產,以免意外發生。其它商業銀行也買 MBS,但很少像矽谷銀行這樣將相當於 61% 的客戶存款都用來投資,而且還主要投資 MBS。

大量專業人士一時也難以解釋矽谷銀行管理層的選擇。一位資深二級市場人士推測資金規模超出管理層能力邊界,在過去十多年低息環境驅動下,慣性買入安全係數高且有一定回報率的 MBS,但忽視了這類產品對利率變動很敏感。

監管本可以阻止矽谷銀行為增加盈利做出如此冒險的投資。2008 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監管機構起草《巴塞爾協議 III》,決定以多項指標(LCR、NSFR)強迫銀行持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不允許商業銀行將過高比例的存款拿來買無法短期變現的金融產品。

但 2020 年 10 月,美聯儲放鬆了對非 「大型、國際化」 銀行的監督。儘管矽谷銀行一度管著近 2000 億美元,在全球各地都有客戶,但它的規模還不到 2500 億美元,被歸為 「第四檔」 金融公司,完全不受這些指標監管。

風險在過去一年快速聚集。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在過去一年快速改變,從 0.25% 增加到 4.75%。

矽谷銀行買的 MBS 債券多綁定不到 3% 的固定利率。美聯儲加息之後,這些債券變得沒有吸引力,價值縮水了。加息後,買房人還不上貸款的可能性增加,進一步壓低債券價格。2022 年底,矽谷銀行債券組合浮虧超過 175 億美元。

美聯儲此輪調整利率的幅度很大,但不論利率絕對值還是調整幅度都沒到絕無僅有的程度。

錢並沒有真的虧掉。如果矽谷銀行能等 MBS 債券到期,依然可以拿回本金和利息,沒有損失。但它等不了。

矽谷銀行絕大部分 MBS 債券到等 10 年以上才會到期。與此同時,利率變化減少了流向風投的錢,進而讓創業公司融資變難,創業公司大量提取現金用於日常經營。去年後 9 個月,矽谷銀行的存款淨流出 250 億美元。手中只有 200 億美元現金的矽谷銀行被迫低於成本價出售債券。

加息對傳統商業銀行不是壞事。加息之後,人們更願意把錢存進銀行,而銀行通過浮動利率放出的貸款也會獲得更高的收益。但矽谷銀行的存款因此快速減少、投資的產品又在貶值,在過去一年逐漸走向懸崖邊。

02

聰明人加速了泡沫的破滅

今年 1 月 18 日,矽谷銀行發佈四季報前夜,前對沖基金經理威廉·馬丁(William Martin)公開預警矽谷銀行的潛在風險:存款持續流出、貸款和投資規模擴張過快、賬面投資損失超過百億美元。

次日矽谷銀行發佈稅前盈利 3.79 億美元的四季報,CEO 格雷格·貝克(Gregory Becker)告訴參加電話會議的分析師,銀行資產負債表健康,自我感覺銀行 「顯然比前一個季度更好,因為當時不確定性更大」。

馬丁的警告被市場忽略。財報發佈次日,矽谷銀行股價大漲近 20%。

但 2 月底,矽谷銀行 CEO 貝克個人出售價值 357.8 萬美元的矽谷銀行股票。這相當於他去年收入的 1/3。他前一次出售股票還是在 2021 年。

期間矽谷銀行為了有足夠現金供客戶支取,以虧損 18 億美元的代價,出售了幾乎所有的美國國債和政府機構債券,換回近 210 億美元;同時還宣佈啟動 22.5 億美元的股權融資。3 月 8 日,這些安排以公告的形式公開。

銀行哪怕只做其中一項,基本也是宣告自己沒現金了。所以,這封旨在彰顯自身負責態度的公開信引發巨大恐慌,加劇客戶提款,令矽谷銀行陷入「缺現金 —— 客戶撤資 —— 更缺現金」的惡性循環中。

公告次日,矽谷銀行 CEO 格雷格·貝克召開緊急電話會,請矽谷的風險資本 「保持冷靜,像我們在困難時期支持你們一樣支持我們」。他在效仿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希望持有資金的領袖們通力合作,幫助整個體系度過難關。

2008 年,從前高盛 CEO 入主美國財政部的保爾森召集華爾街最大幾家銀行舉行閉門會議,以非常規的方式要求各方共擔損失,避免更大的系統性崩潰。早年日本政商界在經濟衰退期間也更默契地做了類似的事情,沒讓衰退進一步加劇。

貝克面前的危機理論上有可能被化解。事後,著名風投機構凱鵬華盈(KPCB)的團隊認為,即便以當前局勢,待矽谷銀行出清資產,儲戶不會損失。他們算了筆帳:

  • 通過近期出售資產,矽谷銀行已有約 390 億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 還有 910 億美元待收的持有至到期證券,政府擔保、容易出售,即便按 200 億美元賬面損失估算,仍能回籠 710 億美元;

  • 剩餘 740 億美元客戶貸款,需要更長時間出清,假設屆時產生 50 億美元壞賬,仍收回 690 億美元;

  • 最終,矽谷銀行有望收回 1790 億美元,比所有儲戶的存款總和(1650 億美元)依然高出 8%。

保爾森特殊位置。他既是美國財政部長,又曾掌管華爾街備受尊敬的高盛——有權力又懂業務。次貸危機牽連到整個美國金融體系,他因此得到了白宮(政府)、國會(立法)和美聯儲(金融監管)體系的全力支持,成功迫使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接受了自己的救市方案。

而貝克沒有整個美國金融體系的支持。矽谷銀行牢牢抓住科技創業市場,和更為龐大的紐約銀行業關係淡薄。各方在繁榮時不分享利益,等衰退到來自然也不會共擔風險。矽谷銀行破產前,摩根大通 「本能」 地勸說矽谷銀行的客戶將錢轉到它這裡,而不是想辦法救同行。

貝克也說服不了風險資本。這一次危機爆發時,貝克仍是舊金山聯儲董事。但矽谷崇尚商業自治、反感政府幹預。他沒有足夠的權威強迫風險投資機構全力支持自己。

任何銀行的存在都建立在信任之上。如果儲戶喪失信心,爭相提款,原本數十億美元能解決的問題可能幾百億也解決不了。搶先撤資是最安全且理智的舉動。在貝克的電話會議後,Y Combinator、Founders Fund、Coatue 等矽谷頂級投資機構建議各自投資的創業公司撤資。

危機當前,矽谷的聰明人都做了對自己最負責最有利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加速了矽谷銀行的倒閉。

就在開電話會當天,投資基金和科技公司試圖提取超過 420 億美元存款——相當於矽谷銀行 2017 年的總存款額。矽谷銀行現金結餘立刻轉負。

第二天,這家全美第 16 大銀行、矽谷內部的 「系統重要性銀行」 倒閉。如果最終的處理沒有 KPCB 預想的那麼樂觀,儲戶會承受一定比例的損失。

03

倒閉不是結束,風險仍將重複

矽谷銀行倒閉後,美國 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其全部資產,併成立一家新銀行,確保所有上了保險的存款轉入。

FDIC 成立於 90 年前,是羅斯福政府應對經濟大蕭條、為拯救銀行業設立的美國國有企業。它為美國的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提供存款保險。之後各國大多建立了類似的機制。

按照 FDIC 的規定,儲戶如果上保險,遇上銀行破產可以無條件獲得不超過 25 萬美元的賠償。但矽谷銀行的客戶幾乎全部是企業,25 萬美元只夠給 10 多個工程師發一個月的薪水。矽谷銀行總客戶存款中可能只有 11% 被保險保護。

沒有保險的部分如何賠付,需要看接下來的資產怎麼處理。

矽谷銀行的損失不會像次貸危機那麼大。2008 年,金融機構手裡的地產關聯投資一文不值,再貸款風險過大,因此即使利率為零,它們也不被允許借款。但矽谷銀行主要資產是美國國債和 MBS 等相對低風險的抵押債券。它們只是暫時貶值,沒有蒸發。只要價格合適,都能賣掉。

FDIC 稱,矽谷銀行所有網點將於 3 月 13 日(週一)重新開業,屆時儲戶可以全額取走投保存款,其餘存款則有對應的託管證明。

大量存款未獲保險也使美國監管部門有更大動力平息風波。一家美元基金告訴《晚點 LatePost》,他們從一位前任 FDIC 相關部門負責人處得知,FDIC 週六已經賣掉矽谷銀行近半資產。沒有存款保險的客戶也將在下週四前獲得 50% 存款。隨著監管部門加快處置資產,儲戶有望在未來半年內收回剩餘存款。

但另一些人對上述說法表述不樂觀,一位創業者說 「拭目以待」。

各方正評估實際影響。一家大型美元基金創始人說他們沒受什麼影響,他比較擔心小型風投和被投公司,尤其是後者。因為基金大多是根據需要請出資方打款進銀行賬戶,不會把所有募資款存進去。但很多創業公司錢都在賬上。

「比較慘的是有些年末剛結束完成融資,還沒來得及轉回國的,或者乾脆把錢留在矽谷銀行的出海企業」。一家美元基金合夥人認為,如果放在十年前,這件事對中國公司的影響會大很多。現在已 「十分有限」,因為創業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向硬科技,「VIE 架構企業佔比在過去十年變小了。錢沒取出來的 VIE 企業比例也不高。」

另一位美元基金的創始管理合夥人對《晚點 LatePost》說,矽谷銀行倒閉不一定對整個銀行體系造成致命影響,對矽谷的創業環境和運營短期會有影響,比如未來兩週能不能付工資和運營費用等。但能拿到風險投資款的公司,很多也能再借到錢週轉。

他相信這兩天整件事會有解決方案,損失應該有限,只是可惜「將來少了一個獨立的、對創投行業友好的專業銀行」

矽谷聖克拉拉市的矽谷銀行總部,矽谷常見的矮樓。圖片來自 Wikimedia

矽谷銀行在過去 40 年幫助了全球範圍幾代創業公司的成長。但當它被自己扶持的創業生態推到超出自己的管理能力資金規模,最終反倒傷害了自己一直支持的群體。

類似的,在很多地方引發過危機的銀行房貸,最初幫助了億萬工薪階層更早擁有房產,減緩了社會財富分化——1946 年的聖誕電影《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溫馨故事。但當房貸規模膨脹到不合理的規模,最終泡沫破滅,財富分化反而加劇。

這就是覆蓋全球的現代金融體系,極致有效極致複雜。即便是從業者,只要隔著一個部門,往往也只能等到危機爆發後,才能看明白風險從何而起。

矽谷銀行立業 40 年,客戶都是基金或創業公司,對金融的理解遠高於普通儲戶,它也每個季度發財報,披露資料。但從 2022 年美聯儲大幅上調利率至今的大半年裡,金融監管機構、矽谷銀行以及它的大部分客戶都沒意識到風險已經如此嚴重,直到最後關頭髮生擠兌。

這個體系不會因為又一個教訓停下。因為驅使它的不是銀行家,是一個永遠追逐增長的世界。即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人們依然要求將錢變成更多錢。當最簡單的存錢、放貸、股權投資工具不能支撐這樣的增長,金融體系作為全民慾望的執行者,就會找到新的工具,帶來超出經濟增長水平的金融回報率,也孕育著下一次災難的載體。

相關文章

動力電池的第三爭奪戰

動力電池的第三爭奪戰

一個年收入 3000 億的變數。 來源|晚點(ID:postlate) 作者丨李梓楠 編輯丨程曼祺 誰會成為第三,是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一大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