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勢而為。
來源|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作者|大師兄
編輯|小市妹
賺到近千億身家,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4年。
這是今年新晉晶片首富虞仁榮給出的答案。
01
順時借勢
科技巨頭的創始人,往往有著很好的學業背景。虞仁榮的財富傳奇,仍然是學霸的精彩故事。
1985年,19歲的虞仁榮以寧波鎮海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EE85級。
虞仁榮的同級同學中,還有兆易創新的舒清明、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格科微電子創始人趙立新等一大批晶片大佬。中國晶片行業的半壁江山,就誕生在清華的這批學生當中。
儘管學業優秀,虞仁榮並沒有選擇科研道路。本科畢業後,他先是在浪潮做了一名普通工程師,隨後去了一家香港電子元器件做銷售經理,對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格局和業務脈絡日漸熟稔。
1998年,32歲的虞仁榮辭職創業,成立北京華清昌科貿有限公司,主要代理國外的電子元器件。
作為寧波人,虞仁榮在初次創業的方向選擇上,就表現出與生俱來的市場意識和商業天賦。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先進技術,幾乎被日美等西方國家壟斷,中國企業競爭力極其孱弱,直接和國外企業競爭或者代理國內產品,顯然難有大的機會。
但是,中國的巨大市場和日益開放的國門,讓國外晶片的代理業務在國內風生水起。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全球化浪潮讓中國進出口貿易蓬勃發展,半導體產品正是我國進口最大的品類之一。
通過代理美國安森美的產品,虞仁榮賺得盆滿缽滿。到2006年,虞仁榮已經是千萬富翁,同時也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
虞仁榮顯然不滿足僅僅做分銷商。他慢慢意識到,中國經濟的總量做大以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落後的中國半導體,作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高附加值核心產業鏈,一定會成為結構轉型和國家重點扶持的方向,半導體的國產替代是未來的長期趨勢。
2007年,虞仁榮創立韋爾股份,主要業務是圍繞分立器件TVS、MOSFET、電源管理晶片等半導體設計。
半導體研發難度高,耗時長,而產品代際變化極快,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後發企業一味依靠自我研發,並不明智。
虞仁榮的營銷和整合能力在此時發揮了作用,通過併購和入股的方式,韋爾逐漸在半導體設計行業站穩腳跟。
2014年,韋爾先後收購北京北京泰合志恆科技、無錫中普微電子、武漢果核科技,進軍SoC晶片;2015年,入股無錫中普微,將業務版圖拓展至射頻晶片,設計能力迅速提高,產品線也日益豐富。
當然,併購普通晶片公司,還不能讓韋爾脫胎換骨,直到2017年上市之前,韋爾仍是一家外界眼中的「分銷商」。公司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務營收16.75億元,佔比69.9%;半導體設計營收7.21億元,佔比30.1%。
分銷為主的業務結構,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盈利能力。2017年,韋爾銷售毛利率只有20%,淨利潤只有1.37億。
彼時的虞仁榮,仍然不過是資產數億的普通富翁而已。
02
一飛沖天
真正讓虞仁榮的財富邁上新臺階的,始於韋爾2017年對北京豪威的一場驚天併購。
北京豪威大有來頭。其前身是美國老牌晶片巨頭豪威科技,2015年被中資財團收購,是全球前三大CIS(接觸式圖像傳感器)廠商,在手機、汽車、安防領域的CIS佔有率都處於市場頭部位置。
彼時,北京豪威的資產總額幾乎是韋爾股份的5倍,淨資產是其近8倍,韋爾併購豪威,無異於蛇吞象。
在虞仁榮看來,豪威是必須拿下的目標。此次併購計劃前2個月,韋爾在A股上交所上市。資本市場提供的流動性,為他增加了籌碼和底氣。
2017年9月,虞仁榮對外宣稱,已與北京豪威35位股東中的33位簽署協議,計劃購買其86%股權。
收購事宜眼看就要成功,卻遭到持股比例接近12%的豪威第一大股東珠海融鋒的強烈反對。
珠海融鋒的實際控制人張學政,也是聞泰科技的創始人。作為手機ODM巨頭,聞泰科技早有進軍半導體行業的野望。張學政當初入股北京豪威,並非簡單的財務投資,同樣有收購意圖,自然不願輕易讓與他人。
但是,轉折點還是很快出現。
豪威科技的創始人,大都出自清華,時任董事長陳大同畢業於清華無線電系,是虞仁榮學長。藉助校友之間的淵源,虞仁榮很快被委任為豪威科技的CEO,掃清了公司管理層的內部障礙;
與此同時,張學政找到了另一隻更適合的大象安世集團,決定放手北京豪威,虞仁榮終於有了新的機會。
2019年7月,這筆交易終於完成,韋爾股份以33.88元/股發行約4.43億股股份,收購北京豪威96.08%股權,由此順利駛入火熱的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
在資本市場流動性支持下,韋爾的這筆收購,幾乎不需動用上市公司一分錢現金,虞仁榮大幅稀釋自己的股份,終於拿下了自己覬覦已久的行業豪門。
韋爾收購豪威,堪稱中國產業界最成功的收購之一。
併購完成之後,韋爾的主營業務從代理銷售轉變為晶片設計,其中豪威的圖像傳感器產品佔到公司營收的67%。公司的下游客戶,多了華為、小米、奔馳、寶馬、海康威視等一大批龍頭,行業話語權和盈利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韋爾2021年營收結構,來源:同花順
2019年,豪威財務並表,韋爾的淨利潤隨後從2018年的1.45億暴增到2021年的44.47億,增長了30倍,股價在2年多的半導體大牛中上漲了近10倍之多,公司市值一度僅次於中芯國際。
經此一役,虞仁榮實現了財富的飛速躍升。2022年,韋爾創始人以950億財富,問鼎中國晶片行業首富,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32名,開始躋身頂級富豪之列。
從普通工程師到億萬富翁,虞仁榮花了27年;從億萬富翁到近千億的行業大佬,他只花了4年。
03
迴歸初心
順時借勢幫助韋爾實現了快速做大,但是虞仁榮明白,在技術驅動、快速迭代的半導體行業,企業要形成長期競爭力,一是戰略佈局一定要符合行業趨勢,二是自身必須有超群的技術實力。
2021年以來,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放緩,韋爾CIS晶片最重要的下游需求受到一定影響。今年上半年,韋爾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出現下滑,公司股價從去年高點下跌近70%,市值蒸發近2000億。很多人甚至開始質疑虞仁榮當初高溢價收購豪威,可能是一筆並不划算的買賣。
但是,虞仁榮仍然堅持把CIS晶片當成公司最重要的業務,並圍繞這條主業進行全面佈局。
事實上,他當初對豪威的青睞,不僅僅是豪威CIS業務在手機行業的市場地位,更重要的是對CIS行業未來前景的看好。在通訊技術快速迭代之下,CIS晶片的應用範圍,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除了手機等傳統行業之外,汽車智慧駕駛、無人機、AR/VR、物聯網、遠端醫療等新興行業不斷冒出,未來都會極大地提升了CIS晶片的市場需求。
以智慧駕駛為例。據國金證券研報測算,智慧駕駛推動單車搭載CIS數量,將由目前的2顆增加至2030年的11.8顆;預計到2030年全球車載CIS市場規模將達142.2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速將高達28%。
方向是前提,技術是保障。在虞仁榮的主導下,外延併購之外,內生研發成為韋爾發展的另一個驅動器。
上市以來,韋爾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急速增長,2017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只有8499萬,甚至不及行業均值1.24億,佔營收比例不到4%。到了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已高達21.1億,遠超行業均值3.77億,4年增長了20倍以上,佔營收的比例接近10%。
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達到11.56億,同比增長14.86%,佔營收比例達到10.4%。
根據同花順資料顯示,在A股的170家半導體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超過10億、且研發佔營收比例超過10%的,只有兩家公司,一家是北方華創,另一家就是韋爾股份。
高額的研發投入,帶來了豐碩的成果。韋爾推出的旗艦傳感器,已進入高端手機市場,前不久發佈的2億像素傳感器,已經追上全球最高水平。此外公司在LED閃爍抑制技術、全局曝光技術、高動態範圍圖像(HDR)技術等和其他產品領域的核心技術的積累,都為韋爾股份CIS晶片在全球汽車、安防、醫療等下游市場競爭中,具備了充分的競爭優勢。
等到全球經濟復甦帶來的新一輪半導體景氣週期,韋爾的超前佈局,仍然將為虞仁榮增添新的財富傳奇。
*免責聲明: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業家立場。
掃碼加入黑馬創業交流群
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

50+經典商業案例
200+商業大咖實戰課
幫助數萬名創業者走向成功
黑馬加速雲VIP月卡限時體驗
(掃描下圖二維碼免費領取)
↓↓↓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創業家視訊號
↓↓↓
關注黑馬傳播矩陣,get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