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最慘的造車大佬是蔚來創始人李斌。
那年蔚來虧掉112億元,新車不被看好,股價跌到1美元,來到退市邊緣,所有人都懷疑李斌走不下去了。
當時,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還在微博上支持兄弟,「堅定地走下去,就會看到曙光」。
他不會想到,2022年,自己會在比慘的路上成功接棒。

第一慘,新車被罵慘。最近小鵬的G9發佈會新車一亮相,因配置方案過於複雜,被網友痛罵「誠意不足」。
第二慘,交付量慘。9月交付量小鵬遠遠落後,主打車型P7僅交付4634臺,半年血虧44億,而理想、蔚來都穩定破萬。
第三慘,市值跌慘。小鵬的股價比年初高點縮水了2400億元,如今不及蔚來、理想的1/2。
眼看著火燒連營,何小鵬開始哭慘,「股價到了被低估的至暗時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蔚來剛撕掉「最慘」標籤,小鵬又為何倒在了同一個坑?

曾經的新能源銷冠
開了個「最打臉」的發佈會
就在去年,小鵬還是巔峰時刻。
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銷冠,被小鵬拿下,全年交付量98155輛,交付量增幅275%,兩個資料都超過同行。

那時的小鵬,被外界寄予厚望。
小鵬趁熱打鐵,預告將在今年發佈旗艦車G9。這款車,早在2017年就開始醞釀。
口號更是喊得震天響,「50萬元內最好的SUV。」

在何小鵬的宣傳裡,豪車該有的配置,G9都有:
媲美邁巴赫GLS的5D音樂座艙、不輸保時捷卡宴的鐳射雷達、XNGP全場景輔助駕駛、領先全行業的800V超快充技術……..
在發佈會上,何小鵬也不吝讚美,「G9絕對會是這個時代的標杆。」
這也充分吊起了人們的胃口。
但期待越高,結果越尷尬。
小鵬的新車在發佈會上一亮相,使用者就徹底傻了眼。

何小鵬炫耀過的那些豪車配置,到最後,全成了選裝包。
選裝包,說白了就是普通車型沒有加裝任何非標準配置,車主想要哪些功能,還得額外掏錢。
而且,小鵬推出的選配方案,也是給使用者層層出難題。
網上流傳一張 ” 闖關圖 “,即為了定上心儀的車,使用者需要闖過 ” 選性能 “、” 選續航 “、” 選智慧 ” 和 ” 加選配 ” 四個關卡。

說好的福利沒了,說好的價格也沒了。
發佈會結束,罵聲遍野,一夜之間退訂量火爆。
眼見勢頭收不住了,焦慮的何小鵬一夜無眠,第二天上午10點帶著一臉倦意,低頭認錯。「承認自己沒有做好是有必要的」。

何小鵬發表豪言壯志不過兩天,小鵬火速道歉、火速改SKU、火速改定價。
不過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不買賬。

理想CEO李想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在G9上市當天,點讚了一條微博,內容顯示近80%人認為小鵬G9定價高於預期。

一天後,李想還宣佈將原本11月發佈的L8提前發佈,等於直接把小鵬摁在地上摩擦。
連小鵬員工都是恨鐵不成鋼,「罵的真好,內部傳瘋了。」

夢想成為「中國保時捷」
卻被同行越落越遠
被罵上天之前,小鵬對G9抱有極大期待,連特斯拉都不放在眼裡。
G9一上來對標的,就是保時捷。
對標保時捷不奇怪,很多新能源車都幹過。
李斌就曾多次cue保時捷,2019年說蔚來江淮的工廠比保時捷強,今年又說蔚來在歐洲的租賃價格跟保時捷一樣很合理。

馬斯克也拿保時捷對標過,稱新款Roadster能秒掉保時捷。
馬斯克說完,市場對特斯拉充滿期待。小鵬一說要對標保時捷,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去買保時捷。

小鵬其實沒少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何小鵬曾說,「堅持每個月一次的智慧升級和迭代」。
然而現實卻不如意,不僅比不上保時捷,跟國內的同行比都越落越遠。
今年9月交付量,小鵬只有8468輛,而理想、蔚來都穩定破萬,蔚來更是破交付量新高。

事實證明,所謂的「頻繁迭代」,更像是小鵬的底氣不足。
比如小鵬在2018年重磅推出的G3,沒過兩天,就被不少車主反映停車不好開動、續航有問題等。
為了救場,小鵬僅隔幾月便推出一款改良版。
然而新G3也無法掩蓋老G3的問題。

直到一場「召回門」,小鵬汽車的病因才被徹底揭露。
2021年初,小鵬召回了13399輛G3,召回的原因是,逆變器有缺陷。

逆變器是新能源車的核心零件,直接關係汽車的速度和動力,成天嚷著升級的小鵬,連這一底層技術都沒做好。

這也是小鵬底氣不足的原因,在一些容易被忽略卻不該忽略的細節上,小鵬還是沒能足夠極致。
被召回不是最尷尬的,理想、蔚來也因為質量缺陷召回過,但論召回規模之大,還沒人比得上小鵬。
市場耐心有限,焦慮的小鵬,只能另起爐灶。2021年推出新車P5,定價只有十幾萬,相當接地氣。
小鵬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以低價換銷量。然而隨著比亞迪、廣汽在平價電動車的入局,P5的優勢越來越弱,銷量放緩。

價效比路線行不通了,何小鵬又宣佈要將小鵬「整體毛利率提升到25%以上。」
為此,小鵬推出了G9,迄今為止價格最高的車型。
然而,連小鵬自己也說不清,買它車的都是什麼人。
從G9的定價也能體現,它硬生生把價格區間拉成理想L8的兩倍,30萬到50萬都有。

這是個尷尬的價格。不選配的人,說它是「平民車」;選配的人,說它是「高端車」。
從G3到G9,產品線越來越混亂,焦慮的小鵬變來變去,哪個人群都沒打透。
相比之下,蔚來、理想的目標人群一直很清晰:中產群體,而且各有特色。
蔚來,走的是高端科技感,一些細節像極了特斯拉。
理想,走的是豪華配置風,就是要解決使用者「里程焦慮」。
原本打的是親民牌,到最後,小鵬卻誰也討好不了。

「硬核」的小鵬,路走錯了?
雖然暫時被同行拉開差距,但其實小鵬一直是最硬核的一個造車新勢力。
從誕生之初起,它給外界的印象就是死磕技術。
這個印象的由來,也跟當時的環境有關。
2014年,特斯拉宣佈開放自己的專利,一年之後,蔚來、小鵬等隨後紛紛成立。
時間點如此緊密,一度被人質疑:中國的新能源車成立,還是靠抄外國作業。

其中以小鵬處境最為危急,因為它還深陷「程式碼門」:2019年,特斯拉對小鵬一員工提起訴訟,罪名是竊取特斯拉程式碼。
小鵬則哭慘,稱特斯拉是霸凌,自己一直被騷擾。
光賣慘肯定不夠,為了徹底打消外界質疑,小鵬喊出「做更懂中國的智慧汽車」口號。

它的創始團隊陣容豪華,集結了華南理工的造車朋友圈:有背景、有錢、有技術。
就連概念,也處處透露著死磕技術的豪氣。
小鵬直接甩出「全球首個可量產的自主泊車系統」、「國內唯一一家全棧自研自動駕駛」等獨家概念,表示自己跟特斯拉、跟國內同行都不一樣。
當時新能源車還是新事物,小鵬牢牢地把握了科技發燒友的情緒價值。
不少發燒友跟著喊口號,「衝這情懷,只買小鵬。」

為什麼如今發燒友都被「策反」了?
表面上,是新能源汽車的概念越來越不新鮮。
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這兩年快速提升,2020年之前不足5%,今年最新的市場滲透率已超過25%。
這也說明,電動汽車現在的核心使用者已不是「發燒友」,而是大眾使用者。
但鍋不能全讓大環境背,從第一梯隊明顯掉隊,還是小鵬自身出了問題。
何小鵬在採訪中承認,「造車的每一天都有點焦慮,特別是現在這麼卷的市場。」

這兩年,蔚來,理想吃下高端市場,比亞迪拿下大眾市場,小鵬的危機感越來越強。
靠什麼逆襲對手?小鵬只能喊出「全球充電最快」、「輔助駕駛」等口號來博得關注。

但是,小鵬太急於亮出「技術」牌,反而沒時間在「接地氣」下功夫了。
就拿一直炫耀的800V高壓快充來說,想要實現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搭配小鵬的S4超快充樁。
然而目前在全國,S4超快充樁不到30根,想普及,顯然還是個漫長的過程。

對於數萬車主來說,800V更像是個傳說,看不見、摸不著。
再比如小鵬引以為傲的鐳射雷達,今年升級成雙智慧固態,「180°水平視角覆蓋範圍,提供極致體驗」。
然而位置卻放在了車燈下方,有車主反映,一旦前面有車,雷達也會被遮住用不了,相比之下蔚來就聰明得多,將雷達放在車頂,更不容易被幹擾。

甚至連小鵬一直主打安全的輔助駕駛NGP系統,也出現過不止一次的事故,極大消耗了車主的信任。

何小鵬曾說,「在大家都傷心的時候,我也很傷心,真的很傷心。」
但車主們需要的不是事後反思,而是不出事。
死磕技術沒有錯,錯的是所謂的智慧技術體現不到產品上,沒做到「使用者可感知」,這是小鵬目前最大的遺憾。

結語:
剛過去的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發了條朋友圈:
「中國premium高端車市場的領導車一直是德系的BBA,接下來兩三年就要看「理蔚華」(理想、蔚來、華為)了。」
從「蔚小理」到「理蔚華」,小鵬直接被忽略了。
曾經,小鵬汽車賣得好,不是因為產品有多智慧,而是價效比高。
當低價優勢沒了以後,小鵬的侷促顯而易見。
低谷期想「看到曙光」,小鵬還需要離使用者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