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河南人,幹出2500億光伏帝國

李振國、李春安、鍾寶申(從左至右)

分則各自為王,合則天下無雙。

作者 | 邱處機(ID:qiuchuji_1993)

來源 | 邱處機

1990年6月,幾名即將畢業的蘭州大學物理系學生在校園漫步。不知不覺,他們走到了科學館門口的雕像前。

雕像是他們敬佩的老校長江隆基。

30多年前,江隆基臨危受命,調任蘭州大學校長,以一己之力為蘭大重開課程,引進人才,樹立新風,促使蘭大後來走進了科研的黃金時期。

憶往昔求學之歲月,論老校長奮發之精神。雕像前,幾位年輕人在憧憬未來時許下了共同的心願:

「如果有一天創業,公司的名字一定要叫「隆基」!」

這幾位年輕人叫做李振國、鍾寶申、李春安、李文學…………

幾十年後,誰也沒想到,他們不但創辦了隆基綠能,還把它做到了光伏產業的世界第一。

據隆基綠能財報顯示,其2022年營收達1289億元,利潤為148億元,最新市值達2459億元。

作為主要創始人,李振國幾人也坐享了一波財富盛宴,李振國本人更是從2018年開始,連續五年登上陝西首富的寶座。

過去網上有一種觀點,千萬不要和同學或好朋友一起創業。

但在李振國看來:「不管是個人創業,還是集體創業,實際上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人的合作精神。」

中國好同學,無外乎如此。

01傳 承

上世紀80年代,蘭州大學物理系在全國高校聲名赫赫。

在中國首次組織大學生赴美物理學留學考試中,首次奪魁的就是蘭大物理系的胡青。「為何蘭大狀元多」的美譽,也自此廣為流傳。

1986年的秋天,這所學校再次迎來一批新生,其中一位就是物理系半導體材料專業的李振國。

李振國1968年出生於河南許昌的一個農村家庭,12歲以後又跟隨父母搬到青海西寧居住。

據李振國回憶:「當時蘭大學習風氣很好,各項活動百花齊放。學生既能安心學習,也可以廣泛涉獵自己喜歡的領域。」

不過最讓李振國看重的,還是物理系專業賦予他探索世界本身的方法。

比李振國早一年考上大學的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也深有同感。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學125週年活動上,他就說過:

「是船舶工程專業教會了我工程思維,讓我學會不斷試錯,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曾毓群和李振國在學校都深受校友榜樣的影響。前者羨慕的是交大一批各有建樹的學長,後者敬佩的則是蘭大的老校長——江隆基。

1959年1月,江隆基由北京大學副校長調任為蘭州大學校長。當時蘭大因為「左傾」錯誤已經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江隆基到任後,力挽狂瀾。他不但用心整頓教學秩序,重新開設相關課程,還積極引入師資力量,深入一線言傳身教。

江隆基的一番努力,為蘭州大學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也使得蘭州大學後來得以進入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關於老校長的光輝事蹟,李振國早已熟稔於心,這也是激勵他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

臨近畢業之際,李振國來到蘭大科學館門口的江隆基雕像前瞻仰,和他一起的還有鍾寶申、李文學、李春安等河南籍同屆同學

憶往昔求學之歲月,論老校長奮發之精神,幾位年輕人在憧憬未來時許下了共同的心願:如果有一天創業,公司的名字一定要叫「隆基」!

後來李振國談到這個故事時表示:「當時一方面是紀念老校長,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希望自己做企業能像老校長辦校治學一樣,敬仰教育,尊重科技,也算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很多人沒想到,甚至李振國也沒想到,他們這批種子散落各地後,都能開枝散葉,開花結果,成為日後一段隆基版「蘭大合夥人」的創業佳話。

02讓 賢

和曾毓群在東莞新科磁電廠磨練十年一樣,畢業後的李振國也在職場打拼了十年。

1990年,李振國被分配到國企陝西華山半導體材料廠,負責拉制單晶矽棒。單晶矽棒既可以用於生產光伏發電所需的矽片,也是製作電晶體、二極體不可或缺的原料。

後來,李振國又輾轉于山西和陝西的兩家企事業單位,積累了豐富的單晶矽生產和管理經驗。

曾毓群說過,所謂英雄豪傑,無非就是在某個領域做到十里挑一、百裡挑一、千里挑一、萬里挑一。

從這個角度看,經過多年打拼的李振國絕對算得上單晶矽材料領域的豪傑。

2000年2月14日,沉澱十年的李振國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西安新盟電子科技,公司主營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的製造和銷售。

創業前幾年,李振國還算順風順水。公司營收不但很快突破千萬,還形成了年產20噸器件級單晶矽的生產能力。

不過由於自信心過度膨脹,李振國在2003年的擴張遭遇了滑鐵盧:他在那年立項的幾個項目全部失敗。

這個教訓如同一盆冷水及時澆醒了李振國,他開始反思失敗的原因:

「當時公司是我和我愛人的公司,但基本是我一個人說了算。這也意味著你正確的決定會被很快執行,錯誤的決定也同樣會被很快執行。你可能做了 99 件正確的事情,但說不定有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企業就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坍塌。」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決策制度的極端情況,李振國開始尋找優秀的合夥人加盟,他希望通過集體討論和分析的方式,提高最後決策的正確性。

李振國找上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大學同學鍾寶申。

鍾寶申

鍾寶申

鍾寶申比李振國更早創業。1993年,他就和同學在遼寧撫順創辦了隆基磁電設備有限公司,後來更改為瀋陽隆基。

到了2004年,瀋陽隆基已經成為細分行業裡的頭部企業,一年銷售額達到了5億。

但鍾寶申其實並不滿意,他認為磁電設備行業的天花板太低,缺乏上升空間,所以一直也在尋找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基於平時的交流,李振國也知道鍾寶申的想法。所以2005年10月,當李振國再次遇到重大戰略抉擇時,他給當時遠在馬來西亞出差的鐘寶申打了一個跨洋電話。

李振國談到了光伏領域的前景,也談到了他對鍾寶申的需要,最後還鄭重邀請鍾寶申和他一起創業。

次年,鍾寶申果真辭去瀋陽隆基總經理的職務,來到西安加入了李振國團隊。之後他們還專門拜訪了江隆基校長的女兒,在後者同意下,將西安新盟電子科技的名字改成了隆基股份。

除了光伏產業前景光明,後來鍾寶申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還提到李振國吸引他加入的兩個特質:

其一,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切以發展事業為中心;

其二,待人接物比較寬容,容易接納別人的觀點,好相處。

所以在鍾寶申加入西安隆基後,李振國甚至把董事長的位置都讓給了為人謹慎、更適合做戰略規劃的鐘寶申,自己則擔任總裁一職,負責公司的重點事項、客戶和市場。

正是基於李振國的這種格局,在不少隆基員工看來,李振國和鍾寶申就像一對最佳拍檔,配合默契,無往不勝,就此掀開了光伏行業的新篇章。

03

03本 質

鍾寶申在西安隆基面臨的第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就是技術路線的選擇,這也是當初李振國力邀他加入的原因。

光伏發電其實有薄膜和晶矽兩種大的技術路線。

薄膜電池不需要矽,主要使用金屬化合物,衰減低、使用壽命長,但價格高於晶矽。

而晶矽電池又可以分為單晶矽和多晶矽。單晶矽的光能轉化效率高,但生產成本也高;多晶矽相比單晶矽雜質較多、效率較低,但生產成本低,技術難度相對較小。

光伏發電產業鏈

光伏發電產業鏈

長期以來,李振國研究生產的一直都是單晶矽,但如火如荼的市場形勢讓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轉型的必要性。

2004年,德國修訂《可再生能源法》,計劃給光伏產業提供為期20年的高額補貼,不少歐美國家也相繼跟進,全球光伏市場開始大爆發。

來自無錫的施正榮正是靠著提前四年的佈局,在2005年把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送上了紐交所,自己在2006年也成為了中國新的首富。

施正榮的成功鼓勵了地方政府和企業家,各地紛紛提出建設光伏產業的目標,光伏行業的熱度一時堪比網際網路。

而另一家光伏巨頭賽維,就是憑藉這個時期的政策紅利迅速崛起。

2005年,賽維創始人彭小峰已經靠製造勞保產品身價過億,他同樣瞄準了光伏這個充滿機會的新興行業,開始與江西新餘政府官員討論貸款融資的事宜。

當時,江西新餘全市銀行的貸款許可權加起來都達不到彭小峰需要的2億元,最後還是市領導想方設法才為彭小峰湊齊了這筆鉅款。

僅僅過了兩年,賽維就成功在美國上市,融資4.69億美元,把2億元貸款連本帶息還給新餘市政府,使新餘成為了當時江西GDP增長最快的城市。

彭小峰本人也成為了那時的江西首富。

財帛動人心,李振國一時也有點眼紅。但市場上包括尚德、賽維在內的大部分國內光伏企業,當時用的都是多晶矽,這讓準備擴大單晶矽生產規模的李振國有些猶豫不決。

畢竟光伏是重資金、高負債的產業,對於小公司而言,不可能同時研發多條路線,所以最後只能有一種選擇,必須慎之又慎。

最後,鍾寶申和李振國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和分析後,還是決定堅守單晶矽路線。後來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鍾寶申表示:

「我挺認可馬斯克所說的第一性(本質)原理。而光伏產業的第一性,就是降低度電成本(發一度電的平均成本)。

在我們看來,當時單晶矽生產成本雖然比多晶矽高,但這個成本未來是可以通過技術研發和流程改進來降低的。

不過,多晶矽光能轉化效率低是天然不可改變的瓶頸,長期來看,還是單晶矽的度電成本比較有優勢。

另外,我們也對比了薄膜、物理提純和西門子法、聚光電池等光伏發電方式,最後得出單晶矽才是未來度電成本最低的技術路線。」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企業家做決策往往是孤獨的,因為他們通常要比一般人先一步看到未來,所以註定會得到別人的不解。

隆基執行單晶矽戰略的過程也是如此。很多員工都向鍾寶申和李振國抱怨過,公司其實可以做多晶,多晶現在市場會更好一些。

但在鍾寶申看來,企業的決策方向不能只看到眼前,而且一旦確定方向,就要敢於投入資源和人力,並且長期堅持。

往後七八年,堅守單晶矽的隆基在中國光伏市場上確實只是配角。

他們一邊潛心研發,不為所動,一邊看著各式主角,你方唱罷我登場。

04穩 健

除了戰略路線的選擇,隆基對於常識的遵守和商業的敬畏,也體現在日常經營中。

2006年,由於大量資本湧入光伏產業,多晶矽材料價格暴漲,每公斤零售價超過了150美元,繼續上漲的趨勢也是勢不可擋。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施正榮還是彭小峰,都被火熱的市場衝昏了頭腦,他們認為十年內多晶矽不會降價。

為了鎖定短期價格,大部分光伏企業與原材料供應商簽訂長期合同,無錫尚德就與美國MEMC簽訂了固定採購價格為80美元/公斤的十年期合約。

不料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從2008年開始,國內外光伏市場需求驟降。

多晶矽價格因此從近500美元的高位一路下跌,到2011年底僅剩下35美元/公斤,無錫尚德最終不得不以賠付2.12億美元的代價終止了合同。

另一邊,賽維集團則更加激進。在多晶矽片產能一騎絕塵的同時,它選擇了更進一步:自建矽料廠。

2008年初,賽維投資120多億在新餘馬洪鎮建設了1.5萬噸的多晶矽生產線。本以為切入源頭就能大賺一筆,但急轉直下的形勢讓賽維的產能嚴重過剩,資金鍊也開始緊張起來。

不過施正榮和彭小峰並沒有就此收斂,他們認為經濟危機很快就會結束,便選擇了加大融資槓桿,繼續擴張。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1年,就當全球經濟慢慢復甦的時候,歐盟、美國等國家組織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國光伏對外出口頓時銳減80%。

這對當時海外市場佔比較高的尚德和賽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多晶矽廠商產能過剩的同時,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行業本身的局勢也在發生著變化:單晶矽正在崛起,一步步蠶食著多晶矽的市場份額。

與通訊半導體受摩爾定律影響類似,光伏半導體受斯旺森定律影響,即單晶矽價格會隨著規模生產和應用而快速降低。

「金融助推讓大家忽視了定律影響,也讓這個本應該是技術推動的行業,在早期呈現出了製造業的粗放式特徵。」

李振國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說到。

因此在產能嚴重過剩,技術迭代在即,資金週轉困難的情況下,昔日的光伏巨頭難以順利轉身,一個個最終相繼倒下。

2013年初,無錫尚德負債35.82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1.8%,市值也由高峰的49.22億美元暴跌至1.49億美元,並在當年3月20日宣佈破產重組。

2014年,賽維也深陷200億的債務泥潭,工廠停工,每天都有人上門討債。彭小峰後來不得不變賣工廠,黯然辭職,賽維最終也在2016年遭到了破產清算。

相比無錫尚德和賽維的激進,隆基的經營策略則較為穩健。

早在2006年隆基高管開會時,李振國和鍾寶申就達成共識:「即使現在光伏是政策性保護行業,但未來一定是充分競爭的,所以長期來看,生產成本一定會降下來的。」

所以在其他光伏企業鎖定矽料長期價格時,隆基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一直堅持在現貨市場即時採購。

另外,在公司的負債率上,隆基也從來沒有超過60%。

這個結果和鍾寶申謹慎的性格大有關係。2008年的時候,鍾寶申就為隆基設定了一個紅線:

「資產負債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內,投資不能融資,因為它不能快速週轉。這就要保證所有項目都是自己有錢把它投下來,不需要去借錢。」

李振國對此也深有共鳴,在一次行業會議上,他提醒在座的企業家:

「金融可以促使你成功,也可以促使你失敗,但錢不會改變人或企業的本色。如果智慧、工作風格沒有改變,身價提高十倍、百倍,你還是你,千萬不能膨脹。」

05聚 焦

美團王興說過,真正的高手都在苦練基本功。

就在賽維和尚德等企業盲目擴張、大起大落之時,隆基就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在降低單晶矽發電成本的技術道路上日拱一卒。

除了在鑄錠爐、單晶拉速、拉晶工藝、材料、自動化等方面做出突破,隆基在技術上的佈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單晶矽棒的切割環節。

如果按照傳統的砂漿切片技術,矽片容易切厚,從而造成材料浪費。但利用金剛線技術的話,可以在保證矽片性能的基礎上,節約成本,提高品質。

因此,隆基在2011年將金剛線技術提上了日程,而承接這個艱鉅任務的是隆基的兄弟公司——大連連城數控。

連城數控成立於2007年,實控人正是鍾寶申和蘭大同學李春安,後者同時也是隆基的重要股東。

李春安

李春安

在隆基的支持下,經過數年研發,連城數控在2013年推出了首臺國產金剛線切片機,打破了國外廠商的壟斷。

這個歷史性突破不但填補上隆基的加工缺口,後面更是每年為整個光伏產業節省了120億元左右。

據《福布斯中國》報道,為了推廣這項技術,鍾寶申曾做出每年承擔4000萬元虧損的決策。不過最後事實超出他們的預期,隆基僅虧損六個月,成本就降了下來。

在技術日益進步的同時,隆基也積極擁抱資本市場。

2012年4月11日,在經歷一次上市中斷風波後,隆基還是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

同年,鍾寶申根據行業發展形勢,對隆基進行精兵簡政,提出了聚焦單晶的戰略。為此,隆基甚至還剝離了許多賺錢的業務。

2013年,隆基完成第一階段戰略目標,成為了全球單晶矽片出貨量第一的光伏企業。

06稱 霸

馬雲曾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這句話放在光伏行業也尤為貼切。

2013年的時候,儘管單晶矽片的性能、盈利能力、技術水平均超越多晶,但很多下游元件企業(電池片廠)依然拒絕使用隆基的單晶矽片。

經過一番調研,鍾寶申和李振國發現,很多元件企業都有自己的多晶矽廠,所以不願主動替換,單晶推廣難度較大。

求人不如求己。在行業倒逼下,隆基在2014年收購了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進軍光伏產業下游的元件領域。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而運氣也更加青睞有實力的企業。國家2015年推出的「領跑者計劃」就給隆基元件業務的發展,送上了一股東風。

政策對光伏元件的轉化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時,多晶矽產品只有20%能夠達標,而單晶產品有80%都符合要求。

業內普遍認為新政策對單晶矽有明顯的傾斜,2015年也將成為單晶矽真正開始崛起的一年。

事實也是如此。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佈的2020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顯示,單晶矽片市場佔比約90.2%,相比5年前的19%,已經完成對多晶的替代,成為了主導的技術路線。

而隆基也在政策和成熟完整供應鏈的支持下,開始了徹底的騰飛。

2016年,隆基在國內光伏元件的市佔率排名只是第八名,但到了2020年,已經躍升為第一名。而在單晶矽片出貨量上,隆基目前更是牢牢掌握全球超過30%的市場份額。

隆基綠能財報顯示,其2022年營收達1289億,利潤為148億,股價一度超過5000億元,隆基因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

一企得道,雞犬升天。隆基這幾年市值的飆升,也造就了一大批「蘭大系」超級富豪。

李振國自不用說,從2018年登上陝西首富的寶座後,已經蟬聯四任,目前身價達725億元。另外幾位合夥人也不差,李春安325億元、鍾寶申79億元………

再看看前年寧德時代股價暴漲後的財富故事,以及為「專精特新」科技企業服務的北交所。

一個硬科技造富的浪潮,正在奔湧而來。

結 語

結 語

分則各自為王,合則天下無雙。

從一間小廠房到稱霸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李振國和鍾寶申等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穩健與堅守,書寫了一段屬於「蘭大合夥人」的創業傳奇。

隆基之所以成功,有人說得益於戰略,有人說是技術,也有人說是政府關係處理得好,還有人說李振國和鍾寶申的共同決定避免了許多風險。

但在鍾寶申看來,隆基靠的是充分創新、推動產業技術革新、降低成本的常識。

「在誘惑面前,在資訊不對稱面前,在各種各樣的困境面前,人容易忘掉常識。其實常識,才是保護你的寶貴財富。」

鍾寶申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說到。

過去十幾年,光伏是一個容易製造首富的行業。

尚德施正榮、賽維彭小峰、漢能李河君……一個個風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

只不過在時代的浪潮下,這些曾經的弄潮兒,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這次,不知道遵守常識的隆基,能在臺上站到何時?

主要參考資料:

1、《市值從1000億到突破5000億,僅用2年時間,「光伏新王」是如何煉成的》,於靜,中國企業家雜誌

2、《隆基董事長鍾寶申:穩健經營,是安身立命之本》,王軼辰,經濟日報

3、《隆基股份李振國:用陽光創造奇蹟》,福布斯中國

4、《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嶽巍,財富中文網

5、《三個河南人,幹翻世界光伏》,尤皖,華商韜略

6、《連續4年蟬聯陝西首富,他是怎麼做到的?》,魏一寧,財經天下

7、《一場價值4500億的抉擇》,林夏淅,市界

相關文章

一戰賺了1450億,恐怖的王傳福

一戰賺了1450億,恐怖的王傳福

技術為王,創新為本。 來源:邱處機(ID:qiuchuji_1993) 「造車?你瘋了嗎!如果你真這麼做的話,我們將拋光比亞迪的股票!」 2...

一年狂賺10億,恐怖的樊登

一年狂賺10億,恐怖的樊登

每一個成功的創業,都是原創。 作者:樊登 來源:邱處機(ID:qiuchuji_1993) 出生於1976年的樊登是個學霸,本碩就讀於西安交...

31萬上海獨居老人,怎麼熬過上海疫情?

31萬上海獨居老人,怎麼熬過上海疫情?

上海疫情是一場沉痛的災難。儘管全國的支援力量源源不斷地湧入上海,但是仍未能妥善地解決所有問題。 對於不熟悉網際網路,不擅使用智慧機的老人,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