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人山人海,最為火熱的,還是淄博燒烤。
火到什麼程度呢?
已經不僅僅是遊客、網紅去蹭了,很多地方都派了考察團、代表團去淄博”趕烤”。
其中就包括遼寧錦州代表團,要知道,在淄博火之前,曾經名滿天下可是「東北燒烤」。
現在,頭把交椅轉頭向二把交椅學習了。
他們去淄博學什麼呢?
淄博模式真的那麼容易模仿嗎?
淄博模式大火的背後,還藏有哪些隱憂?

淄博燒烤怎麼火的?
無相君考古了一下,發現最早的來源,是一個短視訊博主分享了自己在淄博吃燒烤的視訊。
淄博燒烤比起別的燒烤,多了「小餅卷肉」、「小蔥沾醬」的新奇形式,很快獲得20多萬個贊,一度登上某音熱門。
於是乎,很多網紅開始搶佔這個流量,蜂擁而入吹淄博燒烤。
這就觸發了網路傳播效應。
此外,淄博燒烤還有一個特徵——良心低價。
這恰好戳中了年輕人的軟肋,恰好,年輕人又是網際網路流量的主陣地,於是,聲量指數上升。
各地大學生和外地青年不遠萬里專門坐火車去淄博吃燒烤。
在此期間,某些文人騷客杜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疫情期間,淄博接待了大量外地學子,細緻的照顧了他們的生活,打動了他們的心,於是學子們約定來年春暖花開時,來這裡報恩。
對於這個故事,明顯就是一種虛構手法了,而且禁不起推敲。
很簡單,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報恩」,那麼當地肯定會召開一個領導學生見面會,請上各大記者好好報道報道。
所以說,這個故事能鋪開,主要還是切中群眾創傷愈療、呼喚自由的情緒。
當然了,淄博政府也確實抓住了機遇,反應迅捷,提前開設燒烤專列,增添便民措施等一系列組合拳。
淄博的文旅局長為客流超過接待能力而公開致歉,市委書記親自騎著共享單車巡街檢查。
這是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也確實值得很多地方學習。


知道發展經濟的重要性是好事,但對於淄博的火,也要有清醒的頭腦。
首先,淄博的火,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流量營銷。
可問題來了,網際網路為什麼持續一個月,都在營銷淄博呢?
這恰恰說明,我們的網際網路內容產業高度內捲、話題高度重合、創新能力不高。
這段日子,我思考了下,幾乎所有的熱點,都是因為短視訊的互相抄襲,互相模仿出現的。
比如淄博燒烤,各種流量大V,不管是賣車的,還是做美妝的,都一起扎堆小燒烤。

比如前段時間的寶馬冰淇淋,什麼博主都去蹭,某個賣貨博主,買了一車冰棒,說免費送國人,鼓勵國人要自強。
結果很多路人一人搶五六個冰棒,還不排隊,場面一度尷尬。
比如這兩天熱門的幼稚園老師唱「挖呀挖呀挖」,全網都在跟風模仿。
還比如景區「插隊」的婆孫兩人,很多人都不了解前因後果,就在網上跟風罵來罵去。
這就是內捲化,這就是同質化,這就是低質化。

而在另一邊,很多很多專注於深度內容的視訊博主卻在喊:流量費越來越少,入不敷出,幹不下去了。
可不是麼,用心做一個視訊,揭露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要麼播放寥寥,要麼收益為0。
還不如唱兩句「挖呀挖呀挖」,一晚上就有大哥打賞數十萬。
前段時間,美國不少人呼籲禁止國際版某音,其中一些理由就是說「洗腦」、「降低民智」。
所以對於當下的網際網路流量,我們要警惕其慢慢淪為「低級趣味」。

淄博燒烤背後的第二個危機,是經濟產業升級的危機。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燒烤雖然有滋味,但對於淄博這個工業城市而言,卻是不得已才拿出手的名片。
這一點,就連淄博官微的推文都坦言,應該反省了。
因為淄博燒烤,說到底還是一種廉價消費,是麗江、大理的平替,是最低成本的自我安慰方式,是典型的小攤販經濟。

小攤販經濟可不是中小企業,它一沒有複雜的分工體系,二沒有智力資本。
這種經濟不講究垂直分工,價值鏈短,是一種低質量的經濟擴張方式。
很多東南亞、南亞、拉美國家,就是走得這個路子,遍地小攤販,遍地都是低矮的房屋。
這種經濟不會帶來社會繁榮,也不會拉動有品質的就業。
怎麼理解呢?我們就拿蓋房子舉例。
紐約、倫敦都是高樓大廈,孟買、曼谷卻是低矮房子為主。
蓋矮房子,不需要什麼分工、工業。
砍樹,加工成木材,搭建,就這三個程序,幾個農民、泥水匠就能完成。
蓋高樓呢?
要買地,要進行房地產買賣,要和銀行貸款。
然後出圖紙,設計,打地基,動工興建。
然後就是管道、隔熱、裝修、門窗、太陽能、新風、地暖……
這一套流程下來,能提供多少種門類的就業?
這些細分門類的就業,又能帶來怎樣的技術突破?
比如光伏、保溫材料、合金材料等等。

很多不少地方想複製淄博燒烤的成功模式,這其實是很可怕的。
且不說這種現象具有偶然性,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在當下產業升級、產業創新的趨勢以及國際競爭要求中,顯得格格不入。
當今世界,發達經濟體都是垂直分工發達的社會,印度滿街的小攤販,紐約整條路的寫字樓,誰發達,誰落後一目瞭然。

淄博模式,真的不值得複製。

當然,淄博的精神,是值得複製的。
這種模式能火,源自於當下市場和民心的呼喚。
著名財經學者吳曉波如此評價:
淄博燒烤正在兌現人們對自由市場的平民式想象:物美價平的商品、暢快淋漓的消費體驗、童叟無欺的市場環境、謙卑和氣的「小政府」。
他們是在實現一次放縱和表達,參與一場民主化的小試驗。這本是極其卑微的目標,而在當今的中國卻又是那麼的珍貴。

如果不是淄博火了,很多地方都不會放開擺攤限制。
包括定位層級很高的深圳,也是受到了淄博的刺激,也準備從9月起就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了。
試想一下,如果淄博不火呢?
會不會有那麼多調研團去考察學習?
會不會讓大城市也鬆開這個口子?
這就是可能存在的第三個危機——為什麼我們的市場經濟,似乎缺少了一種長效的、穩定的,可以給人足夠預期的東西。
正如吳曉波所說:我們永遠不能低估民眾的沉默和「用腳投票」。
淄博燒烤,真的「烤」出了我們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