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用卡巨大的市場規模使各銀行盯上了這塊巨大的蛋糕,但隨著壞賬及不良率的攀升,銀行也坐不住了。
撰文:張浩東|出品:支付百科
在信用卡業務爆發的背後,是銀行對信用卡授信額度的不斷刺激,這也直接導致了高消費帶來的高風險,部分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已超過3個點,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此外,二季度末信用卡總逾期達854億,同比2010年逾期額度增長了10倍,銀行信用卡資產情況堪憂。為了應對逾期及消化不良資產,銀行鍼對信用卡的風控措施迎來升級。
近日,央行公佈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二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7.91 萬億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54.28 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14%。
與一季度相比,信用卡逾期總額出現小幅下滑,這與銀行在二季度採取嚴格的風控措施有關,為了應對信用卡帶來的大規模逾期,多家銀行從二季度開始加大信用卡整頓力度。
但從資料上來看,信用卡逾期率仍處於較高水平,並且銀行資產質量同步下滑,綜合銀行各類指標情況來看,銀行實施封卡降額措施是為了進行快速補救。

讓銀行投入巨大的信用卡業務,如今成了不良資產的重災區,信用卡逾期率飆升成為銀行業的普遍現象,控制逾期也成為各大銀行當前的首要任務。
作為業界公認的「零售之王」,招行的零售金融業務一直是業內的標杆,然而招商銀行財報顯示,受共債風險和疫情疊加影響,招行今年一季度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貸款66.29億元,同比增加26.91億元。信用卡市場中的龍頭之一招商銀行不良貸款都出現了暴增,其它銀行或許更加不容樂觀。
資產端承壓之後,持卡人多頭借貸、共債風險一時半會難以解除,銀行為保證資金安全,在原有風控基礎上,會採取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以此來減少信用卡帶來的逾期。
事實上,銀行的降額風暴從今年一季度便已開始,一直貫穿到三季度,從少數銀行擴充到更多的銀行加入,在信用卡高逾期的背景下,各大銀行逐步收緊風控,重新審查信用卡使用者的信貸風險和個人資質。
進入三季度,針對信用卡的風控不斷升級,包括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先後發佈公告加強信用卡規範使用,明確信用卡使用規範。
平安銀行規定:當持卡人信用卡交易出現監管規定的或平安銀行認定的風險特徵時,平安銀行有權中止或終止信用卡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包括但不限於調整授信額度、鎖定賬戶、緊急止付、對商戶交易限額、套現治理等風險管理措施。
平安銀行的舉措,是整個銀行業加強信用卡風控的一個縮影,信用卡風控態勢持續蔓延,更多的銀行在對信用卡使用規範做出明確的界定。
一位信用卡中心人士向「支付百科」表示,信用卡發卡大行普遍在加強風控,尤其是貸前和貸中部分。部分銀行最佳化風控模型,為將違約概率降低而收緊貸前授信審核。同時,針對貸中環節存在套現、多頭借貸等行為的風險使用者,銀行會堅決降低或凍結額度,減少新的貸款支用。
除了降低信用卡額度外,銀行還對信用卡資金用途進行了規定,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向。信用卡資金不能用於生產經營、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套現等非消費領域,包括購房、投資、理財、股票、其他權益性投資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

近期,在銀行持續的高壓監管之下,部分持卡人已成為風控的對象,有的持卡人信用卡額度由15萬直接被調至8元,信用卡一夜之間遭遇銀行風控,變成了一張廢卡。
拒「支付百科」了解,目前平安、工行、中信、華夏、交通、浦發、民生等銀行在三季度繼續執行嚴格的風控措施,當持卡人短期內多次出現惡意逾期及疑似套現的行為,將被銀行列為黑名單,甚至額度會被清零。
從銀行釋放的信號來看,信用卡將回歸更多的消費屬性,減少持卡人透過信用卡進行資金週轉的依賴。逾期危機下,信用卡資產質量形勢更加嚴峻,倒逼銀行實施更加嚴格的風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