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富豪圈子裡,有一個奇葩「收藏家」。
他專門建博物館收藏古董,卻從不鑑別真假,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明成化年間萬貴妃用過的雞缸杯,被他從1.4億炒到2.8億拿下,一個世界級賞瓷杯當場就被他喝了茶,還說要「吸一口仙氣」。

他就是劉益謙,中國資本市場和收藏市場上最豪橫的大佬。
有人專門建立了一個貼吧,每有奇貨就發帖詢問:這個東西劉老能看得上嗎?

從收藏習慣來看,劉益謙絕不是一般人。
巔峰時期,劉益謙同時是15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在2021年的胡潤百富榜上排名164位僅次於孫宏斌、沈南鵬。
但就在今年,劉益謙的生意急轉直下,手中上市公司市值縮水近160億,半年內的投資也虧了3個億,他身後的一眾擁躉也感受到了迷茫。
上海疫情期間,他還發朋友圈賣慘,頂著一頭亂髮,鬍子拉碴,苦心經營的儒雅人設瞬間崩塌,被員工調侃成了「丐幫幫主」。

令人唏噓的雷人造型背後,是一個正在走向衰落的資本帝國。

最激進的上海富豪:
手握15家上市公司,買個水杯2.8億
首富級大佬,起點往往非常高,少年班是基本配置。
但劉益謙卻連初中都沒讀完,離開學校的當天,他還對全校學生甩下一句狂言:「你們讀書吧,我賺大錢去了。」
雖然最開始他只能在叔叔家做皮匠學徒,一天做10個皮包才能賺10元錢,還賣過雜貨開過計程車,劉益謙還是發現了「賺大錢」的好方法:炒股票。
劉益謙炒股有兩大特點,一是招數「非主流」,一般人想不到;二是動作激進,一旦看準就砸下大賭注。
1990年,中國一共只有8只股票被稱為「老八股」,其中只有豫園是商業股,正是劉益謙曾經賣雜貨的商場。

得到機會,他一口氣就買了100股,一共花了1萬元。
當時的一萬元不是個小數目,但在那個時代,股票是稀缺的,豫園又是上海人盡皆知的大商場,很快就成了搶手貨,一年就翻了100倍,劉益謙也隨之身價百萬。
此後,劉益謙就拿著這些錢開始在上海灘翻雲覆雨。
他的成名戰,是炒作上海最稀缺的資源,股票認購證。
90年代初的上海,有錢人很多,股票卻不夠用,上交所無奈之下搞了個「搖號」機制,每個想買股票的人,必須先買股票認購證,持證後還要在規定日期抽籤,中籤率也只有約10%。

層層限制之下,劉益謙看到了商機。
他一口氣買了1000張認購券,成本20萬,囤到抽籤當天出售,一張中籤的認購證叫價3萬,搖號當天就收回了300萬的現金。
這樣的做法甚至被很多人批評,歪門邪道、投機倒把,但在資本市場就是出奇制勝。
一戰成名後,劉益謙的玩法越來越邪性。
最讓人摸不透的,就是他的眼光。
1995年,上海發行一種327國債,就連被稱為「中國證券之父」管金生都認為,當時的債券市場過熱了,做空國債勢必一夜暴富。

英雄所見略同,最初劉益謙也這麼看,花了5000萬默默跟著管金生幹。
但出乎意料的是,大佬們以為過熱的債券市場,還是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利率飆升,反而是做多的一派人賺翻了,管金生甚至因為操縱市場被判入獄。

劉益謙呢,利用3分鐘上廁所的空檔,跳到了對方「做多」的陣營,在一片血海中保住了本錢。
如有神助的劉益謙,成了資本市場最矚目的風雲人物。
面對別人的崇拜,他的回應激進又傲慢:「我從來不會做沒有風險的事情,問題是你能不能控制風險,我享受駕馭風險的瞬間帶給我的快樂。」

巔峰時期,劉益謙是15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是很多散戶交易的風向標。
然而他此時的舉動,和幾年後相比,只能算是小打小鬧。
為了給未來鋪路,他砸錢給自己立「收藏家」人設,瘋狂購入世界級古董名畫。
最有名的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花了2.8億拍下,當場就在裡面倒了一杯茶喝了。

為買下僅次於畢卡索《阿爾及爾女人》的世界第二高價藝術品《側臥的裸女》,他砸了11個億。

劉益謙買古董只看價格,還被彭博社評為「中國最俗氣的億萬富翁」。
俗是俗了些,但劉益謙卻靠著這動輒過億的「廣告」,穩穩的立住了大富豪人設,也成功地為他後來的「大動作」埋下了伏筆。

揚言「為國護盤」,躺賺500億
27歲時劉益謙就已經認定:「世上最難做的生意就是小生意。」
因此他喜歡做大生意,在2000年成立「新理益」後,只用一年他就把只有3名員工的公司做得大名鼎鼎。
他最主要的業務,就是給沒上市的公司提供融資,公司給法人股,劉益謙給錢。
法人股不上市流通,劉益謙投誰,全靠眼光精準。
比如劉益謙最多時一年就買入10餘家公司的內部法人股,僅中體產業一家,就讓他爆賺了8個億。
而在1999年法人股制度被廢除後,他不僅沒有停手,反而繼續給其他公司提供鉅額融資,僅2009年就花了60多億,投資保利地產、首開股份、金地集團等公司,幾年間換來了500億元的回報。

賺了錢就要穩固人設,這是劉益謙的一貫作風。
2015年股災時,中國股市發生了17次「千股跌停」,散戶幾乎全被套牢了。
跌得最猛的7月,劉益謙揚言「為國護盤」,用兩天時間陸續向股市裡砸了10億。

對於在2013年就已經身價170億的劉益謙來說,拿出10億救市是賺吆喝的最好時機。
因為他砸這10億不僅給自己臉上貼了金,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救世英雄,還成功的掩蓋了自己已經走下坡路的事實。
在瘋狂賺錢的同時,劉益謙其實做了不少賠錢買賣。
最慘的時候,他花一億元投資上市公司,操作一年,最終收益居然只有60萬元。
而在2011年,劉益謙甚至因為操縱上市公司股價,被證監會罰了30萬,新理益也被沒收了521萬元的違法所得。

他手中的地產股更是慘不忍睹,其中光保利地產一家,就讓他了虧了3億多。
更糟心的是,今年以來劉益謙手中原本的優良資產也出現了下滑態勢,兩家上市公司亨迪藥業、天茂集團,市值蒸發了總計約160億,而他手中的股票,也大部分都被質押。
砸百億炒股炒來的董事長,錢沒賺著卻要眼看著財產損失,難以安放的焦慮自然是溢於言表。

縮水160億,劉益謙早該被打醒了
最初劉益謙發家,靠的是運氣、不顧後果的拼勁、以及對市場的敏感。
但隨著賺錢越多、名頭越響亮、身份越高貴,劉益謙得到的一手準確資訊也就越多,手中動輒上億的買賣,其實風險極低。
這甚至一度讓他認為,眼前所有風險都是他可控的。
但正是這樣的過分自信,讓劉益謙在最近幾年裡栽了跟頭。

2003年劉益謙收購了湖北的上市公司百科藥業(天茂集團前身),很多人懷疑,一個搞資本市場的,能不能玩得轉上市公司。
劉益謙卻說:「企業管理無非就是這麼幾點,我十幾歲就會做的事情,現在還做不了?」
雖然有操控資本的能力,他卻並不擅長經營企業。
2015年5月,劉益謙砸下100億,通過新理益買下長江證券的14.72%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而這家公司也成了他操控資本的重要一環。

但入主長江證券後,他卻做出錯誤判斷,把十年元老鄧輝擠兌走了,還發朋友圈:「誰也不要裝,行就是行,不行就下課。」

此後多年,長江證券處於失控狀態,到2018年淨利潤就只有2.57億,比前一年少了83%。
到如今,長江證券的市值也較高點跌去了超60%,劉益謙當年砸的100億,賠掉一多半。
面對如今的跌跌不休,劉益謙束手無策。
其實早在多年前,他就應該認識到,隨著大環境的變化,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只要有資訊就能一夜暴富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劉益謙曾在甘肅衛視的《新財富夜談》節目中說:”20年總結下來,賺錢全是因為制度性缺陷帶來的獲利。但中國資本市場經過20年的發展,這種制度性的紅利都沒有了。”

沒了資訊差,劉益謙這樣的大佬就泯然眾人,優勢只有多年來積累的老本。
不僅在經營公司和資本市場上失利,劉益謙在收藏界也一直難以摘下「投機商人」的帽子。
大家說的不是劉益謙不懂藝術收藏,而是他把投機操作也帶到了收藏界。
被發現他投機的導火索,是劉益謙在2013年以5000萬拍到的蘇東坡的《功甫貼》,被多位書畫鑑定家斷為低級仿品。

其實早在2005年,劉益謙就和香港古玩大鱷張榮德合辦了個上海明道拍賣公司,他的很多拍品都是先用這家拍賣公司拍賣幾次,直到被炒成天價。

明道拍賣會現場
這幅《功甫貼》,就是來源於明道公司。
古董交易背後的水相當深。
上海曾有這樣一件事,砸下4.3億拍到《砥柱銘》,5.5億拍下乾隆鏤空瓶的地產商王耀輝,在一次次天價拍得古玩字畫後,拿著沒有付款的拍賣記錄去銀行抵押貸款,數年累計套出16個億,用作地產開發。

雖不知劉益謙的古董有沒有被質押,但劉益謙在買賣公司股權時,用的是類似的方法。
他將前一家的公司股票帶到銀行做抵押貸款,再去買下一家公司的股票,不斷循環,可靠的一手資訊和週轉效率就是生存之本,背後的動力就是巨大的暴利。
2012年,劉益謙面對媒體採訪曾說出自己的心聲:
「我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拜金的基礎上的。如果離開拜金的角度,你說我做成什麼了?」
如今面對公司市值的下滑,投資的虧空,劉益謙只剩下賣慘一招。
曾經砸錢就能當「莊家」的人,也失去了話語權,只能坐吃山空了。
自認為比巴菲特更有長進的劉益謙,終究被自己的狂妄打了臉。
參考資料:
知乎.《劉益謙和他的新理益集團》
德林社.《上海大佬劉益謙成「丐幫長老」 旗下3公司市值縮水160億元》
中國企業家雜誌.《劉益謙:在這個拜金時代 我沒有選擇》
支點財經.《資本大佬劉益謙輾轉騰挪,湖北將有一家上市保險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