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賣不動,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就應該降價才對。
但在樓市,漲上去容易,降下去,可就要冒風險了。
這幾天,深圳一個叫「信城·縉悅城」的樓盤火了,火就火在他們的促銷方式:
「僅需首付30萬」,「減免60萬首付」,「月供僅需1萬」。

什麼意思呢?原本90萬的三成首付,開發商給你掏60萬,你只要30萬。
真的有這種好事?還真是。
所以看房現場也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一天就有1萬多人來看房。

不過,這個打折促銷的好事,僅僅在一天後,就被當地有關部門叫停,理由是:擾亂市場!
工作人員解釋說,按照深圳的規定,開發商在售賣新房時,售價不能高於或者低於備案價的15%,也就是說,最低折扣為八五折。
但按照信城的宣傳,300萬元的房產,優惠60萬元,就是打八折了,優惠太大。

老百姓嫌房價高,開發商房子又賣不動。
降價促銷,純純的市場經濟內在要求,消費者和商家互利雙贏。
怎麼還壞了規矩呢?
這就要好好說說裡面牽扯的利益關係了。

在中國,商品房不僅僅是商品,也關乎土地收入、契稅,以及銀行高房貸利率。
所以這塊肥肉,是由三個巨頭來分的。
大頭:賣地的。
中頭:銀行。
小頭:地產商。
一塊荒無人煙的地皮,怎麼把房子賣三四萬一平?
設個什麼經濟新區,先漲1萬再說,然後規劃個地鐵站,漲3000,規劃個學區,再漲5000,再來幾個公園、藝術中心配套,漲2000,一下子地價就炒上來了。
這時候,開發商來買地,成本價就是2萬。

開發商高價買地,自然要更高價地賣出去。
房子大差不差地搞搞,再加它個暴利「精裝包」,賣個3萬問題不大。
在這中間,銀行一邊給地產商貸款,一邊給購房人貸款,花開兩頭,兩頭皆賺,自然笑嘻嘻。
這本是一個美好的分肥遊戲,但要維持好這個遊戲,也需要三巨頭通力合作。
比如,大頭要小頭統一價格,以此維持市場之穩定,什麼指導價、備案價統統設置上,防止有人砸盤,把地價給弄塌了。
中頭也要精準篩選客戶,首付三成的門檻,就是保證購房人有足夠的資質,還得起貸款,防止出現壞賬。
小頭呢,要不遺餘力地宣傳這個地方未來是多麼多麼好,多麼多麼有潛力,買了就能升值,並且裝出一副你愛買不買,你不買別人搶著買的虛假繁榮之姿態。

而「信城·縉悅城」壞就壞在,他砸盤了,不合作了,動搖了中頭和大頭的利益了。

首付90萬的門檻,一下子被降到30萬,等於一成首付就能上車。
這對中頭來說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要貸給購房人接近100%的購房款,如果未來樓市泡沫擠壓,買家直接斷貸怎麼辦?
難道要把房子收回來自己賣嗎?又能賣多少呢?
增加了中頭的盈利風險。

對大頭來說,這更是危險行為,今天許大馬棒打8折,明天王二麻子打7折,後天孫三腿子打6折。
以後這地還能賣出去嗎?
什麼規劃、新區、學區、配套的概念,還有誰信?
輕則財政吃緊,福利獎金髮不出來,重則GDP任務完不成,帽子都沒了。
所以說,小頭降價的行為,實屬大逆不道,本來是一個喝湯的角色,現在竟然把肉給叼走了,搞不好還要砸鍋,這怎麼能搞?
必須叫停之,申斥之,重錘之。

當然,這個遊戲咱們普通人是改變不了的。
我們唯有相信市場,堅信供需規律,想一想庫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
在地產商們推出還貸還到100歲的好項目時,多想一想,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房子,究竟是消費品,還是生命中唯一不變的港灣?
一個早上起來,就要為每天幾百塊房貸去奔波的人生,意義有多大?
連喝杯奶茶,吃個飯都要考慮預算的時候,生活又能留下多少快樂?
還是那句話,覺得房子值就買,不值就不買。
房子只是工具,不是目的,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