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拉扯13年,美國是怎麼廢除禁酒令的?

一夜過後,越來越多的城市逐步放鬆了,越來越多的群眾臉上,泛起了笑容。

過去的週末,上海、杭州、寧波、舟山、濟南等城市宣佈,不再展開常態化核酸檢測,「四類」藥品,也可以正常購買。

不過,當風開始轉向的時候,自然會有利益的角逐和既得利益者的頑抗。

今天是12月5日,1933年的今天,美國廢除了長達13年的禁酒令。

其中曲折,或許能啟發我們一二。

其中曲折,或許能啟發我們一二

19世紀末,美國還處於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因為信仰,種族、黑心工廠等一系列的問題,社會治安一直不好,資本道德觀還處於萌芽狀態。

此時,教會力量站了出來,說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問題,都怪酒精。

正是因為酒精的存在,老百姓沒事就會去喝酒,喝完酒就容易酗酒、家暴、打架鬥毆,擾亂社會秩序。

酒喝多了,還會影響健康,很多病都是因為喝酒喝出來的。

所以,要把解決酒精問題,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總抓手——禁酒!

在一些激進教徒的領導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了這個說法,他們高呼禁酒,說這是為了公共道德與健康。

並且給群眾分類,把支持禁酒的人稱為「幹派」,不支持禁酒的,稱為「溼派」。

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幹派」的人數越來越多,為了得到「幹派」的選票,民主黨與共和黨都積極拉攏、討好他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中的1917年至1918年,美德爆發了激烈的對抗,美國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幹派」的影響力空前高漲。

到了1919年,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中規定,將進行全國性的禁酒,禁止釀造、運輸和銷售酒精飲料,但也允許宗教用途的葡萄酒。

雖然根據聯邦法律,酒精私有和消費並不是非法的。

但各聯邦都層層加碼,一些州直接對內表示,私藏酒都是違法的,派人到百姓家裡,肆意搜捕。

禁酒運動剛開始的時候,一些研究說,因為酒精消費量大幅下降,所以肝硬化、酒毒性精神病和嬰兒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老百姓越來越健康了。

此外,酒精性精神病的人數、因公眾醉酒而被捕的人數以及曠工率,也減少了。

不過,隨著禁酒令的時間變化,酒精的消耗並沒有減少,反而使得私釀酒猖獗、假酒氾濫,導致大量民眾失明甚至死亡。

因為老百姓對酒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1925年,僅紐約市就有3萬到10萬間地下酒吧!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呢?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呢?

1.無辜百姓僅僅是家裡存了點酒,就被一些執法機關認為是罪犯。

2.一些百姓為了喝酒,就賄賂醫生開處方箋,到藥房買威士忌。據估計,醫院隨意發放的處方,一年消費了超過一百萬加侖的酒,賺麻了。

烈酒醫用處方

烈酒醫用處方

3.政府推行禁酒令的預算投入,經過利益輸送,被弄到了黑幫的口袋,黑幫再用這些錢賄賂官員,官員受賄腐敗後,夥同黑幫販運私酒,獲得龐大利益。

4.很多獨特的釀酒技術開始失傳。

5.因為地下酒吧的出現,因酒精中毒死亡的人數反而大幅增加。

6.美國的經濟開始越發蕭條,政府稅收收入大大下降(失去了來自酒品的稅收,約5億美元一年)。

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禁酒的壞處,「幹派」的人數越來越少,「溼派」的人數越來越多!

經過13年10個月又19日的嘴仗和利益較量。

「溼派」人數開始佔到了絕大多數,1933年12月5日,美國在聽取大量民願的基礎上,正式廢除了第十八修正案!

不過此時,一些州仍然繼續全州範圍的禁酒令。

因為政府放開後,那些被包庇的黑色地下賣酒組織,在合法賣酒商店的低價競爭下,失去了利益。

而我們又知道,這些賣私酒的,基本都是「上面有人」。

他們深度捆綁,還想繼續撈下去。

阿爾·卡彭,禁酒時期私酒犯罪組織頭目

阿爾·卡彭,禁酒時期私酒犯罪組織頭目

好在,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

隨著美國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各地不得不逐步和聯邦保持統一。

一些州官被懲處,一些酒販子被審判。

而那些僥倖逃避掉的犯罪組織,則由賣酒改為販毒,拋頭換臉繼續從事新生意。

邪不壓正。

歷史是一面極好的鏡子,無論神鬼,在歷史面前一對照,就會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