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四大銀行,何以壟斷澳洲金融界?

房價飆漲,市場魔幻。

銀行監管機構前腳剛宣佈實施更加嚴格的住房貸款適用性測試,並把對房貸利率申請的最低利率緩衝從2.5%提高到了3%。

銀行業後腳就開始打貸款利率價格戰。

澳洲最大的銀行CBA上週五晚上大動作,其將面向新客戶的住房貸款浮動利率最高下調0.4%。

CBA目前的最低浮動利率為2.29%,而中型銀行ING於週五也將浮動利率下調0.25%,至2.24%。

而CBA的下調令其更接近Westpac的低浮動利率,市場預計NAB和ANZ未來幾個月可能也會跟進。

業內都很清楚,四大行沒有哪一家願意把業務拱手讓給其它競爭對手。

近年來,銀行間的固定利率戰爭硝煙瀰漫,隨著這些借款人現在被鎖定,戰場已轉向浮動利率。

但市場的主角還是那幾家,尤其以四大行最為亮眼。

或許你會問,問什麼總是逃不過這四家?

四大行何以壟斷澳洲金融界?

了解四大行的市場地位,首先我們要先知曉銀行業在澳洲經濟中到底什麼位置?

澳洲金融與保險業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最大。2019 年佔 GDP 比重超 9%。

細看行業,截至 2020 年 9 月,澳大利亞銀行業總資產高達 5.3 萬億澳元,其又佔整個金融行業資產總額的 93%,過去十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7%。

而作為澳洲銀行業的四大支柱,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澳新銀行(ANZ)、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B)和西太銀行(Westpac)更是佔據著澳洲全國銀行業市場的八成市場份額(包含貸款、個人存款、信用卡等業務)。

這凸顯了澳洲銀行業是一個以四大行為核心的高集中度行業體系

體量大,自然在經濟規模、信用評級、聯邦政府擔保等方面要明顯優於其他規模較小銀行。

從股票分紅來看,與AGL等公用事業公司7%的股本回報不同,四大行的回報率高達15%左右。相比之下,美國銀行的股本回報只有7%。

高股本回報通常是高風險的指標,投資者下的賭注必須得到回報。

可事實上,澳洲銀行所享有的高股本回報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們所持有的高槓杆。因為,澳洲的銀行是全球受家庭債務影響最大的銀行。但反過來,高家庭債務是一個關鍵的薄弱點,不僅對銀行,而且對整個澳洲經濟都是如此。

從貸款業務來看,四大行牽頭的的銀團貸款約佔市場份額的 70%。其中CBA、ANZ、NAB分列前三位。

第二梯隊牽頭銀行則大部分為日本在澳銀行,如瑞穗銀行、三井住友等。

當涉及到房貸時,令人吃驚的事實是,五分之四的澳人選擇向四大銀行借錢。

但這還不夠,四大行還在澳洲相關法規方面佔有明顯的優勢。

最為人關注的當屬平均資本金風險權重。標準銀行的平均資本金風險權重大約在39%左右。

相比之下,四大行的這一比例只有不到25%。因此,四大行在利潤率方面相比規模較小銀行高出近15個基點。

可別小看這15個基點,這直接關係到銀行利潤情況。

這使得規模較小銀行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通過提高房貸利率來轉嫁給消費者,要麼犧牲自己的利潤空間。

但無論哪種選擇都會導致規模較小銀行相對四大行處於競爭劣勢。

當全球金融危機使其他地方的銀行陷入癱瘓時,四大銀行卻在暗中鞏固著自己的實力,強化它們在澳洲市場的壟斷地位。

這樣的案例不勝列舉,例如監管機構准許了CBA收購西澳銀行(Bankwest)。Westpac吞併了聖喬治銀行(St George)。這讓前競爭監管機構主席Allan Fels都直呼是「一個錯誤」。

所以,到最後,許多小銀行利潤率不斷攤薄,無以為繼,只能選擇被四大行兼併收購。

不僅僅緊盯著傳統銀行,四大行也提前佈局新興數字銀行。

目前活躍著的數字銀行高管們多多少少都與四大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但就算有著諸多專業背景支持,想要玩轉數字銀行的商業模式仍非易事。

Xinja在去年年底現金流斷裂後便退還了銀行執照,其沒有貸款業務可以產生利息收入來填補其存款業務的支出。

今年年初,唯一提供住房貸款的數字銀行86400也被NAB以2.2億澳元收購。

所以,澳洲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無論你出自哪?你最後都會回到四大行陣營中來。

而在澳洲人眼中,長期以來四大行一直是澳洲銀行業(尤其是抵押貸款領域)的「大猩猩」,更是被形容為「日子舒適的寡頭壟斷」。

廣告

廣告

如何才能打破四大行壟斷局面?

看監管機構

目前,澳洲有三個不同的政府機構負責對澳大利亞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進行執法監督,另有一個政府部門對整個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進行日常管理。

分別為:APRA(類似中國銀保監會)、ASIC(類似中國證監會)、RBA(類似中國人民銀行)、聯邦財政部。

這四家部門共同組成金融監管理事會。此外,政府還會臨時問詢皇家委員會進行日常問詢。

但是並非每任總理都支持。

譚寶任總理期間就一直反對皇家委員會調查銀行業。

但他後來也同意展開有關調查,而皇家委員會調查將延伸到整個金融行業,包括養老金或養老金繳款、保險和財富管理部門。

四大行表示歡迎這項調查,並稱展開調查有助於結束”關於調查委員會的爭論而造成的政治不穩定”。

CBA執行長Matt Comyn出席聽證會

但終究在2018年監管機構祭出殺手鐧,給四大行列出四大罪狀。

  • 提供高風險財務建議:由於財務規劃師提供的財務諮詢建議不恰當,CBA客戶損失數百萬美元。
  • 不靠譜的按揭貸款:根據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申請檔案發放購房按揭貸款後,大約20名NAB的銀行工作人員被解僱。
  • 操縱利率訴訟案:所有四大銀行都被控操縱重要的利率基準。
  • 被指違反反洗錢法律:CBA承認,在披露53,000個可疑自動櫃員提款機交易方面做得太遲。

四大罪狀,最後如何處理?

自然還是老套路,新法規+ 罰款

其實,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澳洲銀行已經支付了超過10億澳元的罰金和賠償金。儘管如此,這些銀行巨頭仍然產生大筆利潤,有時達到創紀錄的水平。

所以,罰款還不夠,四大行沒長記性。

看國際巨頭

澳洲市場相對較小,四大行在其中既競爭又默契

但是當國際巨頭來了,四大行也會膽顫心驚。

今年8月,CBA的執行長Matt Comyn就向議會委員會申訴,蘋果的Apple Pay擁有澳大利亞數字錢包支付市場80% 的份額,這一佔有率水平顯然有「壟斷」嫌疑。

為此,他呼籲將蘋果作為支付系統進行監管

為此,他呼籲將蘋果作為支付系統進行監管。

有趣的是,他的呼聲很快就得到了監管機構的迴應。

根據一項新的政府調查提議,國庫部長喬什·弗萊登伯格將被賦予新的權利,以便能夠對谷歌、蘋果等公司旗下的支付應用進行監管。

國庫部長本人,更是在AFR上撰文表示,澳大利亞的支付系統正在經歷一場數字化變革,但是監管框架卻沒有與時俱進。

國際巨頭再猛,也不要忘了它們客人的身份。

金融科技創新企業

數字銀行急著摸索成熟的商業模式,但這並不代表著四大行能夠高枕無憂。

前有,澳洲支付供應商 Eftpos將在聖誕前推出二維碼( QR Code )支付,兩大本地大型超級市場Woolworths和Coles也將引入二維碼購物模式深入零售終端。

後有,Afterpay、Zip等BNPL公司快速擴展,完善產品線的追擊。

所以,四大行想要保持市場地位,也不能閒著。

結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CBA 執行長Matt Comyn在皇家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的那句「把你的正義感先放一放(temper your sense of justice)」仍然餘音繚繞。

疫情之下,股價屢創新高,難道四大行真的從大而不倒,到大而不能倒?

或許到那時,就不僅僅只是壟斷那麼簡單,而是對澳洲金融市場的綁架。